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绝壁上的沉思——蟾山写意系列
  • 管理
    作者:陈松山 发表时间:2015-05-29 16:34:2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宗教在断壁绝崖上造像,其目的是让人觉得宗教是普通人无法攀越,不可超越的最高境界,以佛教的雕凿为最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作者的文章,从宗教在普通人心目中地位的角度来看社会,并从社会的的认知度延伸到哲理与艺术相关联的诸多层面,把一个不起眼的石头雕塑注入了中国式的和世界性的哲学的艺术的断想与沉思,并把一篇观察的文章,变成了一篇思想的文章。《心经》说凡人要度苦难,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着手不可。《金刚经》说如何修成正果,其实是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类几乎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追求,直到现在还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宗教始终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作者最后说“因为我知道,有人沉思,说明我们还有人在思考,有人沉思,证明国家还有活力,有人沉思,揭示文明还可以前进。”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佛教喜欢摩崖造像,天下名山的断崖绝壁,大都为之凿过。洛阳龙门,大同云岗,甘肃敦煌,其辉煌伟岸,巧夺天工,自不必说,即便在此开发相对较晚的蜀南,南宋以后,凿山叮叮之声,也是不绝于耳。人们在耕织之余,总要找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不然何以安置躁动不已的心?人们会问,终年劳作,为何衣不能遮体?食不能果腹?才遭了火灾?怎的又要遭水淹?孩子刚刚学步,他能不能长大?胡子都考白了,何年才可以中举?凡此种种,无不困惑于心,普通人的心结是需要倾诉的,普通人的愿望是需要达成的,于是需要万能的佛,菩萨,需要庄严而亲切的偶像,需要膜拜,需要朝夕焚香祷告。

        于是玉蟾山精美的佛像群就诞生了。大约在明代,照着人们的意愿,在金鳌峰的绝壁上,人们以宗教的热情和世俗的审美,精雕细琢出四百余尊佛和菩萨像,大者盈丈,小不足尺,但无论大小,均比列匀称,线条流畅。其中尤以观音像最多,有日月观音,有数珠观音,有六臂观音,以及千手观音,在金鳌峰上,这些观音们‘独占鳌头’,占尽风光,享尽人间香火的供奉。这要归功于造像的艺术家,是他们,以小家碧玉的体貌为模,以年轻妈妈的慈爱为神,来凿制理想的观音。叮叮,叮叮,凿声如贝,在翠微深处回荡,千锤万凿之后,观音们衣袂飘飘地就横空‘出世’了,面相那么俊秀,身材那么窈窕,神态那么祥和,教人一看就赏心悦目,心生欢喜。于是,艺术家的宗教,在对美的塑造中奠定;信众心中的美学,也在对宗教的膜拜中发育起来。

        “你看,那是一个什么像,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游伴兴奋地对我说,打断了我的沉思。我顺手望去,在千手观音左上侧,有一个另类的造像,它没有佛和菩萨像的庄严肃穆,有着更加浓郁的平民性,它像一个问道的侍者,又像一个居家修道的居士。它側坐于竹席,右手托着腮面,将肘放在桌子之上,眉头轻锁,看着前面的烛火,神色凝重。它的肢体是如此自然舒服,神态是如此生动逼真!在数百群像之中,它是如此卓尔不群!怪不得它会引起同伴的惊呼!我望着岩上的它,意荡神迷,又不禁入神。

        在一灯如豆的午夜,他在思考什么呢?是困惑于《心经》中色与空的辩证?还是不解于《金刚经》的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断与常的八不中道?抑或是他之所思,游离于宗教与宗教之间,宗教与现实之间,他会不会问:信教一千年了,为何吃苦受难之人不见减少?为何最虔诚信佛的萧梁,国运却只有几十年?天地间有没有一个真正的道?还是道与道之间互相抵触,甚至血刃相见?

        大约300年后的巴黎,雕塑家罗丹用一双神奇的手,也创造了一尊《沉思者》的雕像,沉思者俯首而坐,右肘放在膝盖上,手托下巴,痛苦地陷入沉思,人物内心的极度压抑与痛苦,透过紧张得有些变形的肌肉,得以充分地表达。艺术家往往先知先觉,凭借敏锐的直觉首先发现到哲学上的问题,进而透过作品将思想直观地显现,使之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沉思者》在问世几十年后的1882年,欧洲广袤的天空荡漾着尼采的一声断喝——“上帝死了”!于是整个欧洲人性得到极大伸张,人的能动性得到空前释放!

        其实,与玉蟾山绝壁上雕刻那个无名的沉思者的同时,西去八百里,一个叫龙场的小小驿站,也有一个大人物在那里沉思,他,就是王阳明。

        坐在穷山恶水围困着的龙场驿里,这个王阳明想什么呢?

        原来,他在开始怀疑程朱以来的儒学了。在枯寂的驿站里,他的思想却在翻江倒海的运动着,终于在一天他突然顿悟:圣人所谓的天理,其实不在天上,不在圣人的心里,它就在我辈的凡心中,它其实就是我们的良知!良知圣人有,凡人也有,换言之,人人都能做尧舜!怎么做?方法就是要致良知,要致良知,就要践行知行合一。思想豁然后的王阳明,便四处伸张其学说,于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儒学思想诞生了,这就是心学。

    心学纠正了理学的繁琐与僵化,提倡道德的自觉性和修养的简易性然而,它只是对儒学的一种改良,它不能喊出“圣人死了”的口号!它所汲汲于怀的,还是人性的神化,它所思考的,还是不脱儒家的惯例,即内向于人心人性,对于人群之外的大地与天空,一样的无动于衷,对于世界的本体,一样的不屑一顾。

        其实大明朝也有过好奇的眼睛,此前也有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樯橹如林,但除了好奇于稀奇古怪的贡品,还有就是好奇于‘夷狄’的怪俗,以此‘耀兵异域,示国富强’,或者,为了暗访传说的建文皇帝,让夺位的新皇帝心安,每次归来,它对皇帝士大夫的影响,不过是增加一些茶余饭后别样的谈资,七次之后,觉得世界不过尔尔,天朝的一切还是最好,于是不再好奇外面的‘夷狄’。终于,它轻蔑地撇一撇嘴,又安然地闭上了浑浊的眼睛。

        王阳明沉思后的大明,道德面貌又怎样呢?除了几个死节之臣的‘庭争’换来血肉模糊的屁股外,官吏们无非热衷于党派的勾斗,而皇帝们,也越发离经叛道,有的甚至几十年不临朝,整天呆在深宫,干些荒唐可笑匪夷所思的事情来。新兴的心学对国力和民生的改善依旧乏力,更可悲的是,王阳明后,悬崖边上的大明,几乎无人再对过去和未来做出深沉而有益的思考了。

        当荷兰人用十五匹棉布和几艘军舰占领台湾时,躺在‘天朝大国’摇椅里的大明不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从此一步一步开始沦落!

        站在金鳌峰的绝壁边,望着这个东方的沉思者,我不知道他悟出了什么,我只看到了他的沉思,沉思在佛道蔓延,章句八股,女子裹脚的大明!或许它的沉思只是在经义之间,或许它的沉思只是在宗教之间,或许它的沉思只是在人与人性之间,尽管它是那么另类稀少,然而我心里暗暗喜欢,因为我知道,有人沉思,说明我们还有人在思考,有人沉思,证明国家还有活力,有人沉思,揭示文明还可以前进。                                                                                                             2015.4.22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盛世红颜 下一篇:一家人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1088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11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5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