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中、短篇小说创作谈
  • 管理
    作者:野老 发表时间:2014-11-16 19:34:36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讲座题材,内容详实厚重,对当前小说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文章本分三讲撰写,为了更系统更完整,便于读者阅读探讨,由编者合而为一。全文分三部分内容:什么是小说、小说写什么和小说怎么写。一讲中从理论上详细介绍了小说的定义和内涵;二讲重点阐明了“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三讲结合作者的亲身体会介绍了“编”的经验。“编”即小说的虚构,反映了小说的实质和特色。文章不仅对专业作家提出了要求,也对业余作者——尤其是初学写作的网络写手指明了方向。文中虽然提到了某权威作家对“小说三要素不屑一顾”,但基本内容还是指的传统手法。在当前小说创作的新形势下,传统手法已经“见仁见智”。“幻觉(科幻、奇幻、魔幻)小说”和“蚂蚁(120-160字以内)小说”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传统手法。但万本不离其宗,小说还是小说,人物要求“这一个还是这一个”。值得广大小说爱好者和读者学习借鉴,倾情推荐,问好作者!

      (一)
      众所周知,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究竟什么是小说呢?百度上解释如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细心的人,你会从上边百度的解释中,读出三个东西来:一是小说的定义与要素,二是小说写什么,三是小说怎么写。虽然这段文字高度地概括,但是这三个信息是十分清楚的。
      今天,我们重点来探讨一下有关小说的理论知识,为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4月中旬,我去泉城济南参加了《当代小说》举办的第三届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历时三天,收获不少。在那儿聆听了《山东文学》编辑、作家留待先生、《时代文学》编辑部主任、作家刘青老师等名家的讲座,特别是听了“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中国短篇小说沒有之一的专家”(据说这是中国文坛圈內的评价)、《当代小说》主编刘照玉先生的讲座后,受益匪浅。从刘先生那里收获的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小说是写生活的,生活就是小说;二是小说是写人性的,沒写出人性的小说决不是小说;三是去写故事的背面或侧面,才会放大故事的正面。关于这些,将会在后边讲到的。
      但是,刘先生对小说的几个要素很是不屑,我请教他,他说那是中学课本上用来胡弄中学生的。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我认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于小说知识不求甚解,甚至连小说最基本的知识都沒有搞明白,应该是不能写出真正的小说的!换句话说,只有把握小说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小说创作胸有成竹。
      我们初学写小说,首先应该了解下列有关小说的理论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从小说的定义中便能清楚地看出来的,此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便不叫小说。当然小说还有其他主要因素,例如主题、语言等等。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换言之,小说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在完整的故事情节里塑造人物形象、刻化人物性格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也就是说,张三的帽子、李四的上衣,刘五的裤子、陈六的鞋子,穿戴在王二麻子身上,这王二麻子就成为了一个典型人物了。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因而,我们就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要高于生活”,还要求小说中的人物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说来,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有的中、长篇小说在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因而故事情节是根据塑造人物形象、刻化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作家“编”岀来的,她要求要“编”得合情合理,贴近生活,真实自然;还要求要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古人所云:“文似看山喜不平”就是这个道理。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社会环境的交待,不是在小说中孤零零地来进行的,它是在通篇的叙述和描写、议论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自然环境可以单独来写的,可以根据行文要求写几行或几段,也可穿插全文之中。
      小说一般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三种。据说,国外只分长篇与短篇两种,沒有中篇这么一说。小说的划分,有人主张以字数篇幅的多少为准,有人则主张由字数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小说承载的社会内容的多寡、塑造的人物多少三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我个人同意后一种的划分依据。
      百度上是这样来划分的:
      长篇小说:它的首要特点是能容纳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能反映人生的重大题材,能正反面地、纵向地反映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其次是,它容纳的人物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性格,男女老幼,上下左右,都能在其宏观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其三,它可以以一个主要矛盾为主线,也可以由几个主要矛盾交叉纠葛,情节十分复杂,线索重重叠叠,能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五彩缤纷、风云变幻的大世界;其四是它可以为一个单纯的主题服务,也可以包含多个主题、副主题,就如昆仑山脉的胸怀和大西洋的辽阔。众所周知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中国当代作家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均属此类。长篇小说,一般在10万字以上。
      中篇小说:它的特点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容量比长篇小说要少,但比短篇小说要多,介乎这两者之间。但它还是有较大的舞台,较多的人物,较复杂的矛盾,较频繁的纠葛——用来雕塑一个或几个主要角色,以展示社会中某一段重大事件,揭示生活某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它的结构当然不能象长篇小说那样枝叶繁多,但也不是短篇小说那样单纯集中。如果长篇是海,它就是内陆的江河,尽管它不能象海那样一望无际,但它一泻千里,还是非常宏伟壮观的。如鲁迅的《阿Q正传》、韩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均属此类。中篇小说,一般在2万字以上。?
      短篇小说:它的特点是生活容量比中篇小说小,人物比中篇少,情节比中篇单纯,主题也较单一,但它常常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横断面,人物集中,情节集中,结构严谨,叙述简练,能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貌,既能塑造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又能迅速地揭示现实中的本质,如果戈里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马烽的《三年早知道》、何士光的《种包谷的老人》,均属此类。短篇小说,一般在2万字以下。
      近几年,又出现了微小说、蚂蚁小说,其实也就是前些年我们说的小小说,它应该划在短篇小说之列的。百度上是这样划定小小说的:
      小小说:它的特点是,比短篇小说的生活容量还要少,人物更单一,情节更集中,它只是社会扫描中的美丽一瞬,百花园中的一个快镜头。它类似新闻速写,但一定是画龙点睛,从一滴水能看到太阳,以极短的篇幅揭示现实的一个亮点。如《当代作家》1990年1月号发表的李枝增的《吻痕》,是讲一小青年“我”,为了升官当副局长,决心抛弃原来相爱已久的女友,昧心地与局长丑八怪的女儿“恋爱”。当“我”与女友分手的那天,女友在“我”腮边吻了吻,留了个鲜红的唇印,说声“祝你幸福!”走了。谁知,这唇印的口红被女友放进最新粘合剂,怎么擦也擦不掉。“我”只好到医院开刀。结果腮部凹下一块,可唇印渗入到肉底,腮部仍红艳艳……可怜的“我”,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看,这千把字的小小说,几笔就把“我”曝了光。读到最后,读者可能笑了。在这笑里不也使人悟到:灵魂的虚伪,手术刀是无能为力的!小小说,一般一、二分钟可以读完,所以又叫“一分钟小说”,字数在几百字与千五百字之间。
      还有更短的,字数在百八十字、几十字,甚至十几字的。有人说,微小说可以沒有人物,或沒有情节,仅有主题即可。这是万分错误的,沒有人物、情节、环境能叫小说吗?只不过有的小说是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将情节、环境处理为“留白”而已。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小说的主题。毎一篇小说都有其主题的,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元的。我们要求提倡表现明快、积极、有审美意义的主题,反对晦涩、消极、毫无审美意义的主题。这当然是由作家采用的素材、题材等决定的,也是由作家本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
      综上所述,小说的基本理论知识大体如此,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行家里手斧正。同时也希望能帮助初学写小说的朋友能够由此掌握一点小说的基本常识,为后面小说创作打下坚实之基础。

      (二)
      文学理论说:“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又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也自然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这就告诉了我们小说创作“写什么”的问题了,用刘照玉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写小说就要写生活”,“生活就是小说”。
      那么,小说创作到底写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即写发生在生活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换句话来说,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写小说的,只要它富有生活的教育、启迪意义,富有积极的审美意义。人类生活是五彩宾纷的,大而言之,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军事生活、文化生活……这是人的社会生活;从个人角度去讲,生存、工作、劳动、学习、家庭、恋爱、婚姻……等等,这是人的个体生活。这些生活,不管你是居住在都市城镇,还是生活在乡村山野,只要你不是与世隔绝,你都会经历到的,你沒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一定有那方面的生活体验。比方说,你是教书的教师,你就有教育教学的生活积累,同时你一定还有学习、家庭、婚恋等其他生活积累和体验的;你是工人,你不仅有家庭、婚恋方面的生活,更熟知做工的生活;你是农民,你是军人,你是学生,你是商人……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你肯定有本职业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这种生活你又是最熟悉的。这些你最熟悉的生活,就是你文学创作的源泉,就是你小说创作的养分!另外,还可以去研究历史,去写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社会生活,但你必须去了解、熟悉当时的社会及风土人情。因而,文学理论极力提倡文学创作要写作家熟悉的生活,小说更是如此,故此才有了文学家去“体验生活”这一说。
      有人会说,我确实有什么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我也熟悉这种生活,可是为什么我就写不出小说来呢,而且也不知怎么写啊。这个问题,实际上就包含了两个东西:“写什么”和“怎么写”,本节讲座只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写”那是后面讲座要解决的问题。
      你之所以写不出小说来,是因为你仅有这种生活经历而沒有去感悟这种生活!通俗地说,也就是你沒有去“特意留心”地去观察这种生活中的人和事,去发现这种生活里那些极富意义的人和事,你只是“碌碌无为”地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而已。你要想进行文学创作,你要想写小说,并且写出像模像样的小说,你必须去特意、留心、细心地去观察这种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那些极有“闪光点”的人和事,储存进你的大脑,或写入你的生活笔记里,这些东西就是你文学创作的“素材”。你观察、感悟的这素材多了,再来写作,就不会觉得沒有什么可写的了。那么,这些你积累起来的这些生活的“素材”,就是文学创作的养分,所以我们说:“从生活的沃土里汲取小说创作的养分!”
      去观察生活时,要捕捉那些极有“闪光点”的人和事,这“闪光点”是指什么呢?是指这些人和事有教育、启迪意义,有审美意义,给人某种美的享受或影响,给你文学创作能提炼出积极意义的主题的东西。前些日子,我编审了一篇小说,内容是写两个女人同性恋的。作者的文笔,小说的架构、章法都很熟练与老道。他也很熟悉这种生活,写得洋洋洒洒,字里行间沒有显现出批判彩色,也沒有颂扬意味儿。这样的素材被作者写成小说,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我们知道他也是塑造了两个女人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但是小说违背了自然规律和文学创作的规律。众所周知,自然界里都是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社会道德及法律都要求人们男女相爱、组成家庭,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就连沒有思维、语言,不会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的自然界的其他动物都是如此。这样,你想这篇小说有什么意义呢?仅一堆文字而已。由此,我们说这位作者他去观察生活时,就沒有抓住生活中人和事的“闪光点”。
      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说“生活就是小说”、“写小说就要写生活”,它不是让你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大小小的事件全都拿来放到小说里去的,这个“生活”必须是不仅具有“闪光点”,而且更需要作者去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次存主,这就是对生活素材的剪辑,称之为“剪材”。把写到小说里的“生活”艺术化,让小说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才是所谓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提炼,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素材融进了大脑里,写作时进行剪材,来构思安排材料,通过运用各种手法把小说写成了。你如果写的是工厂里的人与事,那么就是工业“题材”的,写农村农民的,就是农村“题材”的,写学校的师生的,就是教育“题材”的等等,不一而足。
      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必须去写你熟悉的生活。如果想写不熟悉的生活题材的,你就必须首先去深入这种生活,去亲身体验!闭门造车,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乱写一通,只能招致别人的嘲笑与讥讽,作品会是令人不齿,短命的,作者本身也不会在文学上有所成绩或成就的,因为你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
      刘照玉先生说:“写小说,就要写人性;不写人性的小说,决不是好小说。”这话极正确,它实际也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写小说要“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问题。你去仔细咀嚼一下,就琢磨出它这两层含义了。
      何为人性?夫子曰:“食色性也。”食,是吃东西之意,在文学创作上,我们要把“食”广义地来理解,即是与“食”有关的一切东西——人的生存、生活;“色”,就是男女间的一切事儿,包括恋爱、婚姻等。你看,写人性岂不仍然是写生活吗?至于另一层含义“怎么写”,我理解的“写人性”,即是要去刻化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其性格特点彰显出人性特征来,当然这是下一讲的内容了。
      文学理论说,文学创作一定要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可见,文学创作就是写生活的。要想把小说写好,你就必须从生活的沃土中去汲取养分,是别无选择的。

      (三)
      过去,在我们胶东乡下,匠人们在春夏秋天里,把地堰上、沟渠旁、河岸边的红柳儿割回家来,去皮儿,凉晒个半干不湿的,柳条洁白柔软,用它来编织盛物的筐子、篓子、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器具,就如江南的篾工用竹子编织器具一样。
      筐子,大都见过,不需精制,较为粗糙。篓子,实则就一筐子又加上了一个用来提的把儿而已,较筐子要精致一些。圆斗儿也是篓子状的;簸箕大家见过;笸箩我们叫它笸箩箱,是一个高约三十多公分、直径一米多的圆形器具;斗儿和升儿形状相同,斗大升小,上口儿扎脖子式的,肚子大,平底儿,七升粮食才装一斗,因而有古谚讽刺某些只看见别人缺点不看见自己缺点的人说:“自己背着六升半,却说人家不够斗儿!”筐子、篓子这类盛杂物的器具,编制时选料不需精,手工也较宽松,成形儿相对粗糙;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编织时选料要精,不仅要用粗细均匀的上等柳条,还要配上细细的麻绳儿或棉绳儿,做工精细,盛水都点滴不漏,主要用来盛装米、面等粮食之类。
      古语说:“编筐编篓编个小圆斗儿”,这“小圆斗儿”就是指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这些用料考究、编工精细的器具。不难看出,这编器具不仅用料有讲究,而且“编”的技术、工序也是逐渐要求精细的。
      写小说,犹如编筐编篓编小圆斗儿!
      小说,就是作家“编”岀来的,这点毫无疑问。如果你不具备“编”的才能,你是很难写出小说的。作家写小说,就像胶东匠人编筐编篓编个小圆斗儿,初学者有可能只能编个筐儿篓儿什么的——写出较粗糙的小说,而天长日久后,初学者变成了高手儿,就能编出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精致的器具——合格、精美的小说。
      小说,既然是作家“编”出来的,那么究竟是如何个“编”法呢?这就是小说“怎么写”的问题。
      你平时观察、思考生活,积累起了一定数量的具有“闪光点”(有教育、启迪、审美意义的)的素材——相当于编筐编篓编小圆斗儿的柳条、麻绳儿、棉绳儿;有一天忽然你就想:我想要写小说(人,阅读——读书、观察积累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表达欲望——即写作)——相当于匠人想要编筐编篓了;你就开始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编”人物、“编”故事情节、“编”环境(社会的和自然的)——相当于匠人正在编织之中;三“编”两“编”,一篇小说被你“编”出来了,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环境,也表现了一定的主题——相当于匠人编出了筐子篓子;“编”了这篇“编”那篇,一年两年过去了,甚至十年八载地过去了,你的小说越“编”越合乎章法,越有味道了,无论是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等都日臻成熟起来,赢得了读者、文学批评家的好评,你把小说写成功了——相当于匠人编出了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精致的器具。
      呵呵,你看,写小说就是这般容易啊!有人说,我知道小说是作家“编”岀来的,可是我去写小说时具体怎么个“编”法呢?
      第一,“编”人物。
      “文革”时期,小说创作要求主题先行,后来批判之,认为荒谬。我不持全批判之态度,我认为它不全对,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写作(或创作)这完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动机的,试想那些高考、中考、成人考试等各种考试时的命题作文,尤其是读材料作文,它们不是被命题人锁定了几个或一个主题吗?这不是主题先行又是什么呢?
      写小说,我个人认为首先从“编”人物下手。因为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刻化人物性格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故先来考虑小说的人物是正确的。你想通过一个或几个什么样的人物来反映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就得去设计、构思这个或这几个人物。有人说,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搬过来用上就行了。行吗?不行的!因为生活中的真人是单一的,不是立体的,也不典型,它沒有普遍性,却有局限性,这就影响小说的美感和艺术性。那么,你就得去“编”(构思设计)这个或这些人物,你把甲的这种性格、事件,把乙的那种性格、事件,把丙的、丁的……都集中到A的身上来,合成一个人,这个A就成为你“编”出来的人物,在她(他)身上显现出人的普遍性来,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叫做典型人物。这种“编”人物,就是第一讲里讲的“张三的帽子、李四的上衣,刘五的裤子、陈六的鞋子,穿戴在王二麻子身上,这王二麻子就成为了一个典型人物了”,也叫着“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人物,就是这么“编”出来的,不论是主要人物(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都是作家根据创作的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编”)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必须贴近生活,要求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你在创造(“编”)这个人或这些人物时,要合情合理,不能故意拔高,不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要让人物立体起来,他(她)或者他(她)们身上有着优点,也同样有着不足,也食人间烟火,也吃五谷杂粮,不是神不是妖,让人一看不是假的,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但又说不出具体就是谁谁谁。这样,人物就丰满起来了,有血有肉了。
      第二,“编”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家为塑造人物形象、刻化人物性格而特意“编”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物是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来完成塑造和刻化的。前边也巳讲过,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说来,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有的中、长篇小说在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有时,短篇小说写着写着戛然而止,高潮与结局融在了一起。那么,你写小说在“编”故事情节时,一定要考虑周到,安排好这些内容。“编”小说故事情节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故事情节要完整,有始有终。也就是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环节都要有。
      (2)故事情节要合情合理,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经得住人家推敲。不能随意编造,不切合实际,让人一看便知是虚假的,这样就会削弱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效果。例如眼下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火蓝刀锋》,是军事题材的,反映海军陆战队生活的。其中海边的海滩部队作训场,说是到了租赁合同期限了,作训场三个战士(三位主人公)去跟附近村委主任交涉要继续租赁。这个故事情节(一集剧情)是十分虚假荒唐的,让人讥笑其编剧与导演生活常识的无知!因为大家都知道,部队上的军事用地是国家特批的,且是任何个人或集体都不得占用的,更不应该的是要继续租赁去的是三个战士啊,他们能代表谁?再说部队领导干什么去了,他们能把这么大的事情让战士去做?可见,此剧此情节虚假不切合实际。小说的故事情节与戏剧的故事情节一样,都要求合乎情理,具有真实性。
      (3)故事情节要做到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具有曲折性。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手能把它“编”得曲折而又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让人爱不释手,忘记了吃饭、睡觉、做事儿。这当然是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来编造的啊。此,古人所谓的“文似看山喜不平”也。顺便说句,创作故事,更要注重情节的曲折跌宕,小说更注重人物刻画,而故事更注重情节的曲折性,此二者质的区别。
      故事情节,顾名思义,有故事,有情节。鉴于此,我个人认为“编”故事情节时就有两种情况:
      【1】偏重故事的故事情节。这种小说的故事情节将一个个小故事用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故事情节,它同样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例如“乡土文学社”里正显示着我的短篇小说《“黑李逵”于振苍》,便属于这类故事情节的小说。
      【2】偏重情节的故事情节。这种小说的故亊情节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按其内部发生发展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一展示出来的,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更为明显。例如我在**文学网获得“绝品”的短篇小说《桃花溪的风流寡妇》、《赔了夫人又折兵》等。
      注意在“编”造故事情节时,要注意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线索就是个“纲”,情节的各环节就是些“目”,纲举而目张。短篇小说一般仅有一条线索,而有的中、长篇小说则有主线,有副线,有明线,还有暗线。只要线索明晰了,故事情节编造得完整了,而又合乎情理了,你无论运用顺叙、倒叙都是一样的。
      第三,“编”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你既然知道了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又知道了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及中心(主题)思想的表达极其重要,那么你在写小说时就一定不能忽视它,一定要来写它。怎样来写环境?答案还是“编”啊!
      在“编”社会环境时,要结合你小说内容所表现的年代、社会或是历史大事件等等来写,既可以分散在叙述中来点明,也可以在某一段里集中介绍。
      在“编”自然环境(景物)时,要根据刻化人物的需要来编写,人物悲时与人物喜时,决不能写一样的内容。一般都是在行文中成句或成段地来写,有时是几段几段地来写。
      总之,小说无不是作家“编”岀来的,但这“编”,一定是有据可依的,这“据”就是生活!作家要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编”得极贴近生活,天衣无缝,既合理又合情,让人找不着破绽,这才是作家的责任。  


     
    赞6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耕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中、短篇小说创作谈(续) 下一篇:是乞丐还是骗子?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