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我记忆中的周庄四厅
管理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时间:2015-12-25 00:07:19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经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沁香老师自八十年代初走进周庄,并经名师引领解说,对周庄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也有了难舍的情缘以及对古建筑的崇敬之意。此后,多次往返于周庄,并对周庄的四厅:沈厅、张厅、迮厅、章厅情有独钟,对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厅的由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以及珍贵的历史价值作了详尽的描述,令人大开眼界,如身临其境;对其厅的主人公们的来历以及不凡的生平也做了细致的介绍,显赫的家世以及可悲、可叹、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当然其中也有着早些年对这些珍贵的古建筑的逐渐损毁、阴暗、衰颓、冷清、以及一代大富家族的了无行踪有着悲凉之感和惋惜之情。八十年代后期,一枚《古乡的回忆》邮票在联合国国万国邮联发行,周庄的名字从此响彻国内外,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江南名镇,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不仅令周庄人振奋,也看出沁香老师溢于言表的激动心情,彰显沁香老师对祖国历史文化遗存的珍视和挚爱。随着国家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高度重视,这些明清建筑经过重新维护和修整,反复的修饰,大多已恢复了原状,这也是值得人们欣慰的,沁香老师也因此为它们放歌。又一篇有关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彩之作,倾情荐读分享。 |
在江南第一水乡周庄,沿老街靠十字河的中市街东西和南北走向,沿河两侧一字儿排开了上千家古色古香的民居。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房子约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它们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至今依然古朴生辉。 在这些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中,除了有近百座古宅院,还有六十多个砖雕门楼,它们鹤立鸡群般的矗立在那些黑瓦平屋中间,显得特别有气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富安桥东侧的沈厅、双桥北侧的张厅,还有沿河街的迮厅和靠中市街的章厅,这四厅是周庄民居建筑中的自豪和骄傲。 我认识周庄四厅,还是在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那天,我应好友袁大令老师邀请从上海乘车到昆山,然后转车到达周庄,那时周庄还没有桥,进进出出全靠渡船,我是通过摆渡船送上周庄岸的,然后踏上这块神秘土地。现在计算一下,要比画家陈逸飞到达周庄早二年。那时的周庄古镇是古朴的,是原汁原味的,周庄被碧清的河水环绕,成片的古屋镶嵌在小巧玲珑的自然的明丽岛屿上。 在忘年交朋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袁大令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从河滩的渡口一路前行。近十字河,只见被阳光沐浴下的一片明清古建筑,高低有致地绵延闪亮,一些屋顶的黑瓦上布满了开花的瓦草,古屋的门窗己经被风雨侵蚀得斑驳陈旧。我们走上狭小的中市街的石板路,触摸丈余的小街和两边的窗石和木门。 那时,周庄的中市街上很少见到小店,三三两两的小店大多是为小镇人服务的。几家小作坊开在中市街西侧大令家小楼的对河,好像有几间小工棚,冒着炉火。小街中间除了有竹匠铺外,还有小铁铺和生活用品小作坊,河畔偶尔传出叮当叮当的声音,河边水中鱼虾成群,随手可捉。偶有二三艘小船驶过,船头的木杆上站立几只鱼鹰。小巷静得出奇,很少遇见外人。走上附满青苔、长着小野草的双桥和富安桥,欣赏充满古韵的环龙古石桥和平直交叉的石桥。除此,我们还走进了具有周庄味和代表周庄古屋建筑的古式古香的四大厅。这种原汁原味的小镇风景,一直成为我得意的回忆。 大令老师是周庄学校有名的语文老师和儿童文学作家,也许他从小长在周庄的缘故,他对周庄的每间屋和每棵树都记忆得非常清晰,他走到哪里,几乎都能讲出故事的精华,堪称周庄的万宝全书。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熟悉他,所以我们每到一处,都像是自家人一样,可以拉着家常,受到大人小孩的欢迎。 周庄著名的沈厅当时被保存得最为完好,但也显得很陈旧,屋的大门靠在富安桥横河的石板路口,厅前的水墙门和宽阔的河埠头相连,这是专门供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的地方,这样的布局在江南水乡比较普遍。门敞开着,里面有木工和泥水匠正在厅的周边修理。 沈厅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整个厅屋具有我国江南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风格。除进门的一些常规设置外,中间部份有精雕的门楼,还有茶厅等。正厅是传统的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这是其他家人和佣人生活起居之处。 沈厅的布局很是精致,屋厅内走廊相连,地板全是用宽阔的方砖铺设。登上楼梯,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相连接,形成了一个连环相通的走马楼,上面铺着宽阔的木板,人走在上面,会发出的声音像是马蹄声,为周庄同类建筑物中所罕见。大厅内,几盏旧式的大灯笼不知道是何年高悬在大堂上面的,虽然沾满了灰尘,但依然可以看到昔日的辉煌。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坐像,后面还有图片,坐像面前有一个聚宝盆模型,相传当年神仙看他勤劳,就给了沈万三一个聚宝盆,后来很快发财成为江南江南的一大巨富。面对这一塑像,我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令老师的介绍下,我知道了沈厅和周庄之间的一些神奇的故事。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排行第三,故唤沈万三。沈万三老家原在浙江湖州的南浔,元朝中叶某年夏,南浔地区暴雨成灾,大水淹没成片庄稼和房屋。沈万三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乘一条船漂移至周庄,看到周庄四面环水,觉得风水很好,从此开始在周庄的东诧盖屋居住,后又迁至附近的银子浜畔,建筑新屋,扎根周庄。 沈万三从小聪慧,是天生善于做生意的好手。沈万三致富除了靠躬耕起家和继承了他人的家财外,最主要的还是靠做生意赚钱,他的船队通过周庄北边的白蚬江,进出京杭大运河,还有通过浏河入长江越东海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他通过大胆的对外贸易活动,掘了一桶桶金,迅速成为了田产遍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也有人说沈万三是一个神奇的人,他身边的金银财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左脚是金,右脚是银。凡是他走过的地方都能挖出金子和银子。一度把他传为了江南的神仙和财神爷。 说到沈万三,大令老师还讲了一个关于沈万三险被灭绝九族的故事。相传明朱元璋当上了开国皇帝后,为巩固京城,想修建南京四周的城墙。但由于连年打仗,国库空虚,修城墙一度缺钱。后来有大臣建议,希望国内富豪们来承担这笔巨款,于是沈万三被分到出资城墙三分之一的任务,当时沈万三为了讨好朱元璋,便爽快地答应。不久城墙建好了,造得很坚固,而且外观很漂亮。沈万三一激动,就又豪言要出资犒劳建墙的将士。谁知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他听了顿时大怒。朱元璋早就对沈万三的大富很嫉妒,一直想找机会治他一下,这下可找到了一个借口。他命人把沈万三抓起来,沈万三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连喊冤枉! 然朱元璋却对沈万三说:“你想收买我大明军心,夺我江山?”沈万三本想连续做一件好事,却被当皇帝的朱元璋当作有野心之人,但任其他怎样解释都无用,朱元璋下令要杀沈万三。好在朝内文武百官出面求情,才免了沈万三一死,但他立即被发配云南充军,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桩大冤案。但有什么办法?封建社会就是这样: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又何妨沈万三是一个商人。沈万三从此在边远地区从事强迫性的屯种和劳动改造,可怜的沈万三后来死于他乡…… 这次打击不仅使沈氏家族失去了一位当家人,而且家里的富气也减去了一大半,真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充军云南后,沈万三的家人在几年中也被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造成家破人亡。他家的全部财产大都充公了,只有一个孙子想法逃了出去,给沈家留下了一条根。现在的周庄富安桥旁“七进五门楼”,就是沈万三的后代沈本仁在乾隆七年重兴土木建造的。真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人类的同样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我们去沈厅的时候,沈厅中开着一家由小镇集体管理的特色的小餐馆,专门为外来稀客或小镇居民婚丧喜事服务的,还兼带茶室。小楼上经营着别致的周庄特产三味圆,这三味圆是由周庄本地产的三种肉混合而成,即是猪肉、鸡肉、鱼肉合成,内加佐料,鲜美无比,这是沈厅的传统名菜。除了三味圆,还有万三蹄膀等,据说这蹄膀是沈万三生前最喜欢吃的,煮的方法很特别,是专门采用大铁锅闷煮而成,不肥不瘦,煮得香味喷鼻,又嫩又好吃。 中午,我和大令在沈厅餐馆吃饭,我们在八仙桌上坐下,除了品尝沈厅自制的黄酒,三味圆、万三蹄、花鼓鱼、还有从南湖捕来的新鲜籽虾、白水鱼等,胃口大开。这是我在周庄沈厅吃的第一顿饭,是原汁原味的老周庄饭。饭后,我们在畅谈中又喝了一会茶。 那天饭后,天气炎热,木工们都在休息。我在大令老师带领下,先后观看了正在修饰的松茂堂。松茂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很是精致,前厅的建筑带有一些徽派的风格。细品,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大字是用泥金而饰,这字是清末状元张謇所书。厅内梁柱粗大,柱子上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吉祥花饰。 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左右,上覆青砖飞檐,刁角高翘如鹰翅,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还有五层砖雕。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图案《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也被搬上了,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在一块长尺余的砖板上,还镌刻了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与苏州地区任何一个园林中的砖雕门楼媲美。门楼南侧旁边还有一口古井,磨亮的青石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石质的井沿边缘已被磨蚀呈不规则锯齿状,留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 屋后的厅门外,就是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浜里有捕鱼的小木船在划过,这种前可通,后可撤的大屋设计很有科学性,它带着独特的前防后撤功能,真是一处不能不看的地方。 看完沈厅,就去张厅。张厅也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的明代建筑物之一。张厅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的后裔所建,当时徐逵的后裔看中了江南首富沈万三居住的这块地方,认定这湖中之岛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和聚宝盆,故于明正统年间赶来周庄大兴土木,兴建了此很有特点的厅屋。然好运不佳,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清兵入关。屋主人见明大势已去,遂于明末清初将此大屋卖给了一户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 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梁木和柱子看似斑驳,但骨子里依然坚固,虽然屋宇没有沈厅那样高大张扬,但气派也不凡。大令老师陪我步入,并且又逐一介绍,使我了解了张厅的历史。走进沿街的门厅,迎面就是一个大天井,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蠡壳窗户和沈厅的门窗有点相似,显得陈旧得有点脱落。一看就知道它是一处被浸润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的古屋,那道遭到岁月风雨雷电损害过的砖雕门楼,依然被坚实的石柱支撑着,上面细腻精良的雕饰,同样带有点徽州色彩,不难看出张厅昔日曾经的风采。 大厅中,一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而木鼓墩就是明代建筑的重要标志。厅堂内有明式的家具,看上去依然坚固,这里也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内还有旧式的花轿靠在一边,虽已旧得老掉牙了,但细看风采仍在,可以想象当年大户人家如何出行。墙上悬挂着一些陈旧的字画,显得有点灰蒙蒙的。大厅的一侧,是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据说当年建筑这条陪弄很有讲究。古代人,特别是大户人家,没有大事一般是不轻易开正大门的,只有到了婚丧喜庆或者有重要贵宾来访时,才能打开大门抬进轿子迎客。平时,家人进进出出都只能走陪弄的。在陪弄,幽暗的光线很是奇特,抬头不见天日,只是感觉到有一种清晨探光的感觉。 那天,我和大令老师走进了沉寂己久的陪弄,只见里面蛛蛛网很多,看到斑驳的墙壁龛被历史的烟火已经熏得黝黑,感觉有阴冷的潮气似在脚板游动,这实在和没人走动有关。走在陪弄,我忽然想起一些老人们常说的话:“屋子靠人住,无人住的屋要倒塌。”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无道理,有人住就因为有人在管理…… 走着走着,忽然眼前出现一团亮光,定睛一看,面前出现一片光亮,原来那条陪弄一直通到了后院。信步向前,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我们走的木地板的脚底下,水声贴着墙根在轻盈浅唱,穿越水阁在潺潺流动,朝脚下的小缝细看,有一艘小船正从屋下的木地板下驶出,真是神奇莫测。大令笑着吟诵:“水从脚下流,船从屋中过。” 张厅的后院,是—个小花园,虽然缺少整修,但宁静素洁。对望,小河斜对面和旁边都是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有一片小小的翠竹在摇曳,小园中的几盆月季正在含苞欲放,小河两边,绿色的水草顺水来回游曳。十分引人注目的是一柱玲珑剔透,洁白如雪的太湖石立在我们面前,高处状如一只燕在振翅欲飞。大令告诉我:“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的玉燕峰,为这个小巧的后花园增添了灵秀之气。” 屋下潺潺小河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箸泾”。它与周庄的南湖相通,河水清洌,河中可以看到老虾伸着触须在水草上戏水,还有小鱼儿游来游去。箸泾中段有一丈余见方的水池,可停泊二艘小船。临河的后窗,设有—排敞窗,窗前有一种木棱式拉杆,俗称吴王靠,也叫美人靠,是古代小姐和姑嫂赏景的好地方。水声潺潺,屋中的脚下是小河,小船挥桨划来,溅起晶莹的水花,这就是张厅特别的风景。 周庄的明代建筑还有迮厅和章厅。迮厅位于富安桥北侧,为明代崇祯年间吴江望族迮文焕所建。大令老师告诉我:迮是不常见的姓氏,关于迮姓的来源,名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书中解释:元末农民大起义,群雄纷起,元顺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达官贵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当时就想法迁移到了苏州的吴江,避居南莘塔村一带。为防备不测,他们只得放弃蒙古族姓氏,改用汉字“迮”姓。天长日久,他们的生活渐渐被江南风韵所同化,北方的豪放豁达被江南的细腻精致所取代。又后来,迮姓后人迁到了周庄,大兴土木,融入了江南民居。 风风雨雨五百多年,迮厅以它的古色古香为周庄增添了一抹靓色。迮厅坐东朝西,前后五进,一进门厅沿街,二进为轿厅,三进为主厅又称大书房,四五进为内堂楼,至后靠箬泾小河有一空地为后花园。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往南隔一条弄堂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沈厅建筑,往北走一分钟的路程便到了“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建筑,出了迮厅的大门,便可以一步登临被称作是“江南仅有的桥楼立体型建筑”富安桥,是周庄古镇一处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之地。 主厅又称大书房,相传清末代状元陆润庠曾在周庄的迮厅受蒙从师,成年后考中状元,之后遂将当年念书的这个大厅称之为大书房。经过岁月风雨,大书房早已不复存在,原来的一片土地成了宅基地,上面残留着一块块方砖和覆盆式青石柱础,我们站在杂草丛生的砖石处,遥想悠远。 岁月更迭,大令老师告诉我:迮厅现在居住的已不再是迮姓人,主人的后裔早已纷纷移居到了其它地方,至于去了哪里?据说有关方面已经多次进行寻访。迮厅作为明代古建筑,保存得不是很完整,当我和大令行走在那阴暗的老屋旁,看到那些衰颓的房屋,以及空地上布满的野草、碎石凌乱的后花园,顿时感到有点莫名的失落,一代大富人家,如今在哪里?沿着长长细细的边巷慢行,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风韵。那巍峨的高墙似在讲述着昨天的故事,每一片黑瓦,似在传出朗朗的书声,每一棵小草,似乎都在摇曳儒家的经典。迮厅的儒雅气质,迮厅的书香气息,包括它曾经散发古典的芳香,依然沉淀在丰厚的老屋里,就像是周庄的一位深居幽闺的美人,看了让人浮想联翩。 章厅位于中市街,离大令的老家不远,它坐北朝南,气势不凡,依然彰显它的魅力。明末清初,财主章永廉在此开设米行,并慷慨赈济灾民,章厅除有两个大厅外,还有其他房屋二十余间,后屋一直延伸至杨家潭,也是前通后撤的富式建筑,足见当时其规模之巨。章家重孙章腾龙,字觐韩,号箬溪,晚号绿天。早年屡试不获,后又入武行。清雍正九年,他通过读《徐霞客游记》忽然游兴大发,决定仿效旅行家徐霞客,对了解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有了特别兴趣,开始打起背包远游各地,一路马不停蹄,他途经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区,他爬山越岭,涉水过河,与恶劣的气候和野兽而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长途跋涉,最后抵达桂林,行程一万余里。 章腾龙回到周庄后,立即伏案写作,撰写了《岭南杂记》和《粤游纪程》,成为继徐霞客之后的又一人。晚年,章腾龙采辑故里周庄史实,积十年岁月,清乾隆十八年编纂成《贞丰拟乘》。章腾龙后来成为周庄的著名文人,他一生著作颇丰,先后著有《绿天书屋诗文集》、《驹隙志》、《清梦录》和《金阊婆子话稿》等。当时章腾龙所居堂楼名“乐山堂”后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下中间的粉墙蠡窗、雕花梁木的厢房……大令老师陪我去的时候,其屋已经几易主人,住着的是一户潘姓人家。我们在章厅在经风沐雨后的厢房边来回走动,谈论这幢屋厅的原貌…… 作为当年初见周庄的见证人之一,周庄四厅和双桥等一样,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大令经常通信。八十年代后期,一枚《古乡的回忆》邮票在联合国国万国邮联发行,周庄的名字从此响彻国内外。大令老师写信告诉我:周庄人沸腾了,周庄要发展成国内和国际的旅游景点,周庄的古屋和古厅等都在保护中进行了重新维修和复原,这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的追认和保护……我听了为之而高兴。 这些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一次周庄,周庄像是大姑娘上轿变了样,许多古建筑己经被复原得焕然一新。沈厅、张厅、迮厅、章厅,这些明清建筑经过反复的修饰,己经大多恢复了原状,即使留下一点缺失,也是一种古韵的美。周庄四厅的修复,对研究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诸多故事,实在是一本耐读得的好书。所以,我每一次到达周庄,除了来来回回走我喜欢的十四座大小不一的古桥外,周庄的四厅是必去的,因为它们是我初识周庄认识的根,这些被修饰后的古厅,因为文化底蕴丰富,所以值得为它们放歌。 记得有位研究古建筑的专家这样说:中国渊源流长和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宝库中,除了少数宋代和明代的寺庙和古塔尚有保留外,明代的民居建筑已所剩无几,因此周庄的的明代民居,特别是周庄的四厅,愈加显得光彩夺目和有其保护意义。 是的,在周庄许许多多的民居中,在清静幽谧的连片白墙黛瓦中,细细欣赏和体味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风情,实在是一种天赐的快乐。朋友,当你走进周庄的时候,请你一定勿忘走走带着明代古韵的四厅,否则也许会有一份失珠的遗憾!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小城边上那块地 | 下一篇:夜之灵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乡之念阅25次
袅袅炊烟,乡村记忆的..阅30次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48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44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61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70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81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84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