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儿子在途牛网订了一款去日本行程6天的旅游产品。都说东瀛一衣带水,对历史比较喜欢的我,走近日本的身边,去实地领略异国的风情。
1、名古屋上空的红云
第一天本应去大阪的,由于到达大阪的时间是半夜,旅游公司好心改为了清晨6时的名古屋航线,正好留了一个白天游览名古屋的时间段。名古屋有两百万人口,名叫彭刚的导游介绍,这是日本的第三大城市。但下机伊始,却见不到太多的行人。在所下榻宾馆后面,就是一片瓦蓝的海,浪温柔抚摸着堤岸。堤岸旁有几十顶如今无人光顾的帐篷,寂寞地等待下一个盛夏的回归。坐着日本的轻轨地铁来到市里,商店数量不多,大体如腰带一般缠绕在地铁站上,与上海的商业街无法比拟。出租车很多,大多挂着丰田的车牌,因为这里是丰田公司的总部么,所以并不奇怪。但出租车司机很多竟是垂垂老者,看这些与我年龄相仿的人,还在身手敏捷地驾驶方向盘,着实惊叹时光的流逝仿佛在这些银发飘飘的老人前毫无作用,更不用说大街上的清洁工,维持交通安全的协警,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老伯、老妇。
原途返回了位于航站楼旁的宾馆,日本的地铁票价够贵的,类似的里程,上海约6~7元就够了,但这里要花费800多日元(约40多元人民币)。地铁站在航站楼的二楼,下了楼,约下午4点多,渐暗的天边,突然看见了一片升起的红云,好像天空正向心爱的人挥动飘拂的红绸,深印在仰望的黑色瞳孔里。
2、京都探古
也许,日本拿得出手的历史仅有一千多年,来自悠久文明国度的我却没法自豪。当我在建于1397年的金阁寺前,欣赏明净如镜的湖面上金碧辉煌的倒影,眼前不时晃过我们国内因缺乏保护资金纷纷坍塌的古建筑,被盗挖或走私到国外的古文物,更有甚者,打着“破四旧”的名义,公然毁灭老祖宗留下的奇珍遗迹,我们是否该心存愧疚呢?传唱过的一休歌犹在耳边回响,沿着青翠松柏指引的小道,依傍刻有汉字的碑起起伏伏……
陪伴我们团的彭导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相当熟悉,甚至超过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熟知程度,不知道该称赞他的职业素养,还是该责备他的知识面尚存欠缺?说起古京都,它的东面依洛阳而建,西边仿长安而造,所以街道呈棋盘形。中午时,我们便来到有名的八坂神社。据介绍,这里乃公元877年因驱除当地流行的瘟疫而闻达远近。导游甚至说,自诩为“日出之处”的日本人,却又自认为日本人是被神诅咒的民族,因而才广建神社,祈祷祭拜,有的祈求健康,有的希望晋升,有的想要子嗣,不一而足。我想,那些神也够忙的了,有一个未了的愿望,就对应一尊神,难怪京都大大小小的神社随处可见,而系着长绳的铃铛就必须此起彼落地响个不停了。
3、大阪的天守阁
大阪市的规模在日本排到第二,人口约300万,地处关西,导游说,与地处关东的东京颇有些矛盾。虽同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毕竟东京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心里有些不服是自然的,牙齿和舌头也有时会打架。大阪的市中心要比名古屋繁华不少,从一窝蜂奔向与东京银座相媲美的心斋桥去购物的人流就可以掂量出它的繁华程度。对于偏爱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我,更对天守阁这样的古建筑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故事更感兴趣。七世纪中叶,曾在大阪建都“难波宫”,所以它的建都史其实还早于奈良和京都,只不过它的古都名声反而被后者所淹没。当我们被带到被护城河围绕的巨石垒砌的城墙时,导游说这些建城的巨石是工匠在冬天用水泼在道路上,等结冰之后滑行到施工现场的。拿它的工程量与万里长城相比,也许并不恰当。作为全日本三大城堡之一的天守阁,就在四周石墙的中心,有好几层楼高,色彩并非我在中国惯见的黄色、红色,外貌是白色和蓝绿色相间,在秋天的红叶林衬照之下,展示出一种特有的妩媚。导游说,这是日本当年的“战国三雄”之一丰臣秀吉居住的地方,可是叱咤日本当时风云的枭雄,不过只有进城堡1米4小门的身高,后来城堡也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多主人,所以,任何国家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
4、瞬间的富士山印象
离开大阪,车便向日本的中部挺进。慢慢的丘陵便多了起来,窗外的一片片森林摊开了硕大的调色板,浅绿、墨绿、金黄、艳红,这一切都是树叶和秋风的联手杰作,也显示出日本在植被和水土保护上的精心。10时许,便进入了富士山区,富士山在日本绝对是第一高山,3000多米,周围没有一座山能与其匹敌。我在四川居住地看到的龙门山完全不同,那是连绵的山峰肩并着肩,气势恢弘。而这里是富士山一山独高,所以在日本观山,只能言必称富士了。上山的道坡度不大,两旁的繁茂阔叶树笑脸相迎,不时还蹿出一只野鹿,懒洋洋地迈过车前,导游开玩笑说这是一个吉兆。从富士山的一合目、二合目…山势渐渐上升,天突然就阴沉起来,实际上是旅游车钻进了半山的云雾里,雾滴凝在了车窗上,聚成了小雨珠。车到了五合目,便不再往上开,所有的旅客都必须在此下车。当地的接待者守候在车门,向每个下车的游客发放一张券,凭这张券,就可以向近旁的小卖部换取一个铃铛,作为游山的纪念。但可惜的是,由于身处缭绕的云雾里,既无法看清更高的山顶,也无法俯瞰山下的苍茫,只感到由于高海拔所带来的凛冽寒意,约半个小时的逗留,就向路两边头发稀疏的针叶林说一声拜拜了,难道这就是千呼万唤始得见的天下名山吗?。
幸好,在第二天的大涌谷停车场,下车时万里晴空,在山谷的反方向上,圆锥形的富士山清晰地出浴在天际,我们看见了山顶的雪,并且一绺白云恰似才缝制的腰带,扎在它丰满的腰上,这种景象是我国内历来游山所不曾见到过的。同行的游客都不禁欢呼起来,而我这时也突然醒悟,难怪东坡先生游历庐山会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浩叹,有时,对美丽的深层感悟,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并等待恰当时机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