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浅析野老的《“兵”们》
  •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4-11-20 13:49:1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德智体美劳与主观能动性,都是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德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发展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体育,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培养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表现在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方面(想);培养人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培养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如果教育界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就一定有不一样的收获。本文作者与《“兵”们》的作者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可见我们的教学理论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部门,教学的理论工作者,教师队伍还需要在实践中多多探索,把成熟的经验加以总结,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出路。我们欣赏作者们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责任心,有人民大众的观注,何愁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会蒸蒸日上,何愁我们的百年树人不会硕果累累。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野老的小说全名《“潘精华”和他的“兵”们》,撰写本文题目过长,以下简称《“兵”们》,特此说明。)

    一般说来,“影视书评”多是评论一些名人名著,或感悟或收获,或评析或心得,但作为文学网站的小说主编,有责任推介一些本网站的优秀作品。曾有《再谈如何写好小说》一文,对五篇精华小说做了综合评析,野老的《“兵”们》要素比较全面,撰写模式准确到位,并对主题和人性有所挖掘。小说取材于教育界,但能代表一般,。作者站在独特的视角,以三万字的篇幅洋洋洒洒娓娓道来,述说着一个在当前存在争议的、初中教学方面的故事。

    一、小说的主要任务:

    换句话说,小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就中、短篇而言,什么样的文学体裁才叫小说?

    在我编审过的小说中,接近半数尚属散文,所不同的是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人,或两个人的故事。有的文字优美,有的文笔平实,写父亲必肩负重担,写母亲必勤劳艰苦,写爱情必相思,写校园必校花……只见外表不见内在,只见行为不见性格,往往写完按语发表,再记不起曾经编审过这篇“小说”。野老的《“兵”们》就不是这样,编完后人物、故事、背景仍然在脑海中萦绕。

    《“兵”们》刻画了五个人物,主人公潘一夫带着他的60个“兵”们,主要靠这五个人物展开矛盾冲突:朱迪之是班级乃至学校里“邪恶”派的代表人物;梁柱是班上甚至学校里“正统”派的代表人物;朱安娜是介于班级“正、邪”两派之间的“中间” 派代表人物;三派人物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另外再加上一个杨帆同学是班主任的“线人”,于是故事紧锣密鼓的开场了。

    潘一夫的出场出自级部主人的介绍:“同学们,这位老师从今天起就是你们五班的班主任了,他叫叫潘一夫,毕业于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是省师大的高材生,而且当过两年兵,还是我们省的青年作家!”

    “嘿,个头太矮了!”这正是“邪恶”派代表朱迪之发出的挑衅。潘老师嘿嘿一笑:

    “矮吗?别忘了浓缩的可都是精华啊!”(潘长江小品语)于是“潘精华”便成了他的外号。

    “‘潘精华’老师,你敢同我摔个跤吗?”朱迪之咄咄逼人。

    “接受挑战,但不是今日的现在,除了现在,哪天都行!”潘老师笑嘻嘻地说。

    “有本事,两人去比一比知识,比一比学问!”这无疑是“正统”派梁柱发出的声音。

    “关你屁事!”朱迪之质问梁柱。

      “屁话!”梁柱反击说,“我是五班的一员,怎么不关我的事?”

    “都他妈的少说两句,还能把你们当成哑吧不成?”“中间”派朱安娜这时发挥了作用。因为她和朱迪之是同村人,她爸爸是村里的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迪之对她又爱又怕,再加上她的粗口和严厉,朱迪之和梁柱都不再说什么, “三足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还有一个“线人”杨帆呢?别着急,以后会派上用场,没有这条“线”,即便把小说人物写成“珍珠”,也不会成为一条“项链”。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故事还会不好听吗?所以我们说,小说的故事是靠人物拉动的,没有鲜明的人物特色,人物树立不起“典型”,再怎么会叙述会描写,小说也都是苍白的、无力的,于是塑造人物当是小说的主要任务。当然,如果我们把小说看做一台戏,当给人物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那就是背景环境。所谓小说“三要素”,人物当是首位,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由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又由故事情节展现人物,让他们在环境的舞台上去表演。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

    一篇好的小说可以视作一件艺术品,它的内容靠人物组成,因此对小说人物要精心塑造。“塑造”是艺术用语,指的是用石膏或泥土等可塑材料制成人物形象和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不言而喻,其原材料是可塑物质和语言文字,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一件艺术品,而要经过打坯和雕刻。刻出个人儿来不能只有胳膊腿和鼻子眼睛嘴,还要给它们穿衣服和梳妆打扮,在面部表情上还要刻出神韵。绘画是一个道理,刻出观音像观音,画出关公像关公。在小说创作上同样如此,是在语言文字的“材料”上一“刻”一“画”,最后塑造出观音或关公,这观音或关公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典型”,而“刻画”一词也就成了小说人物创作中的一个“典型”的术语。

    是不是我们创作小说都要刻画出观音或关公来?当然不是,而是一个比喻。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人物中还有一句俗语:“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你的小说中,所创作的人物让读者感觉“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他(或她)具体是谁,似乎在中外古今的小说中也找不到这样的人物,但闭上眼睛一想,他(或她)又活生生地生活在人们中间,呼之欲出,挥之不去,这个人物就算是典型了。中外古今名人名著中不乏一大批这样的人物,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也没有人能塑造出第二个“保尔·柯察金”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能够塑造出保尔·柯察金来来呢?这是由于他的身世、成长、生活、遭遇和战斗经历所决定的,没有深刻的亲身体验,任何人凭空臆造也是写不出保尔·柯察金来的。因此“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又成为小说创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用这个简单的道理再回到野老的《“兵”们》上,朱迪之可算是第二号人物,他人高马大,魁梧健壮,会摔跤,全校没有人能摔的赢他,因此成了学校一霸。学习成绩不好,自由散漫,开学的第一天下午做清洁,他带着几个小兄弟到花园里打扑克。潘精华找到了他,几个小兄弟都吓得要跑,他满不在乎继续玩他的牌,会上挑衅没成这时正好是制造“轰动效应”的好机会。不料被潘老师一脚踢倒在地,自己怎么被踢出去的都不知道,这个“轰动效应”使他颜面丢尽。

    这样是不是完了呢?当然不是。由于朱迪之会摔跤,不免引起社会上小混混们的注意。一天他和杨帆看电影,在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三个彪形大汉,他一个都打不过,别说三个,不由分说上来就被其中的一个一拳打得鼻口流血。杨帆搬来了潘精华,说明道理后制服了那三个大汉,并用手机拨打了110把他们交给了公安局。

    这还不算完,第二年朱迪之旧病复发,没来由地打了梁柱。潘精华找他谈话,没有正面批评,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一语道破了他的心思。这个人哪 ,一旦内心的隐秘被别人看破,不由得便会对这个人产生三分敬畏。原来学校每年要参加一次全县举办的“五月艺术活动月”,为了给班上争荣誉,多才多艺的朱安娜和潘老师表演了一个节目《过河》。表演大获成功,引起了朱迪之的嫉妒,有火没出发,就发在了梁柱身上。心思被潘精华点破,这才口服心服。

    由于上述的一条主线,我们可以看出,刻画人物不是一刀一笔就可以完成的。潘精华为什么这么能耐?也不是空中楼阁。这是由于他出身于高干家庭,从小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在部队里是侦察兵,除受到良好教育外,格斗是必修之课。这样去描写朱迪之,就把“潘精华”的形象烘托得更为高大,同时把朱安娜、梁柱、杨帆等人的性格也都在故事的发展中展现出来了。因此我们说,小说人物的典型形象,不都是正面人物,也不都是完美高大,像朱迪之这样的人物也不能不说算作是一个“典型”。总之,典型人物的塑造总要让人物有根基,不是飘飘地来飘飘地去,应该把他的出身、成长、文化、职业,受环境影响和他的心理路程有所交代。可以是大段描写。也可以一笔带过,再加上他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和语言口病,使得人物丰满充实、有血有肉,这样的人物都可以算作典型。

    三、人性和主题的挖掘:

    上面讲的例子可以说是对人性的一种挖掘。关于“人性”的解读不少人存在误解,理论根据是出自《孟子》的一句话:“食色性也”,其实是孔子弟子告子与孟子辩论时的一个论点,孔子在《礼记》里讲的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此我们理解“食色”应为“欲”,而不应理解为“性”。因为“人性”除了食色“两大欲”还有“两小欲”,那就是支配(包括占有)和表达(包括表现),此外更有真善美和假恶丑,这都是人的“本性”。有的是先天俱来的,有的是后天染上的,我们写小说无不围绕着这些内容,包括想写小说的“欲望(表达欲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兵”们》中的人物性格多具两面性或多面性:潘精华貌不压众但内心美好;朱迪之外表逞强但内心空虚;朱安娜长得美爱虚荣好攀比但心地善良;梁柱为人正派学习成绩好但学习动机是“跳农门”因此自私不愿意帮助人;杨帆虽属正派但学习成绩差需要梁柱的帮助。这样写起人物来就把支配、表达、真善美和假恶丑全方位地体现出来,立体而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再说说主题挖掘。对于小说要不要突出主题,现在已经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早已经“不按常规出牌”,但是作为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小说,不仅需要,而且必须强调。今年1015日,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之下,有责任心的作家和业余作者们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端正创作态度,更要在小说创作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小说的主题比作“纲”,三要素比作“目”——纲举而目张!

    小说的主题通常称作中心思想,既要有“中心”又要有“思想”,即你写一篇小说,究竟想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意思?对现实社会有没有意义和价值?能不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

    野老的《“兵”们》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动笔写作之前,我就想要塑造一位具有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青年教师,他的形象就是一代年青教师敢于改革教育、教学陈规陋习的典型形象,还要塑造几个目前农村中学生的典型,从而来反映中国当前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现在中学的教育教学现状是什么样的呢?众所周知,老师喊学生难教,学生喊压力太大,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于是一个劲地“灌”,眼睛一律盯着“升学率”,跳农门也好,谋高位也罢,结果还是一己之私,很少想到为祖国效力。作者把这种现状称作“陈旧教育教学理念”。敢不敢向这种“理念”挑战?有没有人站出来挑战?这便是小说要交代的主题,有了这个主题才会有人物、故事和背景。

    实际上这种“挑战”已经蕴育在教育教学中。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梁柱总结的“潘精华教学法”,它的主要“精华”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和现有的“陈旧”教育教学理念早已经开始了“对决”。据我所知,天津南开中学一直坚持“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学理念,遭到了学生家长的抗议和上诉,副校长不得不在电视上公开说明,规劝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退学。因为这所学校是百年老校,培养的学生不少在全世界取得了权威信誉,如今仍然是重点之重,没人退学,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大约三年前,沈阳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提出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的口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媒体一介绍就遭到了武汉一所中学教师的严厉抨击,理由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我们这些教师做什么?”在这两种教育教学理念的矛盾冲突中,作者抓住了这个闪光点,在日常平平的生活中,向社会这面大湖泊投下了一颗小石子,这不再是对现状的反映,而是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了。

        可惜的是,预料之中潘精华还是失败了,由于梁柱的死他不得不离开这所学校,虽然一年后得到澄清,小说却以悲剧告终。也许,这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震撼。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读野老中篇小说《桃花溪的风流寡妇》 下一篇:活着以后的思考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门楣与台阶阅1659次
    夏日大东北阅1682次
    母爱似海深阅2325次
    父亲的书柜阅2304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33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6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8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2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