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中元节文化浅谈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4-14 07:53:27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中元节,即为传统的“三元”之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的起源都与道教有关。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且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里,道教一直就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是皇权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发展到了宋代,其历史渊源被人们形容为一节三家,即联儒、释、道;一日过三节,即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道教徒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人家祭祀祖先,烧钱化纸,佛教作为一种舶来宗教信仰,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为了生存下去,也只能一起凑热闹,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为由,与其它两种节日同时开展,也足以显示出其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的古代社会地位。封建历史上的道教一开始只为官方所有,为了扩大影响而推崇的宗法制,犹以注重孝道而得以扎根民间。用现代人的说法叫做所有的宗教都喜欢装神弄鬼,当然还含有古代儒家秋尝祭祀的古老习俗在其中,因此能够得以流传。作者文中也提到了传统节日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人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民俗,人们过什么节日倒是其次,文化传承的作用大于过节日的意义。推荐阅读!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该节名最初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亡人节、“七月半”。道教、佛教、民俗三者有着密切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道、僧、俗三者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国人民对逝去父母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主要节日。

    人类走过了几百万年,中国的农业也有上万年的历史,农历七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古代的农业,完全是靠天吃饭,碰巧这一年庄稼丰收了,人们都喜笑颜开,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大地的福祉,高兴之余,其中有人想,总得选个日子庆贺庆贺,也因为七月十五是七月的正中,又是一个月圆之夜,于是有人用稻穗、瓜果蔬菜等祭天祭地、苍天保佑,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久而久之,其中有人想到已逝的祖宗,何不向老祖宗一并报告秋成,于是乎,七月十五就逐渐形成祭天、祭地、祭祖宗的好日子。在中国的南方,水稻成熟早,人们更讲究的是用新米来祭供祖宗,既向祖宗报告,又请祖宗尝尝鲜。这可能是最初的民俗活动。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道教、佛教渐渐地介入了“七月半”,逐步形成了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

    按照道教的说法,道教盛会全年分三次,合称为“三元”,即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举行赐福的仪式;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农历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故七月又称“鬼月”,所有的无主孤魂野鬼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们的供养,因此各地方可以在这个月任意一天举行“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而民间在七月半进行祭祀,久而久之,结合民间选择了“七月半”这天进行祭祀,古有“七月半·鬼门开”之说,“七月半”逐步演变成“中元节”。古人认为上元节张灯庆元宵,中元节也应张灯庆鬼节,只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故有“七月半,放河灯”之说。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用盆子装满五味杂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民间流传着“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求助于佛,佛教其于七月十五作为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北魏时期梁武帝萧衍大同四年开始照此仿行,后来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人死了,和尚“放焰口”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古人想到了,既然佛、道、俗都有供奉先祖的意思,到了宋朝的时候,三教合流日趋明显,最终演变成今天民间单一祭祖的“七月半”节日,至今不缀。

    民间还有个传统说法,七月半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冥阴节等,因为农历十月一日是进入冬季的第一天,古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拿出棉衣送给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丈夫、亲人,逐步发展为送亲人的同时,也为祖先亡人一并送去过冬的衣服,故为“寒衣节”,这一节日,没有流传下来,只留下“孟姜女送寒衣”的凄美故事。

    古当先七月半正是秋收大忙之季,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置饭菜“敬先”,进行烧纸、磕头、拜供,当然烧纸钱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是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安慰,不忘祖宗,自古就有“烧纸叹人心”之说。

    中元节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俗、释、道历史文化的总和,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中元节文化融入新的时代。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脱谷机 下一篇:做自己的追光者(散文)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