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衣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10-24 17:02:5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斗笠与蓑衣,这一对民众曾经针对下雨天的绝配,穿越千年的农耕文明,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还是普通农民生活中遮风挡雨的必备物。其来自于民间,服务于生活,且还能就地取材,蕴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与乡土情怀。人们从原始社会 “摘叶遮雨”, 逐渐地发展到手工编织竹篾加僚叶斗笠与缕草与棕榈树皮编织蓑衣,那些散发着植物与桐油的气息里,是古人顺应自然与改造生活巧思的发明创造。尖顶斗笠挡雨,层叠蓑衣护身,一竹一篾皆为实用而生,一草一缕实为生活劳作而编。作者笔下的​斗笠与蓑衣,曾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取自于自然,服务于自然的典型实例;特别是斗笠这种日常用品,除了遮雨,晴天还可以用来遮太阳,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劳动者们的智慧结晶。从《诗经》中所记载着的“何蓑何笠”,就可以管窥其形成年代之悠久;那尖尖的顶,伞形的宝塔形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帝王将相们头顶上“华盖”的前身,也曾被历代文人墨客们赋予其极具诗意的传统与民生意涵。随着时代的变迁,斗笠与蓑衣虽然已被各种各样的雨具所取代,却依然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在展品与戏曲道具上,并以传统的生活模样被搬舞艺术台上,成为一代代离人乡愁的借代物,继而成为农耕文明的鲜活注脚。​作者用家乡朴素的语言,描述乡人扛锄风雨中,斗笠与蓑衣不须归的民风深邃;那些过往岁月里的点滴,除了留有时光印迹,也早已化作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提醒我们回望土地与劳作曾带给我们以生活的希望,了解那些实际上就是自然的无偿馈赠。文章追溯斗笠与蓑衣的千年历程,从农耕需求到文化符号,满含着对乡土与历史的深情,串联起雨具背后的生存智慧、同时串联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乡愁记忆,呼应积极的原生乡土情怀与历史之厚重,很值得一读。

    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就农业生产而言,降雨是大自然的恩赐,古有“仲春时节龙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之说,可见水是促进粮食丰收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老天爷有了源源不断的降雨,为了适应雨天下田劳动,斗笠、蓑衣就应运而生了。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只能消极地等待自然的馈赠,一遇狂风暴雨天气,人们在不饿肚子的前提下,是不会冒着风雨雷电随意外出的,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实在是饥肠辘辘,必须出去找吃的,外边又下着大雨怎么办?开始可能有人在不经意间,随便摘个大树叶亦或荷叶之类的,顶在头上遮挡一下,但遇雨摘叶总不是办法,久而久之,有人想到用细软的树枝或藤之类的,盘成帽状,中间夹着芦苇叶之类的,戴在头上,果然有防雨作用。这样由天然大树叶到有意识地手工制作防雨工具,再经过岁月的积累,慢慢形成了“斗笠”。头顶上有防雨工具,那身体怎样去防雨呢?因为人类开始只能采集野草、野果、猎取野禽、野兽来维持生命,即使是雨天也不能饿着肚子,开始有人想到用兽皮包裹在身上防雨,可能太重且行动不自如,于是有人想到用树皮、草之类的,再手工制成衣状,穿或披在身上,果然既可防雨,又轻便活动自如,经过岁月的积累,可能形成了“蓑衣”。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是降雨量比较充沛的地区,家乡人雨天下田干活,离不开雨具,听庄上老人们说,在五十年代以前,家乡人雨天下田干活,一般都是戴斗笠,穿蓑衣,扛锄头,牵耕牛……一般都是自己制作。

    斗笠,用竹篾、芦柴、芦苇叶为原料,两种形制,一是“尖顶”,形状似圆锥体,二是“圆顶”,形状似草帽状。编制方法,一种是用竹篾或芦柴片,按编凉席的方法编成,再制作成“尖顶”状,然后里外涂上桐油,戴在头上防雨。一种是用竹篾或芦竹片编成两层菱形网眼状,中间夹以芦苇叶,家乡人叫“柴叶”或“粽叶”,当然现在可以夹一层塑料薄膜。按现在人的说法,这种斗笠具有环保、新颖、美观、时尚的特点,且防晒、隔热、防雨耐用等多种功能,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劳动保护工具,更是赏心悦目的挂件饰品。对面走来一位女生,长发披肩,头戴尖顶斗笠,眼戴墨镜,身背包包,袅袅娜娜,可能会吸引你的眼球,驻足而观。

    蓑衣。用一种蓑衣草又称“山草”、“龙须草”,棕桐树皮等作为原料,但蓑衣草、棕桐树家乡没有,得到商店去买。家乡有一种易生长的草,是家乡东边五、六里外的十八里汪河,两岸有几千亩的荒田,长满了芦苇、芦柴(也叫红柴)、缕草等。“缕草”,这是家乡人的叫法,各地叫法不同,我查了有关资料,不知道学名叫什么。这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米左右,根部直径为3-4毫米左右,丛生在芦苇、芦柴中,一丛一丛的,由于周围有芦苇、芦柴护着,所以不易倒伏。秋季成熟,割下来晒干。这种草纤维发达,具有柔韧、耐磨、耐用、透气不沾水且浸水不易腐烂的特点。家乡人可就地取材,用以搓绳,比稻草绳耐用,更是制作蓑衣的主要材料,将其层层叠叠起来,再用细麻绳一针一针(特制的大针)的缀连,按个人“量体裁衣”,织成像衣衫或披风的蓑衣。穿在身上,用两根细麻绳或布带子穿过蓑衣的上沿,穿着只需将绳带在胸前交叉系着即可。为了更好的达到防雨效果,再另外用缕草制作披肩,用绳带系好。这样头戴斗笠,身穿蓑衣,雨天下田劳动,活动自如。劳动过后,将斗笠、蓑衣挂在墙上爽水,晴天可放在阳光下晒晒,这样可延长使用寿命。毕竟不易腐不等于不腐。到了冬天,穷人家还可将蓑衣加盖在被上,起到御寒作用。

    斗笠、蓑衣,一生都在悄无声息,风里来雨里去,任劳任怨为农民们遮风挡雨。春争日,夏争时,农忙季节,雨天里,农民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一大片一大片的,像斗笠、蓑衣的丛林,成为雨天田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噢。

    斗笠、蓑衣,一对孪生兄弟,是中国人民古老的雨具,它穿越千年风雨。《诗经》中记载:“尔牧来恩,何蓑何笠”,可想而知,在诗经记载之前的不知多少年,斗笠蓑衣就已形成了。由于受斗笠的启发,古之帝王出行,为了遮阳避沙,制作“华盖”,由于华盖是一个大伞面,且中间必须用柱子支撑着,人类的另一扇智慧的大门打开了——“伞”。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六十年代,新型人工雨衣的问世,斗笠、蓑衣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孩子们,也只能从教科书中或展览馆中稍稍识得其模样。斗笠蓑衣是古人们的智慧匠心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果,彰显出农耕文化的特色,也成为诗人、画家笔下描绘山水田园诗的常见元素,传达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难怪古代文学大家赋予斗笠、蓑衣的千古佳作,如唐代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如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现在走进一些公共场所,如酒店饭庄等,看到斗笠蓑衣,具有装饰效果,表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也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图,又是舞台戏曲的道具之一,成为塑造旧时农民、渔民劳作的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衣,从几千年的遮风挡雨的工具,到承载田园诗意的文化载体。从电视剧《长征》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脚穿草鞋,在雨中行军,看来斗笠蓑衣这小小的物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作出了贡献,那首“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的歌曲中,那种军民鱼水情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回荡着,这是永远忘不了的乡愁。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万星的那点事儿 下一篇:佛山行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