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谈谈牛文化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11 08:23:37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耕牛,不同于草原牧牛与奶牛,虽然都属于被人类驯化的牛种,却只有“耕牛”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政府的重视;说到了耕牛,不能不提到犁,牛为动力,犁为工具,提高了农民耕种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结束了操耒(lěi)踩耜(sì)的翻土历史。耒者,手柄也!耜,即为一根横木下的尖木头。作为农耕文化里早期的翻土工具,耒耜开始是一个人操作,后来为了省力,变成一人踩耜,一人负索在前面用力拉拽,被尖木头切开的土则被轻松翻过来了;如此两人操作,就是犁的前身。耕牛的驯化加速了“犂”的出现,是后来的古代人将“耒耜”的尖木头处修改为带一点点翘起来的尖头,踩一下,再拉一下,那动作等同于“犁地”。再后来,有聪明人再将翘起来的尖头改革成木身石铧,用牛拉着犁地,除了节省人力资源,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那“犁头”的名称,方言叫做铲头与逼耳;铲头尖负责犁进土中,在牛的拉力下,土被那带一些弯曲的“逼耳”翻转着推向一边,从而达到犁地的效果。于是,耕牛的重要性让其成为了被保护对象,屠宰与盗窃耕牛为社会所不容。土地和耕牛,是农耕社会生存下去的主要资本,三国时曹操的《军谯令》就是明证:“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絶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曹操的意思是他起兵的初衷是替天下除去暴乱,战争却让故乡人做出了牺牲,悲痛之余,除了敬意,就只能补偿土地和耕牛给予他们的亲属,以使这些人能够自给自足。可见古代战争的抚恤金,除了赖以生存土地,就只剩下耕牛了。就如作者笔下的“牛文化”中的牛,温顺而憨厚,质朴而善良,真的是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奉献精神,一种源远流长的牛文化精神。推荐阅读! |
|||
|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的生活方式,其中“一头牛”就是传统农业中至关重要的“生产工具”。 牛为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之一,是由野牛经过人工长期驯养而来的。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在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开始驯养的,起初驯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牛肉、牛奶和牛皮。 远古人驯养牛可能还经过一段艰辛探索过程,即使我们今天看到的牛,身躯庞大,牛看人,两只眼睛像铜铃一样大,布满了血丝,两只角弯曲有尖,当人靠近时,鼻子里喘着粗气,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头突然低垂,两只角左右摆动,看上去怪怕人的,生怕牛角“叼”到自己。可以想象,将看上去凶神恶煞、野性十足的庞然大物驯养成家牛,人类要多大勇气,一是要长期观察,牛是否吃人?是肉食还是草食?二是要捕捉一头野牛,必须有多人共同协作,也有可能在长期的捕猎过程中,有人曾死于牛角之下,因为牛角是牛的防身“武器”,在大自然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能每种动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秘密防身“武器”。某一天,收获很大,捕捉了几头野牛,吃不了,就圈起来,以后再慢慢享用。可能其中有一头母牛,怀有身孕,其中有人想到,何不等到母牛生下崽牛再宰杀,生下的崽子再经过人工驯养,就这样,捕捉→驯养→繁殖→再驯养,久而久之牛渐渐地抹去野性,就变得温顺、温和听人使唤了。 人类当初为什么选择牛耕田而不选择马耕田的呢?其实,经考证,马也能耕田,且力气、速度都比牛优越得多。这是因为牛是反刍动物,也就是把吃下去的草再翻上来反复咀嚼消化,这样就可以尽量利用草中的营养成分。马没有反刍这种本事,所以马对草的利用效率要低得多,只能靠昂贵的精饲料来补充,所以养马比养牛的成本要高得多,人都没得吃了,还养得起马吗?最终人类选择了牛耕田。 那么又是什么时候牛耕田的呢?在饲养、驯养过程中,人类逐步发现牛性格稳定、温顺,且力很大,有人想到,牛力大,何不用来帮助人类干活呢?最初可能人类发明了“耒耜”,以后,人类试着用牛拉“耒耜”耕田,后来在“耒耜”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犁,人类又试着用牛拉犁耕田,经过长期的不断尝试,反复实践,到东汉时期,牛拉犁耕田在全国已基本普及了,所以牛拉犁耕田,是有它客观的必然性,也是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结果。说来也是天作匠造,如“牛耕田,马戍边,驴磨磨,马拉车,狗护院,猫防鼠……”好像是老天爷专门为人类准备的。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农业基本上是以水田为主,耕田除了人力拉犁外,主要靠牛耕田,家乡的耕牛,主要是“水牛”(牛的品种之一),力气大,在水田里四平八稳,不会陷入泥中,且不怕水,可以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这与家乡的地理环境相吻合。听奶奶说,解放前都是一家一户种田,一户人家养一头牛很不容易,况且也是一种“浪费”,也只能三四户合养一头牛,在大忙中,还会闹出矛盾,田少的人家干脆人力拉犁。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逐步走向集体化,五六十年代,集体养牛、繁殖牛,或到“牛市”去买牛犊子,当时每个生产小队至少有4到5头耕牛,一牛能抵七人力,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家乡人爱护牛就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当时有专人放牛,叫“放牛娃”,主要是让牛溜达溜达,能吃上鲜嫩的青草,即使老牛也爱吃嫩草。到了盛夏的夜晚,耕作一天的牛累了,牛怕热,需要休息,就人工挖一个大圆塘,放满水,由牛在水里休息,家乡人叫“牛汪”,为了防止蚊虫叮咬,特别是有一种叫“牛虻”的蚊虫,有蜜蜂大小,专门叮咬牛,影响牛的休息,就在牛汪里加上稀泥,牛滚一身泥浆,过一段时间再滚一下,还不时地甩动那条粗长的尾巴,扇动着那两只肥大的耳朵驱赶着蚊虫,家乡人叫“牛打汪”。牛嘴唇的皮比较嫩,时有蚊虫叮咬,牛就大声喷气,借以驱赶蚊虫。另外,生产队专门安排一些老人,在牛汪旁上风堆上几堆麦壳茸草,点火生烟,熏走蚊虫,让牛养足精神,以便第二天继续耕田。到了冬天,是牛休息最长的时间,生产队设有专门的牛舍,朝阳避风,备足草料,专人看管,让牛安全过冬。 儿时看过牛耕田,蓝天下,水田里,十几头牛一字排开,老农左手扶着犁把手,左手扬着鞭子,牛听到吆喝声,拉紧曳绳,低垂着头,瞪着大眼睛,鼻子里喘着粗气,嘴角上吊着“线线”,四蹄用力有节奏地前行,时不时还挨上几鞭子,耕过的田,泥翻得象妇女纳(钉)鞋底一样,一路一路的,井井有条,一眼望去颇为壮观,也非着养眼,放到现在,就能用手机拍下这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如当代作家臧克家的咏牛诗——《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几千年来,农民们“宵衣旰食”,耕耩锄耪(即耕田、播种、间苗、锄草),家乡人的顺口溜:有耕才能播,有播才有苗,有苗要锄草,庄稼才能好。 中国以农业立国,耕耘畜养绵延几千年,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牛是最重要的劳动力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水牛踩踏过的水田,播种可提高产量,随着犁的出现,又大大提高了耕田效果,是古代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牛是人类的忠实伙伴,与人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只要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满足了,正如鲁迅先生讲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牛有耐劲、强劲、倔劲,常比喻较为厉害或有本事的人称为“牛人”,这件事办得很好被称为你“真牛”,办得不好的,你“吹牛皮”吧!牛温顺憨厚,象征着质朴、善良,体现出一种和平、踏实的品质。牛还是财富的象征,如股票持续上升被称为“牛市”。在古代祭祀活动中,一般人家用“猪头六只眼”,祭祀神灵或祖先,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用牛作为祭品,除了对牛的敬重而外,也防止乱杀耕牛而影响农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乱杀耕牛都是违法的。在文艺作品中,如家喻户晓的神话“牛郎织女”,牛扮演了“月老”作用,牛在这里充满灵性、善良且具有神奇能力的形象,深嵌于人们的脑海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九牛二虎之力、初生牛犊不怕虎、俯首甘为孺子牛……将长期存留于人们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中。牛四腿强健,不用扬鞭自奋蹄,它头上有角,不避艰险,勇于 开拓,它总是前进和奋斗的姿态,拓荒劳作,它一身正气,脾气倔强,不与邪恶和懒惰为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铁耕”代替了“牛耕”,耕牛在家乡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墙上的那幅“春耕图”,就像名人一样,永载历史史册。每当我走进家乡的田野,隆隆的“铁牛”忙碌着,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当年牛耕田的场景,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乡愁。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荷风拂心(散文) | 下一篇:家乡的风车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