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寻觅草鞋的足迹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11-07 21:55:3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一双草鞋,承载的是千年文明的步履,亦是一段乡愁的印记。作者笔下的草鞋,从《诗经》“纠纠葛屦”的古朴吟唱,写到了到三国刘备挑担叫卖的市井图景,再从田间地头农人脚下的防滑利器,延伸到红军长征路上踏破艰险的精神象征,这种用各种草或植物纤维编织的曾经普通人脚下带的“鞋子”,早已超越了“鞋”的本质,成为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作者以饱含温情的笔触,将草鞋的历史渊源从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家乡人们对于草鞋实用性的记忆,包括作者父亲编织草鞋的细致场景,娓娓道来似如抖开了一幅生活的水墨画。那些糯稻草的韧性与麻绳的结实以及编织草鞋时细节,就藏在编织者的指尖,充满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定格成一种烟火缭绕的旧时光风貌。同时还蕴含着“踏破草鞋无觅处”的文人意趣,也兼有“穿上草鞋跟党走”的家国情怀;让这种曾经看起来极普通的草鞋,穿越古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愈发厚重。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普通民众脚下的草鞋虽然早已淡出日常,但它所承载的勤劳、坚韧与温情从未远去。让我们随着作者笔触,循着草绳编织的纹路,读懂藏在一双草鞋里的文明密码与赤子乡愁。

    提起草鞋,人们往往会想到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皇叔挑着担儿卖草鞋的画面。流传千年的歇后语:“刘备卖草鞋——有货”。

    草鞋是中国人民发明的一种鞋,顾名思义就是用草编织的鞋。《诗经·魏风》中的《葛屦》篇,提到了商朝时代的草鞋,开篇即写道:“纠纠葛屦”,屦便是指代草鞋,描写了当时人们穿着草鞋的场景。可见草鞋起源很早,年代久远。可追溯到中国的上古时期。

    可以想象原始时期,人类刚从类人猿脱胎而来,走路时都是光着脚的,特别是追踪野兽时,山路崎岖,脚免不了受到伤害,有时还会划出血来,怎么办?有人想到用兽皮裹足而行,这可能就是原始的“裹脚皮”。当人类走到草地时,光着脚走,觉得舒服、轻松且不易打滑,于是乎有人想到草这样柔软,何不用草裹足而行呢,开始用草裹足,但时间不长就脱落了,经过岁月的积累,总有人脑洞大开,用草编织成鞋饰品,这是中国鞋史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一次飞跃。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素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鱼米之乡,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田间地头,到处都有草鞋的足迹,如挑泥、挑渣、挑麦把等农活,农民们都穿着草鞋,儿时看到几十个人挑麦把,伴随着号子声,一双双清一色的草鞋,脚下“生风”,成为田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噢!草鞋的特点,就是轻便不打滑,如罱泥罱渣,取鱼摸虾,凡遇水的地方,都穿上草鞋,主要是防滑,即便草鞋踩上烂烂泥,只要脚伸在水中来回划几下,烂泥就自行脱落了。

    家乡的草鞋,主要原料就是稻草,少量的麻,资源多多,方便普及,弃之不惜,最后还可当烧锅草。一到下雨天、落雪天,庄稼人都蜗居在家里,没事干,坐下来打打草鞋,一是聊以备用,每家每户墙上都挂上十几双草鞋,二是扯扯淡,在那文艺生活“贫乏”的年代,也不失为一种打发时光的方式。记得儿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外面是人影消匿,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屋檐下,居然还有几只麻雀在觅食。这时我父亲搬来一条长凳,一端抵着门框,固定好木钉耙,预先搓成的细麻绳,先编好鞋耳即短麻绳绞成的双股线,连同4根细麻绳,绷紧在木钉耙上,作为编织草鞋的“筋”,因为用麻绳做“筋”,相对于草绳来说结实不易断,然后刷一把整齐的稻草,最好用糯稻草,较一般稻草纤维发达,有拉劲,有韧性。用水洒一下,有点湿度,再用木制榔头捶软,这样编起来不易脆断。一切准备好后,父亲坐在大凳的另一端开始编草鞋。每次取五六根稻草,稍扭成绳状,在4根“筋”上,采用类似编织竹篮的手法,用稻草一圈圈地向上编织,鞋面上每一圈的稻草都要与前一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编织过程中,要调整每一圈之间的松紧度,不能有紧有松,草杆与草杆的接头处放在鞋底,如放在鞋面上,因为接头处有点粗,不平,穿起来不舒服。鞋底编好后,再用细麻绳圈成鞋帮式,兜住鞋尖和鞋后跟,扣上麻扎绳,最后用剪刀修饰一下,穿在脚上,系上扎绳即可。当然在编织草鞋时,也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可能开始穿草鞋,脚上会打起泡泡(血泡),可忍一下,时间长了,才能感到柔软、舒适,对脚还有一定的按摩保健作用。家乡人除了编织草鞋下田劳动外,在夏天还可编织草搭煞(草拖鞋),既透气,又吸汗,比穿塑料、海绵搭煞舒服多了。冬天,家乡人用稻草编成带帮的“蒲鞋”和与布条混合编织的“毛窝”,也是带帮的草鞋,如单纯用布条编织,软的,成不了鞋形,这就需要利用稻草的硬性。穿时,在毛窝里衬一些旧棉絮或鞋垫,起到保暖作用。现在还有一些人,追求时尚,穿毛窝,显得古朴、典雅、闲情。难怪古代的文学大家赋予草鞋的优美诗句,如北宋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南宋夏元鼎的:“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草鞋的足迹,穿越了几千年,草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深处的草鞋,不仅升斗小民普遍穿用,连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藉以视朝”。电视剧中的大侠、隐士们似乎以穿草鞋为时髦,认为自己显得飘逸、洒脱、超然……。古代的丧事中穿草鞋以配孝服,根据古代文献如《仪礼》和《礼记》中记载,最重要的孝服如子为父母,妻为夫君穿营屦(草鞋),加上披麻戴孝帽为一起,向逝者表达敬意和悲痛之情。古人认为有土必有草,草也地也,万物出于土又归于土。

    草鞋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表现了勇气与奋斗,红军将士们穿着草鞋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父送子,妻送郎,穿上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就这样一直走进了北京城。别看这一穿一撂的草鞋,对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也作出了大的贡献。

    草鞋在现在,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将会带着这种文化绑在你的脚下,享受着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与健康。同时也是作家笔下的常用元素,它与斗笠蓑衣配在一起,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也是舞台戏曲的道具之一,成为塑造旧时农民、渔民们劳作的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草鞋,这简简单单的纤纤草缕,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步履沧桑。

    现在走进家乡,草鞋已无影无踪,然而父亲打草鞋的情景,盘旋在我的脑海中,这是难以释怀的乡愁。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胡萝卜 下一篇:寻觅草鞋的足迹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1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