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婚俗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7 09:17:59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男娶女嫁,女到男家的婚姻状态,是母系氏族社会消失以后父系氏族社会视为正统的产物,蕴含着在宗法制度下的父权与夫权的制度化定型。在此权利的支配下,男到女家被视为倒插门,也就是入赘,方言叫做“坐椅子”,带有母系氏族的社会遗风。明媒正娶的传统嫁娶流程,按照周礼的“制例”,男方举行的仪式叫做“告祖”典礼;女方举行的仪式被称之为“辞祖”典礼;是一套及其繁琐的流程,为华夏民族有序传递香火的一种文明礼节,被称之为婚姻,是有序延续香火之文明模式。根据汉朝学者郑玄的解释,“告祖”与“辞祖”典礼在黄昏到来时分举行,被称为“昏”,新娘则因跟随男方而被称为“姻”。婚姻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观念相对单一,主要以夫唱妇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作者笔下的现代婚姻,虽然也很注重仪式感,只是与传统的婚姻当事人通常将婚姻视为终身的承诺,离婚则被视为耻辱和失败,有了很大的改变。现代人婚姻观念,虽然更注重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稳定,只是一旦婚姻出现了问题而离婚,并不会背负道德压力,而是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精神内涵,从而推动了婚姻观念的转变。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乡村,去感受乡风民俗里男婚女嫁的喜庆与美妙。推荐阅读!

    俗语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婚姻是男女两性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即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或法律,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婚姻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婚、抢亲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为了确保家族延续香火,豪门旺族多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当然还有政治联姻、家族联姻、门当户对婚姻、买卖婚姻、交门亲(姑舅、姨表)等多种婚姻形式。男女婚姻不能自主,通常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妇女像商品一样,古来就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其实这种说法是由“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演变而来的。

    自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颁发的《婚姻法》公布实施以来,从法律上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不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近亲结婚等,从此男女婚姻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听老人们说,古当先只要有三间瓦房的,且是独子的,即便呆一点、傻一点,媒人总是踏破门槛。住草房的,且弟兄们多的,即便长得潇洒、聪明、勤劳,总是难以找到老婆。五六十年代,家乡的男女婚姻还带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残余。谈婚之初,先由“媒人”家乡人称“媒婆”、“做媒的”、“月老”从中牵线,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男女双方有意,请出“媒人”,二是“媒人”主动上门做媒,介绍双方家庭情况,年龄、长相、工作等,双方如有意向,先由媒人向女方讨“帖子”(红色的),帖子上面写有女子的出生年、月、日、时辰,称“生辰八字”,简称“八字”,媒人取来后,男方提帖,请算命先生算命、卦算,家乡人叫“掐八字”,看与男方八字是否相合,契合不克,方可继续议婚。下一步就是相亲,即双方家长进行访亲。相亲的日子,以农历双日子为好,先由女方家长组成连媒人在内的偶数人员,家乡人的说法要“逢双”,由媒人带领,到男方家访亲,主要了解男方的住房、经济、男孩子的长相、人品、工作等情况,特别要了解“底子”(有没有狐臭)等,男方准备好酒席,如女方留下来吃饭,表示有意继续谈下去,如女方不吃饭,则表示无意,此相亲就算中止了。女方有意后,约个好日子,由男方按同等礼节到女方家访亲,如男方留下来吃饭,则表示相亲成功,男女双方满意后,多数联姻家庭需进行订亲仪式,订亲有大订亲、小订亲,小订亲就是男方送女方布料,家乡人叫“压亲”,大订亲男方需向女方送礼金及金首饰物品,女婿从现在起叫岳父岳母,并行“跪拜礼”,并宴请双方亲友,讲究的人家还拍张订婚照。

    结婚,家乡人叫“为事”,多半放在秋收以后的农闲之时,农历春节前后腊月居多,婚前先进行“通话”,多在“中秋节”(八月半)男方向女方送节礼时带通话,所谓“通话”,就是男方通知女方,其实就是男女双方协商结婚日期、彩礼、开门封等,一般男方给女方二个日期,供女方选择,主要是避开“经期”。结婚前夕,男方要“欢团壳糕”,用竹筷子粘上红色素在团糕上点一点,白里一点红,犹如雪中梅花,凭添了不少美感。杀一头自养的猪,准备结婚用品,同时在结婚的前一天,贴上新写的对联,洞房窗户贴上双“囍”,有见红为喜的意思。结婚之日,双方都要办喜酒祝贺,全程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为合礼,家乡人叫“开面”,用“捧盘”装礼品,“捧盘”,木头制成的,长约60公分,宽约40公分,深约5公分,礼品装在“捧盘”上,由人双手捧着走,故为“捧盘”,现在已不多见了。礼品主要有面、团、糕、烟、酒、糖、猪小膀、猪大膀、鲤鱼,家乡人叫“花鱼”等。这些礼品中,其中有给新娘长辈的,如伯父、叔叔们,家乡人叫“带礼”。用船给女方送去,因为家乡属水网地区,男方去的人数为双数,然后装回女方陪嫁的嫁妆,布置婚房。开面这天男方晚上酒席上,媒人坐大位,姑舅姨夫们做次位,家乡人叫“待媒”。女方家人忙好菜给新娘吃,家乡人叫“待女”。

    第二天为正日,天亮之前去女方迎接新娘,去时为单数,回来时连新娘成双数。新娘化妆后,头戴“头明”(租用的专门出嫁的头饰)或红方巾,身穿嫁衣,坐在闺房里。大门紧闭,男方呈上开门封,方得进门,有的嫌开门封少有争议,但大多数还是按约定的数目。家乡人的戏语:“轿到门前,还去掉个牛钱。”因为新娘舍不得离开爹娘,迟迟不出闺房,男方放小鞭炮意为催促新娘早点走,家乡人叫“催妆”。姑娘出发,母亲要哭,这在情理之中,哭声越大寓意着姑娘生孩不是哑巴。姑娘出发了,娘家点上红烛时间要长,估计姑娘已到婆家,方可吹灭蜡烛,寓意着姑娘女婿长命富贵。新娘随身携带一只大箱子,内装给男方长辈们的毛巾、被套等,并在箱里四个旮旯放些铜板等,俗称“子孙钱”。家乡人的说法:“金旮旯、银旮旯,抵不到娘家的铜旮旯。”新娘到男方“跨火盆”后,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吃过茶点后,新郎偕新娘带上礼品回娘家,家乡人叫“回门”,在娘家吃过饭后返回,家乡称“一天圆”。晚上男方大摆筵席,筵席上舅舅坐(首席)大位,媒人等坐次位,家乡人戏语:“新娘进了房,媒人撂过墙。”其实也就是说,媒人已完成任务了。舅舅不在,儿子(新郎的表兄)代替坐大位,家乡人的说法:“娘舅表,大三席”。席间在新郎的陪同下,新娘以敬酒的形式,与男方亲友见面,并分别发喜糖手帕之类的,亲友们赠送新娘红包。年轻的亲友们,给男方父亲打花脸,戴高帽,俗称“扒灰爹、有福气”,给男方母亲戴上眼镜,一只用红纸蒙上,俗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时喜酒达到高潮,俗称“喜酒喜酒,吃得七歪八扭”。酒席散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洞房门紧闭,顽皮的小亲戚在房内向新娘要手帕、要香烟,否则不开门,这叫“闹新房”。洞房内红烛高照,这就是家乡的“洞房花烛夜”,洞房内摆几盘花生、红枣等吉利果实,新娘吃上几粒寓意着早生贵子。

    第三日,为待亲日,新娘给公婆送早茶,公婆给新娘红包,俗称“叫钱”。早点后新娘开箱,向长辈们分发手帕、手巾、丝绒被套等礼品,长辈们给红包,家乡人叫“开箱钱”。中午待亲酒席上,女方派新娘的长辈或兄弟们,一般都是男的,寓意着新娘“生儿子”,娘家来人叫“看朝”。家乡人称“朝客”,坐在首席首位,酒席至中途,厨师有意不上菜,这时娘家首席代表,给厨师“红包”,厨师接到“红包”后,继续上菜,家乡人叫“赏厨”。中午饭后散亲,婚庆结束。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人的婚姻,完全是自主婚姻,青年们追求的是不做婚姻的“鸡”与“狗”,而要做能掌握幸福的“龙”与“凤”,同时废除了一些婚姻中的封建陋习、封建迷信,如“算命”、“掐八字”等,倡导文明新风的婚姻观。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丧俗 下一篇:家乡的井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