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生产队长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08 08:22:1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生产队里的生产队长,是人民公社化时代农村最底层组织的实际负责人;就是政权底层执行者身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实践者;时代赋予其较特殊性的身份地位,就是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执行宪法规定的按劳取酬原则。(集体制度与按劳取酬原则是列入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土地改革让农民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原本应该是一件喜事;只是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模式,让拥有了土地的农民们依旧一筹莫展;比如肥料、种子、耕牛、农具等等关键物质,对于刚刚获得翻身解放的农民们来说手中一无资金,二无资源,如何才能帮助农民们摆脱因为贫穷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唯一方式就只有将农民们组织起来共同抵御风险,互助组就应运而生。农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助合作,认识到了只有报团取暖才能共渡难关,合作社的兴起与后来的人民公社化,其实就是顺应了民意,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时代必然。编者之所以写这些的原因,只是想通过作者的这篇文字,告诉读者们一个基本事实,曾经的农村集体制度模式并不一无是处。包括后来人民公社的成立,委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不忘阶级苦》这首歌,“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愁,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心......。”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吃过被压迫的苦,尝过一年到头食不果腹的滋味;他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于对于集体化的切身感受,完全不同于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中的后来者;随着人民公社被取消,生产队与生产队长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那一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只是有了集体的社会模式,才有机会让中国农民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造旧河山作出了无愧于青春年华的历史贡献。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笔触,走进时光深处,去咀嚼咀嚼那些如火岁月里的激情与静好。推荐阅读! |
|||
|
六七十年代,家乡是人民公社化时期,其经济结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就是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搞得好的生产队,社员(公社化时期对农民的称呼)多得,搞得差的生产队,社员少得,这样来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或多或少能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小队长家乡人习惯叫“队长”,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时代的“产物”。 队长是一队之长,负责生产队的农副业生产,包括全队社员的吃、喝、拉、撒等。挑选队长,大队提名,经全队社员选举通过。因为是领头羊,一看素质,队长多半是党员担任,亦或积极入党的,也有退伍军人的。二看工作能力,主要看社员收入高不高,社员们说得好:收入不高,嘴说得“薄凿”也没用。生产队的规模,大的60户左右,200多人,小的40多户,150人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产队有党小组,定期组织学习;利用阴雨天或冬闲,或晚上组织社员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种田,那时叫“夜校”或“冬校”,生产队队委中有不脱产的“民兵排长”一职,冬闲时组织民兵训练,当时的口号是“全民皆兵”。 在每年秋收之后,队长都要安排好全队的茬口布局,也就是常说的“旱改水,水改旱”等,每隔1-2年都要“大田轮作换茬”,即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年间轮换种植,是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换茬,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如稻田改种棉花,棉花改种麦田等。这样能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调节土壤肥力,抑制病虫草害,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按照茬口布局,安排农业生产,由于是集体化生产协作,所以队长必须合理安排好劳动力,家乡人叫“排工”,写到小黑板上,挂在墙上,使每个社员都能明白今天到那块田,干哪些农活。 队长“排工”掌握二条,一条是队长对全队男女劳力状况都了如指掌,什么样的劳力,安排什么样的农活,男劳力干什么,女劳力干什么等,八九不离十。姑且也叫“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吧!一条是队长每天下午3时左右都要“踏田岸”,家乡人叫“冲田岸”,就是绕着田埂走一圈,除了检查当天农活的数量、质量外,还要估计明天干那些农活,需要那类劳力,做到心中有数,为明天的排工作准备。同时在排工时,兼顾方方面面,因为队长对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很清楚,如对困难家庭的劳力,去干体力稍重的活,如罱泥、罱渣,做砖瓦坯,挑窑等,这些按“件”计酬的活,多劳多得,增加家庭收入。又如困难家庭中的年纪较大的男性劳力,安排去看“场头舍”,一是防止小偷偷粮草,二是照应安排场头(打谷场)活儿,放工后收拾农具等。看“田头舍”,负责管理风车,家乡人习惯叫“洋风车”风水,一般生产队都有五六部风车,就有五六个“田头舍”,就需要五六个人看管,吃宿都在田头舍里,这样拿固定工分,家庭就有固定收入。 队长除了搞好农业生产外,还要搞好多种经营生产,家乡人叫“副业生产”,以此来增加集体收入,提高工分值。家乡位于泰东河畔、水网地区,我所在的生产队,当时有七八张“簖”,可取鱼、蟹、鳗鱼等,记得儿时,我们放暑假,队长都会安排我们去“看簖”,吃住都在“簖舍”里,看簖两人,一大一小,俗语讲,一人私事,两人公事,六七十年代1元(人民币)钱可以买到2.5斤螃蟹,或3斤鳗鱼,卖出的钱都上交集体,如发现有“私分”的,进行经济处罚和调换“人马”,那你去干苦活吧。当时人的想法能干到这种轻工巧活,又有小鱼、小虾吃,就算是“家神菩萨挂得高了”,为了珍惜,哪还敢私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单纯的。另外有些生产队还有搞短途运输的,做砖瓦坯烧窑的,栽菱栽藕的,养鱼的……总之都是靠队长的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 七十年代,社队企业悄然兴起,队长按大队下达的名额,安排人员进社队企业,尽量安排有知识的初高中毕业生,同时兼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对于学“五匠”的,如木匠、瓦匠等,都必须得到队长的批准,报大队研究决定。同时规定“五匠”人员,上交集体一定的金额,口粮按6成领取。当时生产队口粮为10成,基本口粮为6成,人皆有之,还有4成为工分粮,工分多的,粮就多。这也在情理之中,工分多,付出的体力劳动就多,当然就吃得多了。 队长最关键也是最头痛的是评记工分,因为这是关系到每个社员的切身利益。当时评工分有两种,一种是额定工分,如罱渣,按方土记工,做多少砖瓦坯,按件记工等。一种是按日工作量记工,队长根据劳动强度等,评定工分,一般情况下能拿捏得准,但有时也有“看走眼”的亦或带有“人情”的,也有人不服的,但都忍了,也有生怕队长“打击报复”的意思。当然队长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要想人人满意,那是不可能的。 那个年代,化肥计划供应,施肥多半都是人、畜、禽粪,所以鼓励社员每户至少养一头猪,并设有“猪地”,类似“自留地”,猪粮(猪的食粮),积出的粪归集体垩田。社员当时的住宅一般是三间一厨房,少不了猪圈、毛缸、灰堆塘。要积粪,就要“评粪”,生产队按时节定时“清缸”,按担数记工分,正常情况下,一户多少人,几头猪,这个好说,但有的人家垩自留地、菜园子等,然后加水,以增加担数,有争议的,队长都要出面按“厚、薄”(粪的浓度),评定等级记工分。这就是“队长评粪”。 队长类似于家族族长,还要处理好各个家庭的矛盾纠纷,如弟兄们分家的,有的不赡养老人的等,都离不开队长的身影。每到过时过节,队长要按照上面下达计划供应的物资,如烟酒等,都要安排到户。特别是春节,队长还要安排好杀几头猪,每人分多少斤肉、鱼等,并优先照顾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等。社员形象地说:生产队长是队里的土皇帝,支灶、箍毛缸,少不了队长一碗汤(汤是请吃的意义)。这虽是贬义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生产队的大事小事都离不开生产队长。 随着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以后,生产队长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是一段割不断的历史。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棉花 | 下一篇:垂钓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