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记忆中的阴丹士林旗袍
管理
作者:平时 发表时间:2023-06-29 20:09:16
评论:1条
关注
编者按:说实在的,我还真不知道“”阴丹士林"这一词。刚刚在百度查询了一下,原来是阴丹士林燃料染成的棉布,后来做成了旗袍。这个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沉沦与新生里逐渐被淘汰和成为了一种精神。然而旗袍不断的衍生和更新已经是我们的国粹了。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的国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符合我们东方女性的身材和气质的特色服装。穿上它温文尔雅,又能体现出内涵。文中的再三思考图片删掉了,与文字的稳重性不太符合。 |
我们的许多回忆,就在于生活中被某些因素所触动,从而去记忆深处翻出来那些陈年旧事,也许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却有其事物发展的轨迹与逻辑;且并不受时空所限制,只要还能想得起来,思绪就会让你沿着那条记忆长廊回到时光里的某个点,似乎人生依旧还停留在青涩岁月里,忘了流年如似水。 提起阴丹士林旗袍,源自于那年学校排一曲年代剧,具体反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新生。剧本中有些情节类似于中国当代女作家杨沫所写的《青春之歌》,一群家境优渥的进步学生,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辍学,逃婚,与家庭决裂,自立自强,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苦于服装无着,校长找到我说,你回去问问你母亲还有没有旗袍一类的衣服,借几件学校用一用。我自然知道校长与父母亲都是熟人,但一次借几件衣服,心里想着这是给我出的一道难题,尚不知道母亲是否应允。回家跟母亲说学校借旗袍的事,母亲说那些东西本来就已没法可穿,你问清楚需要什么款式颜色,挑好了拿去就行。 那个星期五的下午,校长给我一张纸条,见上面写着旗袍四件,有月白带花与湖蓝色各两件套,意思是没有旗袍套装也行,如没这种颜色,那就配两套阴丹士林蓝旗袍。 我从没见过母亲穿旗袍,用母亲的话说已经没环境可以穿这些衣服。母亲选了一件带浅色图案的月白色旗袍,那是我从没见过的色泽,一件湖蓝浅竹枝线条,一件天青色云流图案,只有一件阴丹士林布旗袍为一色阴蓝带花边,还有几种叫不上名的样式。母亲拿出来的旗袍有长有短,色泽有浓有淡,一件件就在穿衣镜面前比划试穿。仔细端详;最后选了四件,用小袋子装起来,说你直接拿学校去给杨校长,就说还不还无所谓,也别让他来回跑。接着母亲说学生们身材偏小偏瘦,旗袍大了学生们穿出来不雅观,我挑的几件都是读书那会的紧身旗袍。 沉睡在老家衣柜中的旗袍,曾是母亲不舍的旧物;因为用不上就必然束之高阁,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远去,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母亲曾经读过英国人办的小学,后来因为二战的原因转到了德国人办的学校,日本人占领后被逼无奈进了日本人管理的中学,要不就会辍学。抗战胜利后,任民国县政府秘书科长的外祖父建议母亲报考师范,认为做个教书先生永远不担心社会动荡。革命是一场文化洗礼,因为参与学潮让母亲那一代人从思想到生活习俗来了一次大变革,所以那些服装就寿终正寝了。 大约80年代,我一个人去宜都探望早已赋闲在家大舅,那一晚上大舅于唏吁间讲述了一些外祖父家的往事。言及家境还尚殷实的母舅家的过往;说母亲是长姊,曾享受身边常有丫鬟伺候,足不出绣楼的闺秀生活,并没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母亲自幼延师功书画,且画得一手好工笔画,只是因为读了师范而放弃。后来因为母亲与彭姨妈们那一群进步学生一起卷入学潮,而上了搜捕名单,再后来那些学生们都等不及拿到毕业证,有的去了国外,有的去了解放区,所以母亲就有了去图书馆任管理员的经历。后来母亲说那些衣柜中的服饰中还有其它学生的行李服装以及彭姨妈们留下的服饰,同时因为在图书馆上班,还多了那个时代的职业穿着,大体上都是一些包括与旗袍类似的连衣裙服装,以及一部分秋冬的裙裾。从培训班结业,母亲与彭姨妈一起被分去了北京某单位。其它那些同学分开以后,虽也偶有书信来往,就再没见过面,那些衣服就留在了母亲的衣柜里。 穿着旗袍,夹着书包,是那个时代女学生的基本装束。不同于现代学校流行的那种有背带的书包,是一种纸中含有布质,且带图案硬壳的书册子模样,上面印有竖排繁体学校名称,民国多少年为汉字,外表清瘦自然,大约宽40X65CM左右,记不清一共是10页还是8页,其中空的夹层里可以放置课本,练习本,纸张、照片等等物件,腋下夹着书包的学生模样,就由此而来。我看过很多小说与影视剧都没有哪里出现过这种书包,母亲却说一般除了旁听生,应该都有象征学校的书包,估计那些有书包的没写过小说,写小说的又没见过。母亲那个书包一直保存至1965年以后,因为有人纠缠我们家里还有“四旧”物件,母亲就将书包浸泡在水缸里,然后搓揉成一团,埋在黄土中了。我能理解母亲为什么不是一把火烧了那些东西;盖因母亲一直就反对我们焚烧写了字的纸张,看到我们烧写满了字迹的纸张,母亲就说你亵渎了圣人,不尊重传统,连写毛笔字时将手臂搁在桌子上都不行,意思是不尊师训,必然一事无成。 一种服饰,代表一个时代,所以那些旧式服装就成为了只能存放在衣柜的某个角落的旧物,直到后来有很多都被母亲改成了姐姐们可穿的“小布衫”,或者将其改制成睡衣或儿童服装,供我家姊妹们轮换着穿,留下来的都是母亲舍不得丢弃的阴丹士林布做成服饰。记得小时候我就穿过一种长过膝盖的浅湖蓝的袍子,大衣襟右布边扣,左胸嵌一小花;那时候不懂事,穿着袍子一摇一摆的模样成为笑谈。至于还有一些绫罗绸缎的织绣,丝帛锦绢一类的制成物,大多数都成为了后来送入的礼品,唯有衣柜中的旗袍一直保存很久。 我们曾惊讶于母亲的服饰之多之精美,却又未见母亲穿过一次,就只是觉得那些服饰好看,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多少年以后再见那种服饰,就只能是影视剧里看到的戏装。 消失在岁月深处的旗袍,曾作为一个时代的流行女装,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女性的普通穿着,也是一种时代的标志性服饰。在许多达官显贵们显露的公开场合,社会上层家眷们也跟着时代潮流而着旗袍;于是,旗袍通过人们的再创作,逐渐地融入了汉服的某些特点,就演变成了服饰国粹。
解放后,将其更名为上海第一印染厂,成为全国占同行业税收四分之一的纳税大户。其阴丹士林产品曾经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亚非拉,为国家换来大笔外汇。随着时代的发展,阴丹士林布逐渐地被淘汰的而成为历史,阴丹士林旗袍也成为了一种时光记忆。
注②,干部培训班,人们可以从电视剧《南下》中就能窥其一斑,那就是解放战争取得战略主导权以后,中国共产党为成立新中国而做出的最明智之举;吸纳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才,加以培训,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服务。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 蚕豆的记忆 | 下一篇:大学往事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阅75次
筷子,一个说不尽的乡..阅84次
满园雪藏爬山虎..阅371次
期末的期待(杂文随笔..阅335次
老闫的烦心事阅376次
获得与放弃(杂文随笔..阅354次
微光耀孤程阅398次
生活中的食与物..阅432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7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6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2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