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我的家乡
  • 管理
    作者:李祥春 发表时间:2025-04-25 08:51:5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新中国的成立,是通过几十年的战争,从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人民公社与生产队的集体制度是帮助当年民众度过困难时期的不二选择,因为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携手度过那艰难岁月。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基本结构,生产队拥有集体土地,粮食依据按劳取酬与人头百分比原则分口粮,以维持正常的农业税收来保证国防建设与工业建设的稳定性。当年的基层结构,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乡政府以下设基层村。也不同于今天国家财政有盈余,可以发展工业,除满足自需,还能出口赚取外汇。其实那些岁月很值得回味,虽然收入不高,但群策群力搞建设;条件艰苦,但人们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大干快上整治旧河山,才有了后来改革开放的底气与基础。作者笔下描述的家乡,是一部中国农村农民们战天斗地的世纪缩影,说到动情处,或许有人会满腔激动的泪水。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去重温昨天的农村、农民们集体劳动的生动画面,回味那些岁月里依然还能激动人心的场景;或许你已离开了家乡,但不管你身处何处,那里依然还有让你迷醉的乡音与乡情。推荐阅读!

      前天在路上遇到老同学风雅溱湖,询问我小时候家乡的古迹和乡土人情,要对我村建立一个乡村名录,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回忆童年,往事历历在目。

         我们出生在70年代初期,那时叫东台县溱东公社先锋大队(今天的东台市溱东镇青一村),70年代末,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我们大队洗澡不要钱,剪头不要钱,缝纫不要钱,简称“三不要”。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了不起的事情,家乡就在省里有名了,其中有个第五生产大队的队长姜福广还多次到省里开会领奖,其功劳就在于当时的村办工厂和队里的副业发达,让大队经济相对富裕。一个生产大队就拥有碾米厂,大瓦厂,窑厂,镜屏厂,油毡厂,酒厂,拉丝厂,综合站,拖轮队,丝毯厂等等企业,乡镇企业的雏形;至于后来还有多少厂子就不太清楚了。

        今天我们来回想那些村办厂时,似乎记忆尤新;特别记得那个碾米厂,就坐落在村庄中间,是由当时的一座尼姑庵改建而成;印象中的尼姑庵古香古色,分前后两间,员看气势恢宏,要是能保存到现在那可就是名胜古迹了。碾米厂前面一间安装机械,后面一间安装电房和传动设备,前面还各分两边安装有两台褪米机,中间留出来的位置安装有一台夹滚机;说起来这个夹棍机,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那条件有限的岁月。粮食产量不高,生产种的水稻不够吃,就只能靠这机器将杂粮大麦先褪皮,然后夹成一种叫“大麦汉”(备注,可能有误),作为粮食补充,你可别小看它,它可是那个年代的主食啊,大部分社员(那时不叫村民)吃饭就靠它了,吃大白米饭只能是一种奢望,这种饭吃下去,不耐久,人没力气,在那时流传人没劲的时候就骂,你吃了“汉饭”啦,可想而知,汉饭是个什么东西,但时过境迁,现在“汉子”可是个宝贵的养生杂粮,还进了超市了,在那时可是难登大雅之堂。还有那个碾米机,碾出来的米,不像现在这么干净,回家就能吃,那时出来,里面含有米糠,回家后,家里的妇女就用一种“筛子”筛一下,在那时会不会筛米,也是评价一个农村妇女能不能干的标准,筛出来的米糠里含有一种小米,社员们可舍不得浪费,送给猪和鸡子吃,而是把它放到风里扬净,然后送到一种饲料机,碾成米粉,拿回家做成米疙瘩吃,可耐饿了,这些粮食都为当时的社员养家糊口立下了汗马功劳。碾米厂里前面安装机械,后面安装传送设备,那时不是一个电动机配一个机械,而是安装一个主轴,电动机在一头,主轴上安装三个传动盘,通过皮带带动碾米机一起工作,如果哪个机械不工作,就把皮带卸下,由于皮带有接头,运动的时候,嘀塔嘀嗒的响,错落有致,就像一种美妙的音乐在我童年的心里久久回荡。现在碾米厂已经出售给人家开饭店,重新建筑,老的尼姑庵已经没有了,只能放在美好的记忆里。

        说到大瓦厂,更是我们小朋友的天然乐园,大瓦厂紧临我们学校,是我们放学和星期天玩耍的地方,大瓦是由泥土做成的,土是烂的,需要晒干以后才能进窑烧制成品出售,社员们在劳动是总有一些废品弃之不用,他们没用我们小朋友可有用,我们用小刀把它雕刻成手枪,当游戏打鬼子用,雕成的手枪栩栩如生,做迷藏时,冷不定的从草堆里钻出来,举着泥土枪,一声“不许动”,好玩极了,其乐融融,这样的日子已成往事,一去不复返矣。窑厂里,油毡厂里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童年的好多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老村部,原来也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时间将近100年了,房主,钱泽峰,解放前是我们青蒲周边的七庄董事,是个大善人,专做好人好事,解放后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保护,后来举家迁到四川省自贡市,儿子钱麒麟,在四川自贡市原来在某个单位好像还是大干部,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五六年前回家过一趟,曾到村里玩过,还给了我电话号码,不知放哪儿了,他感慨说,故乡的变化真大,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家看看,重温乡情,说道动情处,流下的激动的泪水,真应了那句古话,少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他回家时他的老家,我们的村部已易其主,在家时,房子依旧,现在房子面目全非,昔日所有的一切都渐行渐远,我辈只能且行且珍惜。

        虽已人到中年,回忆童年的时刻,真是感慨万千,历史的变化真大,所有的一切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都已成往事;写下这些,别无它意,只不过和同年人一起共享而已,如有文语错误,敬请包涵。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散文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闲谈人为什么活着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