![]() |
TOP | |||
从迟疑不敢下笔说起
管理
作者:杨传球 发表时间:2014-11-08 11:43:34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所有的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是为大众服务的,也可以说是为人民服务的,其目的是反映生活的原貌及弘扬时代先进性和生活的时效性与深刻性。文学常常会触及时代脉搏影响着民众的社会政治观念,文学是传递情感的实用性工具,文字会影响着民众的审美取向;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且会影响民众的认知观念。一谈到文学作品的创造,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种荣耀归于它的作者——诗人和作家,创作纯然是作者的事,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断得到强调和发挥。其实,文字是来源于社会与大众,作者只不过就是一位织布者,也就是编织者;作者把前人留下的成熟语言来编织一些社会发生的故事或者情节,并且运用人们的口语,成语,或者俗语来进行加工,作者难得说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个文章全部是我的吗?文章来源于群众,来源于人民,所以鲁迅就说难以下笔,因为作者利用人民大众的那些知识来写文章给大众看,必定要为大众负责,肯定需要去摒弃寥误,收其精华成文,这是为文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作者提到了一个为文者必须关注的良知问题,很值得我们加以探讨。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
鲁迅先生曾在《坟》的后记里写道:“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以疗救国民精神作为毕生使命的鲁迅先生,一向把文艺创作看成是“改变他们的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他每写一篇文章逐字推敲修改,斟酌再三才肯送出发表,生怕下笔不慎造成谬误流传,俄国作家果戈里常常把写好的稿子拿到各处征求意见,大家认为好他才肯交付出版。反之他就毅然把书稿焚毁。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对自己的作品也非常严格,一般要修改六七次,有的作品要修改十五、六次。在当时,稿子经过重新修改排印,作家是要拿出一定费用的。可是,巴尔扎克宁肯忍饥挨饿付出这笔修改费,也绝不把有纰漏的作品送给读者。有一次,某报主编未及等到最后的修改稿送来就把他的一篇小说付印了,巴尔扎克对此非常生气,从此以后便和这位主编断绝了往来。 鲁迅、果戈里、巴尔扎克都是当时文坛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乃至片言只语,往往为报刊求之而不可得,如果想要靠卖文发财做个“万元户”什么.的,恐怕是易如反掌。但他们对自己的文章,或“迟疑不敢下笔”,或修改再修改,或将不满意的作品甘脆付之一炬,岂不怪哉?其实,三位大师中, 除了果戈里家境富裕一点,鲁迅、巴尔扎克都很拮据。巴尔扎克死后没有留下一个“存折”,倒是遗下一大摞账单。他们的这种对作品高度负责的精神,来源于对读者、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鲁迅曾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而挤出的却是“牛奶”。这个比喻也适合于巴尔扎克、曹雪芹、高尔基、茅盾、巴金等人类历史上许多进步的作家,他们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民、为读者做“牛”,“吃的是草”,而奉献的却是以心血酿成的优质“牛奶”。这些精神的“牛奶”哺育了千千万万青年, 给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了精神养料· 还是鲁迅说得好:“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牛奶只能取自于“牛”,满肚子污秽的“下水道”里不可能流出洁白的“牛奶”来。然而,为金钱出卖良心的人毕竟是少数。我想,绝大多数作家文人接过那些青少年递来的还“带着体温”的钱时,都会“迟疑”、思考一番的。为了那些单纯幼稚的青少年,我们不是应该多奉献一些优质纯净的“牛奶”吗!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串门 | 下一篇:周曼吵闹讨马屁,称呼奉承说礼义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阅75次
筷子,一个说不尽的乡..阅84次
满园雪藏爬山虎..阅371次
期末的期待(杂文随笔..阅335次
老闫的烦心事阅376次
获得与放弃(杂文随笔..阅354次
微光耀孤程阅398次
生活中的食与物..阅432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7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6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2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