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若可,常陪父母走向户外
  • 管理
    作者:徽州人家 发表时间:2016-05-29 16:38:1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诉说着陪伴耄耋之年的父母,户外散步的经历。年迈的父母平日里没人帮助已很难出门,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文章可见作者的孝心,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精神需求,陪伴父母走向户外,感受父母外出时的愉悦心情。作者旨在提醒大家,做儿女的不应只考虑父母吃饱穿暖,也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悦、开心。若可,常陪父母走向户外。引人深思的美文。

    这两年,一个想法萦绕心头,但凡有空,若能做到,就陪伴父母走出家门,去探亲访友,去故地重游,去看一看变化的城市乡村。

    父母年已八十有五,年老体衰,腿脚不灵,平素大部分时间,守望家中三尺之地,有时倍感寂寞孤独。父亲行动日见迟缓,白天最多在小区周围转转,或在住地附近的小商店前坐上一坐。因耳朵渐聋,很少与人聊天。而母亲呢,前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不慎摔坏了髋骨,做了半髋置换手术。装上金属人工关节的腿,行走更加不便,长年累月大都呆在家里。外出走一走,走得稍远一点,竟成了二位老人很是奢侈的愿望。

    春风骀荡的日子,妹妹、妹夫和我,搀扶年迈的父母,彳亍而行在老人心里惦念的地方。

    一、府衙周旁徜徉

    走过徽州府瓮城,原来依街而筑的房子大多不见了,许是为了尽量恢复瓮城原貌的缘故。仍然保留的几处老屋连在一起,唤醒我儿时的记忆。那栋木制结构的二层楼房,是六十年代城里屈指可数的照相馆之一,依稀记得小的时候,父母带我们三个子女,在这里拍过全家照。

    穿过城门洞,稍往左拐,一座石坊当街矗立,身后的南谯楼,古朴巍峨,门楣上匾额高悬,“徽州府”三个琉金大字,太阳照耀下熠熠发光。

    过南谯楼,前面是府衙广场,徽州府衙坐落广场北端,整体布局,颇似北京前门-天安门广场-故宫的格局。

    一边走,我一边和父亲聊着古城的现今过往。歙县,始建于秦,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宋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千年,统一府六县。安徽即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成。“徽州府”始建于元末明初,历史上经历数次扩建,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全面修复,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把我们俩拍个照”,爸爸兴致勃勃。徽州府前,我拿起相机,摄下父母耄耋之年珍贵的合影。

    徽州古城现为国家5A级景区,节假日,游人如织,留连往返。

    我扶着爸,妹妹搀着妈,缓缓行进于毗邻府衙的打箍井街,仿佛时光穿越了岁月,身心浸润在悠远的潮湿中。见一位老人站立自家门前,似曾相识,妈妈主动近前打召呼,俩人轻声细语说了好大一会儿话,过后又依依不舍地相互珍重道别。一旁的我,唏嘘不已。是啊,那个时代的老人,小城还剩几个,相逢何必曾相识,他日再见又知何时。

    在曾经的办公地,如今的新安画派展览馆,老爸端坐太师椅上,神情幻化着,是对往事经年的沉浸怀想,还是历经沧桑后的淡定安祥……

    凝视打箍井里的泓泓清泉,“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话语,在我脑海里经久回荡。

    二、走进石头屋

    “ 哟,您们俩老来啦,真是难得,”父母蹒跚着脚步,刚迈进石头屋院落大门,便遇见了故友熟人,一时间嘘寒问暖起来。

    我和家人一生居住的歙县之地,如同一部厚重又发黄的史书,每张每页,都散发着浓浓的古色古香。这里文物古迹遍布城乡,是全国文物十强县;这里名镇名村名街星光璀璨,被誉为“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这里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号称“古建三绝”。古往今来,徽派建筑,享誉天下。

    石头屋算不上古建筑,却因其清一色的红砾石墙体,整体的木质框架,独特的风格,成为古城地标性建筑。这栋红色楼房,历经六十多年风霜雨雪,风貌依旧,色彩如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城内外,一说起石头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父母凝重深沉的神情,将我带回了裹着石头屋的久远岁月……

    这座红楼,见证了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许多年来,一直作为县供销社办公地点的这栋房屋,是父亲首任主任时期所建。我们一家人,断断续续,在石头屋大院,度过了二十几年光阴。

    就是在这里,我曾经沐浴慈爱生活着。

    我的儿时,是物资短缺的年代,大凡生活用品,全是凭票供应。清晰地记得,每周总有一次,按妈妈的嘱咐,拿着几两豆腐票,天还没亮就到豆腐店前排队。买回一块豆腐后,看到妈妈赞许的目光,心里挺得意,仿佛自己已长大成人,可以帮助母亲干大事了。每逢月朗风清的夜晚,大院里的男女老少,时常聚集在一起,演唱现代京剧“样板戏”。听大人夸我唱得好,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我最喜欢扮演杨子荣,扯着童声高唱“打虎上山”,心中弥漫英雄豪气。

    那些年月,生活的清贫,敛不去欢快的笑颜。

    就是在这里,我曾经润泽慈爱学习着。

    石头屋大院门前,纵横着几条街道巷陌。学生时代,我每天与几位同窗伙伴,手拉手,肩并肩,在这些小街小巷往返穿梭。在校时,我学习成绩优异,受到各科老师的表扬和喜爱。学习成绩单上,老师的评语,总少不了“戒骄戒躁”这一句,父母也常常教导我“不要骄傲自满”。恢复高考后,我和姐姐,昼夜趴在石头屋房子里,闭门复习。那些日子,妈妈整天急急忙忙,步履匆匆,为我们寻教材,找老师。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父母是又高兴,又自豪。

    那些年月,蓬勃的校园,全然没有现今的沉重。

    石头屋,镌刻了儿时的故事,盈满了家人的亲情,珍藏着我对父母的美好回忆,诠释着生命坚强的意义。

    三、去往母亲潜口老家   

    潜口,徽州著名的村庄,始终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座落着徽州最大的汪家祠堂,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巨商。这里,更是我祖辈集聚的地方,血脉流淌的故乡。这天,我们全家人,又一次踏上了访亲寻根之旅。

    车子行进间,一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忽地,一座古塔跃然眼前。“看,潜口塔,到了到了”,母亲用手指着说。这座高高耸立在村口的古塔,是这个村庄的标志。放眼望去,四面八角,七级楼阁,葫芦穹顶,造型别具令人叫绝。历经沧桑,阅尽人世,古塔似天神,年复一年佑护着这方水土,又如忠诚的卫士,日复一日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下车,一家人缓慢歩行。拐弯处,眼前豁然一亮,偌大一个入口广场!一座牌坊巍峨伫立,上书“金紫祠”三个大字。草坪的石头上刻着“中国民间第一祠”。神情顿时为之一振。

    “这是金水桥,建祠堂时仿照天安门金水桥修建的”,妈妈指着祠堂前的桥对我说。仿故宫皇家       桥而建,可以想像汪家当年的地位何等显赫,家族又是多么荣耀。“金紫祠里面大的不得了,有七进”,妈妈又说。金紫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徽州旺族汪氏宗祠,近年又大规模重修,远近闻名,我神往巳久。不知何故,祠堂今天没有对外开放。久久凝视着栅栏里面的厅堂,我遐想无边:祠堂深深,记述了汪家祖宗多少奋斗史,浸润了多少辛酸泪,又承载了前辈们多少子孙情?!

    漫步古街,两侧徽式老旧店面鳞次栉比,依街而坐的老妇人神情悠然,还有很久没见的小小打铁铺,一切都氲氤着浓浓的古旧气息。紧走几步,祖上老宅显现眼前,两层四进,前有店铺,后为住宅。虽已破旧,气势不凡。潜口老街旧时是一条繁华商业街,能在街中心占据显要地段,足见祖上的家势。“靠近一点,笑一笑”,小妹为爸妈留影,“咔嚓”一声,我也颇为自豪地定格了“老街112号”。

    一边走,爸妈一边不住地和老人们打着召呼,讲述几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感受到,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乡亲们的真诚,让母亲意外找到了胡姓姑舅表哥,我外婆的亲侄子。爸妈都已八十五岁,妈妈表哥更是九十有二。几个暮年之人,言谈中充满回忆,话语里溢满亲情,一旁的我,内心一阵酸楚一阵甜......正堂上,我那表舅书写的隶书对联,苍劲雄浑,功力深厚。“街头杨街尾胡”,当地久久流传的话语,无可非议地佐证了外婆家那个年代的辉煌。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返途的车上,和风吹拂下,家人笑谈中,我,许久思忖着。

    四、父亲屯溪探望战友

    屯溪,古徽州的一个山水城镇,现今黃山市府所在地。解放战争隆隆炮火中,年仅18岁的父亲,离开老家晋察冀平原,跨黃河,越长江,千里南下。仆仆风尘,匆匆步履,停留在这皖南山区腹地。这几年,父亲常常叨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念兹在兹健在的战友。于是,由我们子女陪伴,父母几次到了这里。

    天空细雨潇潇,屯溪杨梅山一处小区,父亲和我拾级而上。不一会,只见一位面容慈祥,手柱拐杖的老人缓缓走来。“韩书记,”父亲急忙迎上前,两只大手刹那间紧紧握在一起。家住半山坡, 94岁高龄的老人,走过长长一段湿滑不平的路,七拐八绕,下来迎我们。联想来时的车上,一向寡言少语的老爸变得话语不断,我心生感触,俩位老人对这次见面是何等高兴,又是多么盼望。

    河北老乡,革命战友,同在一起学习,同时随军南下,又同地同事多年,韩伯伯和父亲,有聊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友情。沙发上,两人相视而坐,十指相扣,说完家乡话南下,谈罢南下讲皖南,细细微微,历久弥新,点点滴滴,真情不忘。近旁的我,也仿佛穿越了时空,沉浸在峰火硝烟里,陶醉于战友情谊中。

    父亲与王伯伯,年轻时曾下放工作在一个村,于那个真诚纯情的年代,结下深厚友谊。大病初愈的老人,身体羸弱,话语不多,然而慵倦的病容,却是掩不住来自内心的喜悦。“我与你爸爸是兄弟”,“你母亲很顾家”,王伯伯简短的话语,留给我无尽的回想。

    离开张伯伯家,俩个一块南下的同乡战友,路上紧紧拉着手,直到父亲上车后才松开。我思量,这是相互温暖,相互珍重的牵手,更是彼此传递信念与力量的牵手。见张伯伯女儿不停擦试眼角的泪水,一时嗓子哽咽。

    徜徉黎阳水街,思绪从久远拉回现实。黎阳老街座落风景秀丽的新安江畔,与蜚声中外的屯溪老街隔桥相望,有“明清的屯溪,唐宋的黎阳”之说,可见历史悠久,旧时兴旺。伴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黎阳in巷”-一个现代化名称渐渐响亮。古时建筑,现代创意,在这里完美交融,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放眼四周,游人熙攘,个个脸上荡漾着快意。家中四代欢聚于此,其乐融融无以言表。父母和曾外孙一张张喜笑颜开的合照,映衬了一个大家的祥和幸福。

    陪父母走出家门,使老人纾解孤寂的心绪,了却未尽的念想,令后人感悟往昔父母的关爱,深厚感恩回报的情怀。

    一路行进,一路感怀,让经年往事环绕指尖,流淌笔端,婉转成似水流年的浓墨淡彩。时光清浅,岁月留香,如此,甚好。

    常回家看看,固然需要,陪父母走向户外,弥足珍贵。若可,常陪年迈的双亲,走出家门,走向户外。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欣慰 下一篇:天涯遥远,不如不见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