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帽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4 08:18:1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帽,冠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就证明中国人戴帽子有很悠久的历史。从唐·白居易的“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虽然指的是女人头顶上的“冠”,但在讲究楚楚衣冠为富庶的岁月深处,人与人见面不戴帽子常被视为不尊重对方。戴帽子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刚开始叫做“(幞)fú”;来源于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谓之无幞头不成礼数。幞头,后来演变成“帊”pà巾,有点像现代人用一条毛巾裹住头,那就如同古代人头顶上最简陋的帊子。再后来,幞头的四角逐渐演变为向左右延伸的长角,于是就形成了后来官场上的乌纱帽。随着时间的推移,帽子逐渐演变成了具有特定形状和功能的物品。因此“幞头”,就是中国人早期的帽子。在古代,帽子不仅是实用的物品,还代表着权力和地位。不同的帽子样式标志着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例如,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佩戴不同样式的帽子,以显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作者笔下的帽子,是现代人为适应生存环境,方便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而设计出来头顶装饰物,是一种具有更加便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帽子的设计和用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西方国家帽子,曾经是贵族和上流社会的标志。而中国人的帽子,依然还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因为社会有了需求,帽子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时尚和个性表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款式和风格,从而成为一种实用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变迁,帽子从最初的文化象征到今天的实用性,其功能也从需求转变成现代社会的时尚配饰。这个戴在人们头顶上,富翁名媛用来装门面,穷人用来遮风御寒的帽子,一直就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中。推荐阅读!

    提起帽子,我们这一代人往往会联想到地主的瓜皮帽,杨白劳的破棉帽。

    帽,是一种戴在头上起保护、保暖、装饰作用的制品,古称头衣,服饰的一种。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冒皮”的记载,可见帽子伴随着人类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

    帽,最初的功能是起保护头的作用,例如,突然一声炸雷,小孩本能地立即将双手捂住头,生怕雷炸坏脑袋,这是非条件反射。可见头这个人体部位有多重要。原始人戴兽皮帽打猎,就是保护头的作用。当然,在北方寒风凛冽,帽就起到保暖作用,在南方,太阳毒,帽就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这都是起到保护头的作用。

    帽子,亦可作打扮之用,也可用来保护发型、遮秃头等。有不同种类,如贝雷帽、鸭舌帽等。戴帽子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帽文化,也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古之帝王的皇冠龙袍,皇后的凤冠霞帔是不能随便穿戴的,大臣的乌纱帽也是有等级的,即便到现在,如将军帽、警察帽,这是行业专用帽,大盖帽满天飞,随便戴就乱套了。当然帽子的引申意,如螺丝帽、笔帽等。具有讽刺意义的,如乌纱帽、戴花帽、戴高帽、瓜皮帽、绿帽子等。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家乡的冬天还是非常寒冷的,时常是阴风怒号,大雪纷飞,草屋檐下的冻冻丁(水柱结成的冰),能挂尺把长,戴帽子,主要起保暖作用,因为从生理上讲,头部散热量最快,头部表面积大,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汗腺,能够快速将热量散发出去,约占人体总热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常说大汗淋淋,要出汗,头部先出汗,所以冬天为什么要戴帽子,尤其是老年人,确保热量不散发出去,起到人体保温作用。古语讲,冬天戴帽犹如穿袄,中医学说,冬保三暖:头暖、脚暖、手暖。当然年轻人可以不戴帽子,中国有句老话“冻头不冻脚”,是对年轻人而言。家乡老年人一般戴呢帽,亦说老人帽,放下可遮住耳刀(朵),留着缝隙,眼睛可观看,中年人一般戴有帽掀的布制或呢制的帽子、“马儿帽”等。其实“马儿帽”类似军棉帽,形状似二三岁孩童尿尿的小圆木马桶,大小与帽子差不多大,故习惯叫“马儿帽”。到了六七十年代,青年人喜欢戴类似“六五”式的草绿色军帽。中老年妇女们,头戴方巾,或扎块花手巾,连耳刀(朵)都能裹进去,起到御寒作用。

    那时家乡的夏天又特别炎热,为了保护头部清凉,在烈日下戴凉帽,家乡人当时戴的凉帽,多半是自己编织的草帽,用小麦秆上半截编的。记得儿时,妈妈叫我们编草帽,将脱粒好的小麦秆晒干捆好,放在阴凉处,用镰刀截下上半截,拆麦秆,捋掉麦叶,用第一节,随后开始按粗、细、长、短分类,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因为小麦秆是脆的,编织前必须用水泡一下,这样既软又有韧性,家乡人叫“泡秆”,一般在早上和下午,把选择好一小把一小把的小麦秆放在盛满清水的大盆内或水桶里泡,并用砖头将小麦秆压住,使其完全浸泡在水中,需要泡半小时到1小时,使用前用手捏一下麦秆看是否泡到位,可用手折一根,不断,即捞出来把水甩干,再用干净的湿手巾裹起来保湿。开始编帽辫,取7根麦秆分为两辫,从偶数边用双拇指的指甲掐而成。所以又称“掐帽辫”,边编边盘成一块大圆扁,估计能编一只凉帽即可停止编辫。接下来就是用线绞凉帽,制作草帽时将帽辫从奇数边开始一圈一圈由里向外扩展,家乡人叫“盘草帽”,盘草帽前,将编织好的辫盘再用水浸泡10至20分钟后捞出,甩干水后开始用针线绞草帽,先从帽顶开始绞,然后再绞帽笼,接着再绞帽沿。因为帽辫是7根麦秆编的,一边三根,一边四根,所以绞时,从三根(奇数)边开始绞,能顺势围成圆形。帽笼的周长,就是头部的周长,帽笼的大小,因人而异。帽沿可大可小,家乡人绞草帽,大的直径在60公分左右,小的40公分左右,即可收边,收边时用针线多绞几下,这样才扎实。草帽盘(绞)好的后,须给帽沿部分喷上水,然后将草帽平放在方桌上,用舀菜吃饭的大碗盖在帽笼上,手握碗底用力在草帽上来回推磨,使帽笼与帽沿搭界处接茬弥合,也就是说草帽戴在头上,帽沿是平的,如帽沿下垂就不美观了。当然戴草帽时,在帽笼与帽沿搭界处,向相对称绞上两根布带子,扎在哈(下)巴下,以防大风吹走草帽。这样的草帽男女都能戴。家乡人制作的草帽,用途还蛮大的,晴天可以遮挡烈日的暴晒,保护面部和头部,阴雨天可以保护头脸不被雨淋,轻便适用,方便携带,无论是田间劳动还是在路上行走,戴上它,就能缓解烦躁、着急的心情。特别是劳动间隙,在树影下休息,男人们点根香烟,摘下草帽当着扇子,扇风纳凉,就是这片刻间,堪比神仙了。此外,家乡人还用芦苇、竹篾编成凉帽,一般是正圆锥体形(^),椎体顶角在120°左右。家乡人叫“斗笠”,“斗笠”比草帽结实耐用,但没有草帽美观,一般中老年人戴。当然有的姑娘家家的,用花布或白洋布上绣上花,用一个直径为50公分的圆竹篾子,崩成(制作)凉帽,家乡人叫“花布凉帽”。总之,只要能遮阳,什么办法家乡人都能想得出来。家乡人的口头语“穷出来的主意,饿出来的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帽子的形状款式千奇百怪,有保暖的,有休闲的,有装饰的,有遮阳的,特别是女士戴的帽子,更时尚,更优雅,配上墨镜,真有说不尽的风情万种,温柔之中带有豪气,动静之间英气照人。

    家乡五六十年代的帽子特别是“草帽”、“立笠”,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留给人们的只是回忆。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扇子 下一篇:石径漫步心自静(散文)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