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蒲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18 08:40:3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的故乡江苏省东台,自古吴越地,西周属吴国,春秋后期“吴亡入越”。那里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因为地处南方水网地带边沿,地势底洼易生长野生蒲草与芦苇等等植物,那里还是很多鸟类的天堂,自古就有蒲席之乡的美誉。因为地理因素,古来南方多青蒲,北方尽菖蒿“蒲”;虽然两者指的都是蒲草,但是因为气候与地理条件,以及人文文化等因素,这些名字在不同地区和文献中可能会交替使用,但其寓意又不一样,虽然它们指的是同一种植物。但青蒲这个名字之所以比菖蒲出名,就源于汉元帝之竟宁元年时的伏青蒲为太子泣谏这一事件,让古代诗词中多了一些文学的意象。清黄遵宪《三用前韵》:“无人伏阙谏青蒲,事误都由七尺孤。”其“伏阙谏青蒲”指的也是汉元帝时期,史丹在汉元帝独自休息时,直接进入卧室,伏在青蒲上哭泣着劝谏的故事。也因此让这个蒲草带上了文化色彩。青蒲席,蒲团垫,一个为民间凡夫俗子的榻上垫,一个为修行人坐禅跪拜物;因此,作者家乡的蒲,既可以成为民间用物,也可以成为修行得道的圣吉物,也是当地人的生财物,还是人们夏天的纳凉用具。在古代文献中,蒲团常常与寺庙、僧侣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宋苏轼《谪居三适·午窗坐睡》诗中提到的“蒲团盘两膝,竹几阁双肘”。以及元张可久《折桂令·游龙源寺》曲中的“借居士蒲团坐禅,对幽人松麈谈玄”。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青蒲遍野的江苏东台市溱东镇,领略四面环水,河叉交错的“青蒲”之乡的美丽。欣赏佳作!推荐阅读! |
|||
|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姜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周边环水,庄内河叉交错,庄北面的后大河,是一个阔约400米左右的大水泊,家乡人习惯叫“后北滩”,亦或叫“青蒲大泊”,与泰东河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波光粼粼,水下有东、中、西三个大沙滩,很平整、水小时,露出水面,水大时,没于水下,却却是这三个沙滩,长满了蒲草、芦苇、芦柴等,是鸟儿的栖息地,鹅鸭的天堂,鱼虾穿行其间。听庄上的老人们说,之所以叫青蒲,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生长蒲草而取庄名——“青蒲”。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形地貌的演变和人工开挖,如取沙滩上的土做砖瓦坯等,青蒲的蒲,在逐渐消失。到底是什么时候叫青蒲的,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无从考证。直至2012年的泰东河改造工程开始,泰东河的淤泥和西大泊下面的深层陈土被挖了上来,填满了青蒲大泊,从此由“大泊”变成了“绿洲”,谁知道天作匠造,过了几年,大泊上堆积的泥土,竟又长出了郁郁青青的青蒲,其面积有几亩之大,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青蒲又复苏了,百年人生千年草,可能印证了青蒲庄名称的来由。 蒲草,家乡人习惯叫“青蒲”、“蒲”,是一种多年生、湿地草本植物、生长于水边或池沼内,一般高近2米,根茎长在泥里,蒲草茎的白嫩部分(即蒲草),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即蒲芽),可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老熟的匍匐茎和短缩茎可以煮食或作饲料,雄花花粉俗称“蒲黄”,具有药用和滋补功能,蒲草是重要的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之一,叶长而尖,可编织蒲合、蒲席、蒲包、蒲扇……。蒲草一般在九月底成熟收割,但人们选择编织用的蒲草,要根据需要择时收割。如蒲扇用的蒲草一般在五月中旬收割,因此时节蒲草茎的大小一致,有利于编织蒲扇,而且五月所采集的蒲草经久耐用。到九月底,蒲草的收割量高,而且这时节的蒲草易存放,适合于大量编织蒲合、蒲席、蒲包等。 记得儿时的五十年代每到九月底,家乡人从后北滩用刀割回蒲草,留下根部来年再生(多年生),放在阳光下晒干,再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凉上时日,此时蒲草软,有韧性、弹性、不易折断,取等长的蒲草,编织蒲合,就是用蒲草编织的蒲席子,蒲叶是扁圆形的,需要用六根火麻绳作筑,采用跳花方法(编织的一种工艺方法)编制而成。由于冬天用蒲合垫床,既暖和又卫生,加之蒲草又有防虫蛀的特点,使蒲合当时成为人们冬天垫床的首选物品,睡觉时上面必须添加席子或被褥,否则感到戳人。但大多数人家还是用稻草编成“草掀”垫铺,或直接垫上乱稻草,家乡人叫“穰草”。除此之外,蒲合还可以被用作包装用品,如玻璃等防震物品的运输就用蒲合作为包装用具。编织蒲合选用蒲草时,根据蒲合长宽尺寸而定,粗细都可混合编织使用。蒲合编织选用的蒲草下脚料,还可编织蒲包,大小不等的蒲叶编织大小不等的蒲包,如蒲包可用于药房装存中草药,它具有透气且不易霉变的特点,可使中草药得以长期保存。听老人们说,解放前运盐的商贾都到青蒲买蒲包装盐。其大小随用途而异,可盛鱼虾、螃蟹、蔬菜、肉食等。用水洇过的蒲包柔韧、结实,可折叠掩口,较长时间保持盛物水分,延长保鲜期,在没有现代化保鲜设备的年代,多用蒲包储存运食品、蔬菜、瓜果等。 编蒲席比编蒲合精致得多了,我母亲就是做蒲席的能手,记得儿时的五十年代,我家专门有一个“卧蒲”的地方,将长、短等齐的蒲草放在地上,蒲草上放一个碌碡,石头的,圆柱形,表面上有凹凸槽,上方架设一根粗草绳,两头系在墙上,卧蒲时,手抓住上方草绳,双脚踩滚碌碡,来回滚压,家乡人叫“卧蒲”。在碌碡的来回滚压下,蒲叶由圆形变成扁形,中途千万不能翻动蒲叶,蒲叶要一次性成扁形,否则就容易开裂。我卧过蒲,手吊脚踩,滚动碌碡,动作要配合得好,否则人会掉下来,但不要怕,蒲是软的,且碌碡重,摩擦力大,惯性小,不易压到人,当然还要注意安全哦!蒲卧好后,这时蒲叶呈扁状(不再变形),编席前,洒点水,否则在编织过程中,太干了,易脆。母亲按照席的大小,选择好蒲叶的长短,编制时,采用跳二花的方法(一种编织的工艺方法)编制而成。在宽度的两边,也用编织的方法编制好,家乡人叫“收边”,整过一张蒲席,都是蒲草,没有其它如用麻线收边等。蒲席一般在夏天垫在床上,人睡在上面凉爽,且有一股蒲草味,软,不戳人。当然拿现在的席梦思等就不能相提并论了,根据《礼记·杂记》上记载:“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看来蒲席古来有之,恐怕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蒲扇的编织相比较而言比蒲合、蒲包讲究得多,收割晒干的蒲草首先将粗细分开,因粗细不分编织出来的蒲扇纹路大小不一,影响扇子的美观。蒲扇在五六十年代是家乡人夏天的纳凉用具之一,蒲扇具有透气、轻小灵便的特点,夏天出门时,可随时当垫子用,也可遮阳,深受人们的喜爱,到现在我还记得家乡的一首歌谣:“小小蒲扇一尺长,一人扇来二人凉。草扇虽丑用处大,扇风垫座挡太阳”。 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端午有割“菖蒲”(蒲类的一种),悬于门窗之上来驱虫辟邪,故端午节又称之为“蒲节”,农历五月称之为“蒲月”。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关于“蒲”的名篇佳作,如清朝郑燮的:“正青蒲水面,红榴屋角”,郭沫若的“一湾的碎玉,无限的青蒲”。 家乡的蒲,人们也不再需要用来编织蒲合、蒲席、蒲扇……,但蒲包有些方面还在继续使用,如青蒲簖蟹是家乡水乡特产,家乡人就地取材,用蒲制作蒲包,包装的蒲包蟹,纯手工制作,更受大江南北客户的欢迎。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 | 下一篇:正月半炸麻串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致爱妻海凤:三行情深..阅5次
家乡的胡萝卜阅1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8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9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8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7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33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8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