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避路老夫 付子斯文
管理
作者:谷半川 发表时间:2015-12-02 15:36:24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就“文人相轻”这个常用词句,叙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欧阳修为例,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着卓绝成绩的著名人物,发现后辈才俊那种欣喜之状:“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令人敬佩,无愧文学大家之风范。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单一向度的,总也会遇到心生怨愤之人,欧阳修也不例外。作者的文章旁征博引,文笔饱满。可见作者博学多才。荐读共赏。 |
一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不尽然。 有一位文坛盟主就为发现一位后辈才俊,欣然高呼“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这位文坛盟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欧阳修,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07年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既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又是一代名相。他四岁时,五十九岁的父亲亡故,家庭生活贫苦,二十九岁的母亲无钱供他上学,自己教他识字,读书。写字买不起纸笔,就用草秆在地上写字,无钱买书,向别人借书读。他22岁考中进士,开始为官,27岁为相。 欧阳修在世时,是当之无愧的士林领袖、文坛祭酒。他有政事之才、文学之才和史才。官做到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总理兼军委副主席);文学上开创一代文风,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上承唐代韩、柳,下启三苏、曾巩、王安石等其他几位大家;他和宋祁一起主持修撰了《新唐书》,并单独修撰了《新五代史》。 二 时光倒回到公元1056年(北宋嘉佑元年),年满21岁的蜀中才子苏轼和父亲苏洵,十九岁的弟弟苏辙,信心满满的自偏僻的西蜀,沿江东下,进京应试。第二年,考试如期举行。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正是欧阳修。作为主考官,求贤若渴的欧阳修急切地想从众多士子中发现才俊,可大多数试卷强差人意。就在他深感失望之际,偶然发现一份考卷文采飞扬,且说理透彻,正符合自己平时主张的文风。大喜之余,他把这篇美文推荐给另一个考官梅圣俞看,梅看了后也击节赞叹,主张取为第一名。但欧阳修猜测这份弥封了考生姓名的试卷可能是自己学生曾巩的,如果取了第一,会招来非议,就取了第二名。拆封后才知道这是四川士子苏轼的试卷。后来欧阳修致信梅圣俞,“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有了这个插曲,加上同科考中进士的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一时间,苏家昆仲名满京师。 放榜之后,苏轼按照当时习惯,去向主考老师致谢。欧阳修一见苏轼“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之后欧阳修询问苏轼说:“你的文章提到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个典故,是哪本书记载的呢?”苏轼说,他是透过《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而知道的。可是,欧阳修几番查阅之后,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过了不久,又问苏轼,苏轼回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后恍然大悟。他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三 欧阳修自然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苏轼写信给梅圣俞:“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有欧阳公者,而又有梅公者,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梅公与欧阳公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梅公爱其文,以为有孟柯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苏轼还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谢欧阳内翰书》,信中说:“轼也远方之鄙人,家居碌碌,无所称道,及来京师,久不知名,将治行西归,不意执事擢在第二。”信中他的文学主张也相当合欧阳修的主张,“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 看完此信,欧阳修对儿子欧阳裴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人只知道苏轼,再也没人知道我的诗文了。 四 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亦令科场风气大变。欧、苏年龄相差三十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历史上“欧苏”并称,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 苏东坡对于能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一辈子都铭记在心,而且引以为荣,并成为了难得的知音。 欧阳修晚年不贪图富贵,不迷恋官位,从60岁开始就上书皇帝,请求致仕(退休),到65岁时才被批准退下来。苏轼听说他致仕后,发来一封贺信。这事当时不少人难以理解,认为立功可贺,升迁可贺,哪有庆贺退位之理?而苏轼则认为,欧阳公此举实在难能可贵。因为在官位面前,士大夫总想保住位子,以延富贵,而谈到致仕,大都是说说而已,其实并不想退。而欧阳公则做了他人难以做到的事,这确实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明智之举,所以值得庆贺。 苏轼到晚年都还念念不忘,他心目中的“醉翁”“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奖掖后生是欧阳修一贯作风,除了看中苏轼,王安石、曾巩、苏辙等都得到过他的举荐。然而就是他这样卓越的“避路老夫,付子斯文”的文坛领袖,也免不了遭到别人的攻击诽谤,而且人还不少。 攻击诽谤欧阳修的人中间就有一位同样是来自四川的才子吴缜。吴缜,成都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是在嘉佑年间中进士。当时朝廷命令欧阳修和另一位资格更老的文坛名宿宋祁主修《新唐书》,刚刚登第的新科进士吴缜自认为很有史才,上书欧阳修自荐,想加入这个修史的团队。欧阳修看完信后,认为他年少轻佻,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吴缜的失望可想而知。这本来是年轻人初入仕途遭遇到一个小小的挫折,如果吴缜真是学识过人,积极进取,以欧阳修的胸怀,怎能阻挡他!可“狗肉包子终上不了席”。被欧阳修拒绝后,心胸狭隘、挟怨泄愤吴缜便成了一个职业的“欧阳黑”。《新唐书》修撰成功后,吴缜写出《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例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吴缜甚至把《新唐书》中的谬误,分列为二十门,如:“书事失实”、“事有可疑”、“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误”、“官爵姓名谬误”、“纪志表传不相符合”、“载述脱误”、“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等,逐条分类。他还在《自序》中指名批评裴煜、陈荐、文同、吴申、钱藻等五位校稿者,“但循故袭常,唯务喑默”,以致于“讹文谬事,历历俱在”,“未闻有所建明 ”。《新五代史》出来后,他又专门撰写了《五代史纂误》三卷。 就事论事,吴缜这些纠谬不无道理。像《新唐书》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项目,找出一些错误谬误实属正常,如果抱着善意提出意见建议,欧阳修一定会感谢挑错者。而吴缜这种挟怨泄愤的挑错,就算说得有道理,也付出了得罪整个士林的代价。钱大昕批评吴缜的《新唐书纠谬》,于地理、官制、小学多有“未达”,认为他的纠错“非无可采”,但其本人“沾沾自喜,祗欲快其胸臆,则非忠厚长者之道”。 有人评价吴缜既狂又妄,而且有些蠢,这话在理。 善哉,避路老夫!善哉,绝世醉翁文忠公!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永恒的光阴 | 下一篇:有缘相见,无缘相聚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乡之念阅25次
袅袅炊烟,乡村记忆的..阅22次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46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40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59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64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77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81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