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家乡的炒面粉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14 10:18:0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 炒面粉,俗称“炒面”。顾名思义,就是将生面粉炒熟。然后用热水冲泡一下,再根据个人的口感喜好辅以白糖或者红糖,再加上猪油等佐料,以供食用。无论成年人,或者小孩子都爱食用。在中国南方以及北方,炒面粉都有很悠久的历史传承。这种通过高温炒制熟面粉,是古代战争中的主要食物,因为方便携带,遇水就能食用,甚至于无水也能够勉强吃几口充其饥,包括汉武帝深入漠北攻打匈奴的战争,也都是靠炒熟了的粉状物充饥。作者文中也提到了抗美援朝时,自愿军食用炒面粉的经历;当年因物质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要食物补给就只能是吃炒面粉,因此,还曾经有过全国性的炒面粉运动。其实古代中国各民族,除了用水煮部分食物以外,利用高温炒制各种粮食,然后磨成粉状物,是华夏民族最早的主要熟食方式;还或者因为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战争动荡,让炒制便于携带的粮食而成为首选。特别是在还没有冶炼技术以前,北方人只能在石块下生火炒玉米面,南方人倒是可以在陶片下生火炒熟大米,然后用石磨子磨成粉,还可以炒制各种粮食作物,包括各种豆类或甘薯等等作物。后来,有了铁锅,自然就可以炒制很多食物备用。淀粉经过炒制过程中的糊化反应,释放出独特的香味,并呈现出金黄色泽,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现代医学认为炒制过的食物,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平稳;还可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收敛肠道,减少腹泻等功效,并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用热水冲上一碗炒面粉既可以当饭吃,也可以补充水分,省时又省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炒面粉作为一种特殊的产物已经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些过往时光里,听听岁月胡同里翻炒面粉的声音,闻一闻那熟面的香味,享受传统生活带给我们的喜悦与惬意。 |
家乡的俗语:“六月六(指阴历,小暑时节)吃口焦月“养块肉”,这时因为六月正是雨水季节,食品易发馊,“焦月”能较长时间的存放,肚子饿了,方便食用。所以有立夏以后炒焦月的习俗,炒焦月,其实就是炒面粉,亦或叫“炒小面”,家乡人习惯把小麦面粉叫“小面”。“焦月”是家乡人的叫法,可能“焦”表示面粉炒时“稍焦”的意思,“月”指月饼粉,做月饼的小麦面粉,这是家乡的土话,各地叫法不同。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的鱼米之乡,冬种小麦夏插秧延续了不知多少年,因为有小麦,才有小麦面粉,才有“炒面粉”这样的食品。 五六十年代,炒面粉是家乡人常见的一种食品,不过一般人家还是舍不得炒的,因为那时粮食还是比较紧张的,能吃上一口炒面粉,也算是有口福了。记得我外出上初中时,奶奶有时炒斤把面粉,放在瓶子里,带到学校,因为粥太薄了,吃粥时,挖上一小勺拌合在粥里,增加厚度,减轻饥饿感。 炒面粉是由小麦磨成的粉状,通过炒制而成的,有一股焦焦的麦香味,且有一定的健脾胃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够促进肠胃蠕动。但是炒面粉,不宜长期当主食吃,只能是接长不接短的吃吃,长时期吃对脾胃功能反而有影响,对食物的消化没有好处,也只能作零食,食用方便,具有缓解饥饿,补充营养的作用。 记得儿时,奶奶炒面粉,在土灶上用铁锅炒,我在锅堂口烧火,用穣草(乱稻草)烧,不能用树枝或棉花楷烧,因为火力太猛容易把面粉炒焦。这时奶奶取二三斤面粉,等铁锅烧热后,把面粉倒进锅里。炒面粉,一次不要放得太多,多了不容易炒得匀,炒面粉的时候,先用中小火,最后文火,慢慢的去煸炒,炒的时候要不停地翻动,千万不能停下来,这样面粉才能够受热均匀,这样炒好的面粉口感更好吃。炒面粉一定要耐着性子,不能着急,一定要把面粉炒透炒匀。炒着炒着,面粉会结块形成颗粒状,其实也就是面粉成熟的表现,这是水蒸气在挥发的时候才能够使面粉凝结到一起,这个时候,一边去炒,一边用铲子不停地去按压,把形成颗粒的面粉用铲子压碎、压扁,这样才能够把面粉炒透炒匀,炒面粉时一定要掌握火候,不能过大或过小,火候大了容易炒焦,火候小了则不易上色。奶奶凭着手感,看到面粉的颜色由白色变成稍稍的有一些焦黄色(有点像咖啡的颜色),同时还闻到一阵阵焦麦香味,就可以停火出锅。等炒面粉凉下来,放在罐子里或其它容器中密封保存,防止吸潮成块、走味,乃至变质。 家乡人炒面粉,还有一种炒法,就是将小麦用淘箩在水里淘净,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放在铁锅里用中小火反复煸炒,待稍闻到焦香味,出锅晾干,然后用石磨磨细,再用竹箩筛子筛去粗的,留下细糁,装罐密封,随吃随取。 家乡人吃炒面粉,主要是图个方便,可冲开水吃,也可干吃。干吃,只能吃一两口,多了会呛人,噎得难受,主要还是用开水冲着吃。根据各人的口味可放糖,还可以放点猪油,也可以什么都不放,吃“焦月”搛咸菜吃。用开水泡炒面粉,多半吃得很黏的那种,也可以沏成比较稀一点的,类似于现在泡芝麻糊的那种口感。 炒面粉是中国一道传统的食材,是古代食品加工方式和食材保存的需求。古代食品资源匮乏,人们常常需要寻找方法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于是在实践中逐步发明了炒面粉。因为将面粉加热至高温,除去面粉中的水分并使其变得干燥,从而延长了炒面粉的保存时间。古人外出,可能也带“炒面粉”这样的干粮,只要有水源的地方,都可以泡水吃,缓解饥饿。据考证,炒面粉还可用于战争,北方大漠,军人们长途跋涉,都可以带炒面粉临时充饥。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时,后勤补给困难,为了让部队有一种随身携带、又能随时使用,既经济又实惠的食物——“炒面粉”,当时动员了半个中国收集而来的,以当时的紧急战争状况,也只能是“炒面粉”了,志愿军战士们,踏冰卧雪,忍受饥饿,在吃一口炒面粉,捧一口雪的情况下,还要面对着凶残的敌人,可想而知,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环境有多恶劣。抗美援朝的胜利,炒面粉也“帮了大忙”。 时代发展到今天,炒面粉成为中国传统食材的一部分,并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做法和口味。 老来无事,炒一炒面粉,奶奶炒面粉的画面好像就在昨天,那是童年的味道,勾起我无尽的乡愁。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正月半炸麻串 | 下一篇:端午文化谈(修改稿)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