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我陪父母逛北京
管理
作者:章妍 发表时间:2020-05-02 18:26:3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真的很羡慕作者和她的父母这样一次欢畅的北京之行。说实话我活到七十岁了,还没去过一次北京,真的好遗憾,不过也感谢作者,这篇文章,作者详尽细致的叙述,也让我从字面上了解了北京的方方面面,也如自身做了一次北京之行。中国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原本属于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如今也平凡得连一般人家都能轻易的就能实现,旅游、相机、坐火车、做飞机,入住高级宾馆,这在中国,是再容易实现不过的事情。说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神话,不再是异想天开,开上私家车上哪就上那。说来中国人真的很幸福,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敢奢望的,不敢想像的生活,到了二十世纪开纪没几年,住洋房,住高楼大厦,拥有私家车这些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全都一一实现,而且不是少数人,是十三亿全体中国人,这伟业不亚于毛泽东解放全中国时,让四万万五千万人有饭吃。而且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最安全的国家,中国人、外国人在中国出游完全不用考虑安全问题,真的,做中国人太幸福了!感谢老师赐文,春祺笔丰! |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是父亲教我的第一首歌,父亲对北京有着一种特别的向往,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更是他心心念念的圣地,退休后的父亲经常说,啥时到北京去转转,看一看天安门。 爷爷解放前给村东头的杨家拉长工,解放后分到了土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爷爷把这一切实变化都归功于毛主席、共产党,他非常崇敬毛主席,时时不忘毛主席,吃啥好东西时总会说,没有毛主席咱哪能吃上这些,咱们都是在享毛主席的福啊! 父亲出生在抗日战争后期,童年经历过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时父亲才七岁。父亲说他曾被奶奶领着去山里躲避飞机轰炸。父亲21岁在甘肃一个大戈壁滩上当兵,那里四周没有山,平展展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全是沙子。早晨太阳像个桔色的圆球从地平线上滚出来的,然后一点点升高。父亲在机场上的警卫班,负责飞机的安全着陆与起飞,搭撤飞机悬梯,据推测那里应该是核试验基地,在那里他曾三次见到过周总理、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坐着周总理的专机在机场上空转了几圈。父亲说他见过的总理清瘦而和蔼,周总理还指挥他们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他还给总理杀过鱼,父亲每次说起周总理时总是满脸兴奋,眼睛里闪着亮光,似乎周总理就是他眼中的圣人。 我知道父母一直想去北京,那次家门的叔叔和婶婶去逛了北京,父亲看他们的照片时眼里全是羡慕,那时我就想一定要带父母去一趟北京。无耐这几年家里经济拮据,去北京的事一推再推。 2016年9月初的一天,忽然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儿子在母亲突然离世后写的,我读得泪流满面,其中一句话让我警醒,大意是说,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为父母做的事想到了就赶紧做,才能不留遗憾。当天下午,我就去县上的“旅游百事通”旅行社,选中了9月8日出发的纯玩无购物中老年北京旅行团,当即交了团费。回家跟父母亲一说去北京,他们很高兴,特别是母亲,已经计划着穿啥衣服、带啥行李了。 父亲说“得多少钱?太贵就算了,毛毛上大学正用钱呢!”父亲提着水桶边给菜浇水边问我。 “不多,你别管了,我已经交了,后天早上就走,让我妈给你把衣服理一理。”我也提桶去盛水,父亲也没再说什么。 9月8日 早晨,我们坐最早的一趟车到了宝鸡。旅行团通知9点在宝鸡火车站门口集中。我们到宝鸡时刚8点,就径直往火车站走。20分钟后我们到了火车站广场,让父母坐在花坛边水泥台上歇息后,我到火车站门口,看到一个手里拿着“旅游百事通”小红旗的二十岁左右,扎着马尾的女孩子站在那里不停地张望,跟前有几个提行李的人。 “你好!你是尹导游?”我走到她跟前。 “你是从陇县来的?三个人?”她轻声慢语地问。 “对,父母在那边。”我朝父母从的方向指了一下。 “还有两个游客没来,我们是11:48的火车,你们先歇歇。”尹导有点腼腆,但很干练。本来打算我自己领着父母去的,考虑到我最多也只去过西安,北京是首都,国际化的大都市,肯定人多地盘大,领着父母一定会走错路,找不到吃住的地方,要不停换公交车,父母要多走路,太劳累了。跟旅行团操心少,吃住都安排好了,而且是老年团,和父母年龄相仿,也有话题。 11点48分火车启动。下午3:31分到了西安。从各个县市来的游客都在火车站广场上集中,随后我们被带到对面的一个酒店休息。我和父母从酒店出来,在西安火车站前给父母拍了张照片,阳光里父母笑得很灿烂,远处“西安”两个字特别醒目。 吃了饭,买了点水果、蛋糕之类。再回到酒店时,来自不同市县的人好象顷刻之间熟识了,相互询问着对方交的团费,是哪里人,我才知道各个地方交的团费还不一样,不过我们交的偏少,心里还有点窃喜。下午7:39分,我们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我们订的是卧铺,很不巧,我和父母竟相隔了几个车箱,我找了尹导,让她给我们调一下。刚好有一对老夫妻,妻子的票和我父母的在一节车箱,他丈夫和我的票在一节车箱,我和她换一下就好了。尹导叮嘱上了车再换,要不上了车。 火车启动,车箱里有个穿淡桔色裙子的女孩坐在过道的小椅子上,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我想起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嘈杂的车箱里这个安静的女孩让我多看了几眼。 晚上10点乘务人员提醒进入休息时间,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喧哗。我想起我手包里还3000元,母亲也悄悄地告诉她也带了钱,在她的内衣口袋里,我们去了卫生间,母亲把钱都装到她的内衣口袋里。我爬上自己的上铺,半躺着,低头脱了上衣外套,睡下了。车箱的灯关了,已经能听到隔壁男孩轻微的鼾声了,周围静悄悄的,床铺微微地晃动着。 9月9日 一觉醒来,明媚的阳光晃得人眼晕,看到车窗玻璃,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列车上,这一觉睡地安稳得我竟忘了自己在哪里。母亲已经过来叫我了,拿上外套,小心翼翼地从梯子上下来,我们回到了母亲的铺位。 “你父母兴致高的,昨晚就没咋睡,我醒来了几次,他们都在看着车窗外面。”母亲上铺的大婶搓着她的腿笑着说。 “爸,你们咋不睡呢,休息好了才有精神逛啊。”我边取洗漱品边说。 “睡来着,醒得早些,外面灯亮得一大片,很好看,”母亲说。列车在飞速向前,初升的太阳跟着火车往前跑,车厢里明亮而温暖,人们忙着洗漱,泡方便面,吃早餐。 尹导来了,叮嘱我们从8号车箱下车,下车后不要乱跑,看来北京已近在眼前了。我整理好行李,拉着父母下了车。我们又迎来了新导游,一个高个子的年青人。尹导把他介绍给我们,北京的这几天由他领着我们逛。 出了车站,我们坐上了一辆旅游大巴。我们的新导游致了欢迎词,简短而热烈,他叫杨光,真的阳光帅气,说话大嗓门,一双眼睛深情而有亲和力。他的讲话让车里立刻活跃起来,众人情绪高涨,他告诉我们,今天第一站是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正好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0周年纪念日。车里放着欢快的音乐,清晨的阳光和初到的喜悦在人们脸上舞蹈。 车停了,游客一个个下来,我只带着手包,拉着母亲。终于看到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了。真看到了,倒感觉没有心里想像地那么高大宏伟,也许是看多了高层楼房的缘故吧! 进毛主席纪念堂不让带东西的,我们把包全部集中到广场上让两个导游给看着。过了安检,随着人流慢慢移动。并排的四五列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有头发花白的老者,几岁的小孩子,沉静的中年人,时尚的年青人,还看到两个又高又大的,黄头发,黄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她们也静静地跟着队伍。九月的太阳依旧热烈,晒得脸又烧又痛,有人脱掉外衣,搭在头上遮阳。前面又一个安检处,这次更严格,父亲挂在腰里的大钱包也要卸下来查看,看到里面尽是些毛票和杂物,安检的女孩笑了。 终于看到绿草如茵处一座正面由十二根圆柱支撑的两层建筑,正中间的门楣上写着“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大字,门前几株墨绿的塔柏像庄严的卫兵站立着。广播提醒游人“去掉眼镜、帽子”,人们都自觉遵守。终于踏上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台阶了,我看见父亲异常地激动,表情严肃紧张,毛主席也是父亲最景仰最崇敬的领袖,就要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了,他能不激动吗?踏进纪念堂的一瞬间嘈杂的人群一下子悄无声息,人人严肃,表情凝重,在卫兵的引导下,鞠躬默哀,有序离开,我只看到在花团锦簇中棺木里毛主席的脸部亮着灯。从纪念堂出来的过道光线一下子亮了,我领着父母到了导游指定的位置。 人群集中后,杨导给我们介绍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建筑。以天安门为背景照了旅行团集体合影,我照了一张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背景的照片,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与怀念,也算也以此表示对才女林徽因的崇敬!我和父母亲在天安门前照了张合影,父亲一直走到毛主席挂像跟前去,不言不语地站了许久。 “毛主席的挂像每年都要换新的。”我说。 “哦,我就想这风吹日晒的,咋还新呢?” “爸,别动,我给你照一张”我留住了父亲在主席挂像前的瞬间。 经天安门,我们来到故宫博物院。皇帝生活的地方早在书本和宫庭剧里看见过,但站在这金壁辉煌、文彩绚丽的皇家建筑面前时,还是被震憾到了。金色的瓦,红色的墙,包括蔚蓝的天都与别处不同。每到一处杨导都细致地讲解了这一处的功用,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还不停地提问题让游客回答。 游览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他提高了嗓音说“走了这一路,你们看见树了吗?”“没有”我们齐声说。 “大家猜猜故宫前院为啥没有一棵树?”人们猜测着,答案都被否定了。 “是害怕刺客以树作隐蔽藏身行刺皇上。”杨导半眯着眼睛说。 “还有一个解释,你们观察一下故宫是啥形状的?” “方的”有人抢答了。 “对,方的里面加木是啥字啊?困,困难,困住,不吉利啊。”杨导讲得眉飞色舞,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呢。 后面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每一处都值得玩味,但我不得不跟上杨导的节奏,只能在三大殿前作短暂的停留,东西两边的宫殿只能远远地看看,如果我自己逛故宫,估计拍三天可能都不够,但既然跟了团就得作个好团员。 “大叔大婶,你们转饿了吧?我们这就去吃饭!”他的嘴特甜,大叔大婶们也很配合。“饿了。”大家齐喊。我们被带到了一家僻静的餐厅,米饭,家常菜,味道还可以。饭店还提供热水,人们都给自己的杯子里添满水,我也给父亲的大水杯里盛满了。 吃完饭又坐上了大巴车。经过近两天的接触团里的人都熟识了,车上也就热闹了,人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杨导还不失时机地讲了几个笑话,惹得大叔大婶们笑得前仰后合。杨导说今天的行程结束了,让大家在酒店里歇歇,明天去爬长城,听到去长城,人们又兴奋了一阵,看来,我们团里的人都兴致很高。 快一个小时的车程后,车停了下来,杨导让把放在车底下的大包都卸下来,说在北京的三个晚上都住这个宾馆。在宾馆大堂,杨导按号分发房间钥匙,我们家是14号家庭,刚好分的是三人间,方便我照顾父母。房间整洁干净,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专门挂衣服的架子。 我烧了水,用我在网上买的软盆子盛满热水,让母亲烫烫脚,走了两天路了,烫烫脚会舒服些。 “咱看看今天的照片。”母亲提议。我把相机拿到母亲跟前,一张张翻看。 “这是天安门前照的。”母亲的脚泡在热水里,我按着相机回放键。 “这是毛主席纪念堂照的。” “这张笑得眼睛都眯在一起了。”母亲笑着说。 “这张照的好,我和你爸表情都自然。”原来母亲和我一样爱照像! “毛主席太伟大了,不光中国人,连外国人也来纪念,真了不起!”父亲斜靠在被子上很认真地说。 “就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成立新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响的。”我们交谈着这两天的感受。 9月10日 4:30点起床,洗漱。5点整出发。上车后尹导发给每人一个鸡蛋、一袋奶和咸菜,说是早上时间紧,让大家先充个饥。我还带了蛋糕和苹果,现在太早都不想吃。城市还在睡梦中,汽车驶过无人的街道,一排排黑魆魆地建筑物从车窗外掠过。 我举着相机,睁大眼睛,拍摄着黎明的北京。东方的天空渐渐地亮了,鱼肚白变成了绯红的轻纱,建筑物的轮廓也清晰可辩了。那不是中央电视台办公大楼吗?楼上零星地亮着灯,和电视里看过的一模一样。汽车出了城区,在田野上飞奔,天已大亮了。看到路边的牌子上写着“昌平”,昌平不是诗人海子呆过的地方吗?离北京城也不远嘛!渐渐地车子驶入了山区,路变得弯度很大,两边全是崇山峻岭,车里的人也醒了。车上放起了音乐,青山、晨光、歌声,让眼睛和耳朵沉浸其中…… 音乐戛然而止,杨导发话了:“大家请注意,我们今天要去的八达岭长城是开放最早的一段,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也就是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过,是明长城的精华,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题词的好汉坡就在这里,撒切尔夫人、尼克逊总统等许多外国政要都在这里登长城……”我简直太佩服杨导了,涛涛不绝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来龙去脉,还讲了八达岭长城内外发生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明史讲得引人入胜。 下了车,山风很冷,穿裙子的尹导冻得打颤,许多人都买了厚厚的披肩裹在身上,我还是有先见之明的,穿长裤,给父母和我都带了外套。尹导定好了集合的时间后,我们都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长城。梦里长城,无数次看到蜿蜒曲折的长城照片,都有一种豪迈之情蓦然升腾。当自己的脚踏上几百年青砖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长城和我想的一样美,一样的气势磅礴。城墙有8-9米高,宽5-6米,可“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全用方砖砌成,由于年代久远,方砖被踩踏得青黝黝地泛着亮光。 “这么高的山,这些砖是咋运上来的?”我自言自语。 “万喜良背的,孟姜女的丈夫”母亲笑着提醒我。母亲说的对,长城确实是靠着万喜良这类的劳动人民肩扛背驮砌成的,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换来的。有一种关于长城修建的说法是“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免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当然这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但足以说明修长城是何等的艰难。 气喘吁吁的我们,稍歇后,就爬上前面山顶上一个高高的垛口,上去的台阶很高,坡度很大,没走几步,我的腿就开始发颤,不敢往下看,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走,父亲走的很轻松,一会儿已经站在上面了,母亲过来拉我,我脸红心跳,终于也爬上来了。这里风景绝美,群山逶迤,苍翠欲滴,雄伟的长城随着山势蜿蜒曲折,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里,像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正欲腾飞…… “麻烦你帮我们在这拍个合影!”刚好看见13号家庭也在这里,一个小伙子领着他父亲,我把相机给了小伙,迎着朝阳,山风轻拂,我和父母亲手拉着手,肩靠着肩站在长城上……小伙的技术过硬,照片很美,感谢了,感谢13号的小伙子,感谢朝阳山岭,感谢长城! 父亲是林业人,对山有着特殊的热爱,加上爱劳动爱锻炼,七十多岁了,身体素质很好。我都累得不行了,父亲还要去爬前面耸入云端的另一个垛口。 “那你们在这儿等着,我爬上去看一下就下来。”父亲说。 我想了想,也行,反正人也不太多,我又能看见父亲,就对父亲喊“我们在这等着你!” 我举着相机变换着角度拍着长城和母亲,还给10号家庭拍了合影。 “咋看不到你爸了?”母亲焦急地说。我赶紧收了相机,目光所及的前方没了父亲熟悉的身影,我心里一惊。 “我们上去找找,说不定我爸在上面等咱呢”我拉着母亲加紧了脚步往上爬。气喘吁吁地到了刚才看到的最高的垛口。这里挤满了人,熙熙攘攘的,满眼望去全是黑压压的人群,根本看不到父亲。坏了,父亲会不会走丢了,人这么多,又没有广播,父亲又没带手机,咋办呀?情急之下,我想到了尹导,在宝鸡时我就加了她的电话。 “尹导,我父亲和我们走散了,我们找不到他……”我几乎带着哭腔了。 “别急,你和你妈再找找,我让咱团里人也帮着找,别怕!保持联系!”尹导宽慰着我。我们再往前走了一段,我睁大了眼睛,瞅着路过的每一个人,多么希望父亲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但是,没有,全是陌生的面孔,多想看见那熟悉的黄警服衬衣,眼前全是花花绿绿的流动着的人潮。父亲啊,你在哪里?快让我看到你!如果找不到父亲,我就报警,这么大的景区应该有警察吧!如果天黑了还找不父亲咋办?找不到父亲我也就不回去了,踏遍长城的每个角落我也要找到父亲!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儿。 “咱不能再往前走了,这儿有下山的滑车,你爸如果从这下山,那咱越走就越远了”母亲急得满脸通红,“那咱在这儿等等!”我拉着母亲的手,一刻也不敢分开。 二十多分钟后,我的电话响了。“喂,尹导,我爸有消息了吗?”我急切地问。 “你爸和13号家庭在一起,你和你妈赶紧往下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我看了一下手机,距集合的时间只差20分钟点了,我们的脚步也变得轻快了,因为我脚崴过,又是下坡路,不敢走太快,母亲在地里劳作惯了,倒比我走得利索,包和相机母亲全挂在身上,我啥也没拿还赶不上母亲,我听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他的老伴说“你看,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我有些脸红了。 终于,看到我们的大巴车了。 “我爸呢?在车上吗?”一看见尹导我就问。 “你爸他们正在往回走,快到了,你放心!”尹导说话很轻,让人如沐春风。我让母亲坐到座位上歇着,我就站在车门口等父亲。已经过了集合的时间,还没有看到父亲,我不停地朝下山的路上张望。 “来了,那不是你爸!”尹导也高兴地喊。终于看到了父亲,分离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却觉得比一个世纪还长,我拉着父亲的手上了车。 我妈开始责备父亲,“你一上山就啥也不管了,害得我们一顿好找。” “妈,别说了,回来就好。”我不住地向13号家庭的父子俩道谢,真的要是不碰上他们,我可怎么活?小伙子倒不意思了,说他们往回走时碰上我父亲了,父亲说找不到了我们了,他看集合时间快到了,走着下去赶不上,就坐滑车下来了。幸亏有你!请接受我最深的谢意!来自岐山的小伙子! 从长城下来,我们去了昌平的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宫内蜡像惟妙惟肖,衣着表情与真人无异,从开国皇帝朱元璋濠洲投军到崇祯王梅山自缢,明朝重要的历史横断面利用声、光、影视等技术手段,形象立体地再现在眼前,再加上导游小姐专业详细的讲解,真的有种与历史重逢的穿越感,最后看了场永乐大典的历史歌舞剧。 9月11日 今天去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出发前杨导介绍说,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几点几分升旗是由天文专家专门计算的,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地平线相平时开始升旗,每天升国旗的时间也有差异,今天的升旗时间是5:50分。不巧的是今天飘着细细的雨丝,没有能看到国旗和太阳同时升起的壮观。进入天安门广场首先得过安检,导游领着我们排队快步进入广场,这里已经人山人海了,升旗台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个水泄不通,根本看不到国旗和升旗战士,国歌奏响了,升旗开始,人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许多人都举着高高的自拍杆在录像。天安门前,气势磅礴的国歌伴着鲜红的徐徐上升的国旗,越过人们头顶,父亲垂手站立,表情严肃,我眼睛里有泪在涌起…… “姑娘,坐这里,这是我给你们占的位子。”刚上大巴车,我准备往里走时被一个满脸热情的秃顶老人拦住了。“好的,谢谢!”拉着父母坐下来,我认出了他是早晨上车前,让我给他调相机的老人。他和老伴两人出来的,儿子出发前给了他相机,他不会用,拿着相机来找我,我把他的相机拍摄模式调到自动档,给他简单地讲了用法,就这么点小事,他却千恩万谢的,我倒不好意思了。他们是宝鸡人,退休了想出来转转,老头特活泼开朗,爱照像,每走一个景点都要拉着老伴照相。他的老伴总是笑嘻嘻的,不爱说话,但很配合老头,这老俩口真让人羡慕! 下一站是坐船经慈禧水道去颐和园。排队的人很多,我们终于登上了一只龙头纹饰的大船,确切的说应该叫画舫,红色的柱子,精致的木格窗棂,两侧是开放的,水汽、阳光、河里的清草味一起氤氲着。解说员的声音像河底软软水草没过脚踝那样让人舒坦,慈禧水道始建于乾隆,盛于光绪,慈禧曾32次从水道游览颐和园。清朝时,这条水道只供皇家游玩,老百姓不得在河道上打渔,皇家画舫经过时总有重兵把守,老百姓看了后妃的容颜是要被杀头的。船行的很慢,碧色的河水缓缓地流着,兴奋的游客们叽叽喳喳地说话着,或举着手机卖萌自拍或录像…… 河道渐渐地宽了,水变得清澈,水流也急了,画舫在逆流而上。看得见河岸柳树红花,车辆穿梭,有人在河里游泳,有人在岸边垂钓。船拐过一个弯,河道变成宽阔的湖,湖水泛着鳞鳞的波光,阳光也跟着闪烁荡漾,远处是隐隐的一带青山,好美的景致,江南也不过如此吧! 正在我沉浸其中时,船停了,人们纷纷下船,颐和园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细细弯弯的桥,桥面高高凸起,两端矮矮的,桥的线条流畅细腻,像高贵优雅的美人静默着立在那里。“快看,那桥真好看!”母亲也兴奋地喊起来,我给父母以桥为背景照了张合影,杨导说那叫“清漪桥”。 今天老天也开眼,看升国旗时还飘着细雨,现在太阳半空照着,天空湛蓝湛蓝的,目之所及是澄澈的湖水,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的画舫在湖面上悠闲地飘荡,湖心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台。我们沿岸边的步道往前走,这里应该是苏堤。前方出现了一座白色的长桥,玲珑秀美又气势恢宏,横卧于碧波之上,这就是有名的十七孔桥了。它是园内最长的石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十七孔桥与南回归线的日落点垂直,每年冬至前后,落日余辉会将全部桥孔照亮,景色异常壮观,可惜我是没有目睹之幸了。 我们坐上了一艘小船。碧波荡漾,凉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我举着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小船轻快地向前,右岸一带青山,杨导说那是万寿山。山上层峦叠嶂,青翠欲滴。一座八角形的三层四重檐的金黄色楼阁,器宇轩昂,光彩辉煌,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佛香阁,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船动景移,见过无数造型各异的桥,宛若彩虹架于碧波之上,精美的游船穿梭其间。船行了十分钟左右靠岸了,我们到了一个新的所在,杨导介绍说这是帝后生活区。走进一个四面开阔的木质长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绿色的柱子,长廊上绘着山林、花鸟、景物,还有《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彩画色彩鲜明,富丽堂皇,这个长廊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慈禧居住和生活的乐寿堂,铜鹿、铜鹤和铜花瓶,一应物件极尽奢华。颐和园本是皇家帝王游玩之所,两次遭到外族入侵损毁,本是民族耻辱,国家灾难,作为当时重权在握者慈禧,反而囚禁了力主革新的光绪帝,硬逼他的宠妃投井,不管民众生死,只顾自己一味逃命,历史功过自明,颐和园的美景确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财富。 午饭后,我们游览了奥林匹克公园,在鸟巢前我用手机给父母亲合了影,父亲胸前挂着我的相机,白色的李宁帽,茶色石头眼镜;母亲穿着黑白相间的条纹短袖,戴着淡紫色的大沿遮阳帽,茶色的太阳镜,精气神十足。我当即把照片发给了在家的妹妹,妹妹连发六个大拇指,说咱爸妈跟北京人一样洋气!鸟巢、水立方、玲珑塔这些奥运会期间大放异彩的场馆,似乎没有电视里那么高大神秘。 今天是在北京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明天一早我们就要去天津了。我领着父母到酒店周围转转,再看一看普通北京人的生活。出了酒店是一排卖生活用品的小商铺,我们一直往前走,也有摆地摊的,卖过季的凉鞋、衣服;还有卖小盆花的…… 我们在一个拉面摊前停住了,看到我们团的两个人在吃面。 “味道咋样?”我问其中一个。 “好吃,是咱们那的味道。”我们也每人要了一碗,跟摊主攀谈之后得知,他们夫妻俩是陕西大荔人,在北京摆摊六年了。这几天来,天天吃米饭,早就想吃面了,还好这面份量足,也精道,能在这里能遇上陕西人也是福气啊! 天快黑了,路灯、霓虹灯、店铺招牌灯都亮了。我们边转悠边说话,来到一个小的蔬菜水果市场。铺位上摆着黄瓜、西红柿,梨、苹果,有一样我没见过的水果叫“姑娘”,外面有一层象纸一样的干膜包着,小巧的嫩黄色果子甜而多汁,我买了些,又挑了几个苹果,价钱和我们县上差不多。 “妈,你这几天表现很好啊,没晕车。”我妈往常最怕出门了,一坐车就吐得不行,这次来,天天坐车,竟一次也没晕车。 “你妈这是高兴得忘了晕车。”父亲笑着说。 “也真是奇了,这次不但没晕车,而且腿也不疼了,越走越精神了。”母亲把刚买来的“姑娘”水果剥了皮递给我。勤劳的母亲泥里水里,灶上针线样样不差,为我们这个家她受过苦,流过泪,伤过心,一辈子只围着地里灶台转,从未出过远门,这次如果不是我坚持,她还来不了。能陪着母亲逛逛,散散心,看看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她心心念念的北京,看着母亲开心,我也开心。 9月12日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天津。原计划去瞻仰周总理、邓颖超纪念馆,但当天正逢纪念馆休息日,就临时改了行程。 我们的大巴车沿海河走了一段,看得见远处巨大的摩天轮,近处的南开大学,最后游览了奥意风情区,那里的建筑全是欧洲风格,尖顶、圆柱,小广场上许愿池、欧式的雕塑前人来人往。谁曾想殖民地时租界的耻辱却成了今天的旅游圣地。随后游了古文化街,看了相声、杂耍表演,吃了狗不理包子。 坐大巴去了溏沽,也算圆了我的看海梦。渤海湾风平浪静,温柔安静得不像海,想像中的海,蔚蓝色的海水,一排排洁白的浪花拍打着海岸,不说惊涛拍岸,至少应该有奔腾的浪花吧?然而这里的海,像镜子一样平展展的,没有一丝波澜,海水也不是蔚蓝色。 坐上了一艘两层大船,我们出海了。船一启航还真有点航海的味道,岸边高楼大厦逐渐退后。眼前是看不到尽头的海水,站在甲板上,海风飘起了我的长发,白衬衣被海风吹地圆鼓鼓的,哗啦啦地响,船在飞速向前,我张开双臂,轻闭眼目,想像中我就是一只飞翔的海鸟,在大海里尖叫,乘风破浪…… 9月13日 凌晨3点,导游来敲门,我们起了床,洗漱完毕后,在酒店大厅集合。3:30下楼坐上了大巴车直奔天津飞机场。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走进了灯火通明的候机厅。导游安排我们坐在长椅上等,他去办理手续。这里人不多,大多数座位是空的,候机人几乎都在睡觉,有人坐着睡,有人就直接睡在长椅上。我看着行李想让父母再多睡会,他们都说不瞌睡,我和母亲都是第一次坐飞机,都有点兴奋和忐忑。 导游给我们分发了机票。过安检时,父亲的大钱包又被卸下来检查了一遍。我们的登机口在二楼,天已经大亮了,但登机时间还早,隔着玻璃观察了一下飞机场,停机坪上有五六架飞机,第一次看见真飞机,比我想像中大的多,父亲说比他坐过的周总理的专机也大。 终于登机了,走过一个向下倾斜的玻璃通道就直接进机舱了。还好,父母的座位是临窗的,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致,而我的就看不见。坐定之后,广播里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遇到紧急情况如何逃生等细节,听着心里就渐渐地紧张起来,开始害怕。父母亲倒没啥反应,继续看着外面说着话。飞机起飞了,我觉得自己似乎飘起来了, 飞机有点抖动,机舱头扬起,人往后靠,像是在上台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样连续几次后,飞机平衡了,空姐送来了芒果汁,我轻押一口,平复一下心情。父母也要了一杯芒果汁,他们边喝边从容地看着窗外雪一样的云朵,听见母亲说下面的云白得干净得像棉花,看来还是父母淡定。脚底下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我就穿行在蓝天白云里…… 《紧急迫降》里的种种情节不断地在脑子里闪现,外面的美景也捉不住我的心,我不停地看表,我等待着7:55的到来,落地了我就不怕了。 飞机终于落地了,我们走出机舱时,父亲还专门去向两个开飞机的小伙子致谢,夸奖他们开得很好。我们从咸阳机场坐班车到宝鸡,在宝鸡吃了饭再回到陇县。 那次去北京离现在已经4年了,每每谈及,父母亲还是异常高兴。闲了陪父母细数在北京那几天的点点滴滴,沉浸其中,也是一件乐事。好几次,看见母亲在翻看在北京的照片。 “那次北京游得好,看了那么多景点,火车、轮船、飞机全坐了……”每次母亲都这样说。 “那你还想出去看看吗?比如去南方”。我不失时机里问了一句。 “想啊,就是太花钱了。”母亲不无惋惜地说。 钱会有的,只要有想去的心,我们定会再次启程。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第一次远行 | 下一篇:缅甸游记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岁月悠悠情难休..阅18次
勤奋是成功的阶梯(杂..阅22次
大雁又南飞阅24次
缘是什么? (杂文随..阅60次
平淡的生活,可贵的幸..阅37次
红梅花儿开阅71次
感恩节快乐阅65次
《冬阂》阅78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5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9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