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风车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10 08:23:30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风车,以风作动力,可用于农业生产中提水灌溉农田;也可以借其动力来碾米磨面,或者还能推动船只航行,只是因为风车推动航行的效率较低,因此古代航运业就改用风帆代替了风车。作者文中的风车,作为提水机械,在风的作用下其“叶片”像走马灯似的绕轴转动,常被戏称为走马灯式的风车;当然民间还有其它形状的风车,其“叶片”也有很多种形状,有的硬如帆板,有的柔软如蓬。去作用就如现代的风力发电用风力机,也依靠风力转动产生能量,因此风车被称之为最早利用风能的工具;风也被现代人称之为再生能源。风车,转换成风能,被用来发电,成为了现代人不依靠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能源来维持机械运转的再生能源动力。读者可以依据作者文中的描述,加深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环节的印象,进一步了解农村,多写有关农村农民现状的文章,用以带动人们关注农村,为促进农村的发展与转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推荐阅读! |
|||
|
风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风力带动水车的木键叶扳链条转动而提水灌溉的大型农具。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步摸索发明出来的,这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想来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风车的发明,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减轻了劳力负重,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风车算是农业生产劳动中最先进的劳动工具了。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样的大型农具,在解放前,也只有大地主、老财门才能拥有,对穷苦老百姓来说,那只是天方夜谭了。 我的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姜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整过青蒲庄,解放前,四周全是农田,在农耕年代,劳动人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农民辛勤耕作的写照。 1949年,家乡解放了,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发挥集体化的优越性,养牛、造水车、造风车,尽量减轻劳力负重,提高劳动生产效力。 风车,家乡人习惯叫“洋风车”是由叉桩、横轴、竖轴、帆蓬、水车等部件组成。 叉桩,家乡人叫“叉脚”,安装在田埂上,由两根圆木组成“人”字形,直径约25公分,长约5米左右,在“人”字形交汇处,按上拨档,家乡人叫“公母虾虾(哈哈)档”,用在调拨叉桩移动位置时转档,在拨档上方,按有一个圆铁环,套住横轴的一端,使横轴在圆环内转动。在叉桩的底部约30公分处,穿插一根小圆木(凿眼穿过),长约40公分,直径约4公分,与叉桩成“十”字形,便于人用手握住小圆木,通过顶部的拨档,移动叉桩位置,调整帆蓬的风向。 横轴,家乡人叫“风车心”,也有的叫“天心”,长约4.5米,直径约25公分的坚硬圆木,一端搭架在叉桩顶端的铁环内,在横轴的正中间,按上一个直径约50公分,厚约20公分的圆木盘,套在且固定在横轴上,在圆盘周长等距离按上6个榫头,以便安装挂帆蓬的毛竹篙。在横轴的另一端,按上直径约为50公分,厚约10公分的木齿轮,搭架并扣住竖轴顶端的木齿轮,家乡人叫“天拨”,这两个木齿轮,横轴上的竖着,竖轴上的平着,成直角形。且这两个木齿轮,大小一样,轮齿数一样多,当横轴转动时,通过木齿轮,带动竖轴转动。 帆蓬,家乡人叫“洋车蓬”,有6面,家乡人叫“六合蓬”。每面帆蓬由较厚的白帆布做成,长约2米,宽约1.2米,用6根细竹梢等间隔的横着编织在帆蓬上,分别搭架在6根竖立的毛竹篙上,每根毛竹篙长约2.5米,直径约0.5公分,一头套在横轴中间的大圆盘上的6个榫头上,用木梢销住,固定好,防止离心力的作用。6根毛竹篙的顶端,用粗铅丝连接在一起,形成等边六边形,整个六边形直径约为5.5米,充分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毛竹篙左右不能松动。另外在横轴叉桩的一端约30公分处,按上一个固定的铁圆环,在圆铁环周长上,等距离按上6个扣子,用粗铅丝将铁环上的扣子和毛竹篙顶端上的扣子连接在一起,使毛竹篙前后不能松动,这样帆蓬转起来,就不会晃动了。整个六边形离地面约50公分,确保帆蓬转动时,不能碰到地。每面帆蓬的顶端的那根竹梢,固定在支撑帆蓬的毛竹篙的顶端,其余每面的五根竹稍,用铅丝套在毛竹篙上,上下可以滑动,并相应扣在毛竹篙上的扣子上,只要用蓬叉(蓬叉类似晒衣服的叉子)轻轻一敲,帆蓬及可滑下来,敲一根滑一根,敲两根滑两根……这样帆蓬可升可降,风大时可降六分之一、五分之一……有时候,风特别大,可对角降下两面帆蓬成“四合蓬”,并收紧蓬脚绳,风小时成六合蓬,家乡人叫“满蓬”,并放松蓬脚绳,以保证整个风车的平衡、稳定性,每面帆蓬的蓬脚绳(每面6根竹子,6根绳,绳用麻搓成的),按视角长短不一,集中扣在上一个毛竹篙的顶端,这样依次类推,蓬脚绳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帆蓬风向和收紧放松,起到稳定帆蓬的作用。每面帆蓬与整体六边形平面,倾斜角约30°,这样帆蓬的转速最佳。倾斜角的大小和收紧放松蓬脚绳,以稳定帆蓬,均由有经验的老农掌握。这就象帆船(家乡人叫“朗风船”)的舵手,不仅要掌好舵,还要手系蓬脚绳,随时按风向调整帆蓬的角度和帆蓬升降时收紧、放松蓬脚绳一样。 竖轴,家乡人叫“站心”,长约4米,直径约2.5公分的坚硬圆木做成。在竖轴四周,按有一个木头框架(椎体四边形),框住竖轴,将竖轴竖在框架里,竖轴上面在30公分处,套在木框架顶端的方木块中间的圆洞口里,洞口的大小,正好与竖轴直径相吻合,竖轴最下端修成半圆形,架搭在框架底部的方木头上,在方木块正中间,也修成半圆形的凹洞口,正好与竖轴底端的半圆形状相吻合,上好油,以便转动时,减少摩擦力,提高润滑度。这样两头稳位竖轴,类似象现在的石油钻井的铁架子,稳住金刚钻一样。在竖轴底端约20公分处,按有直径约50公分,厚约10公分的圆木齿,以扣住车轴一端的圆木齿,这两个圆木齿大小相等,齿数相等,竖轴圆木齿平着,车轴圆木齿竖着,正好成直角,这样竖轴转动时,木齿轮带动车轴齿轮转动。 车轴,家乡人叫“跨轴”、“卧轴”,由一根长约3米,直径约25公分的坚硬圆木做成,比人踏水车轴短些,没有“车拐”,这是风车的专用轴。车轴一顶端按有一个圆木齿,扣住竖轴下端的圆木齿,两端搭架在支架(塌枕)上,平卧在田埂上。车轴中间按有转轮,以便搭架车槽里面的木键叶扳链条转动,以达到提水灌溉作用。 水车的车轴、车槽、木键叶扳链条等部件,在《家乡的水车》一文中,已详细介绍,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整个风车构成了,就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了,风大快转,风小慢转,无风不转,风向与帆蓬的夹角成30°为最佳,帆蓬转得既稳又快,夹角小了,风过得快,夹角大了,风过的得慢。专门管理风车的人,都很有经验的,为了调整风向,及时移动叉桩,通过蓬脚绳调整帆蓬,这样帆蓬在风力的推动作用下,带动横轴(风车心)转动,横轴转动,通过木齿轮带动竖轴转轴,竖轴转动,通过木齿轮带动车轴转轮转动,转轮转动带动车槽里面的木键叶扳链条转动,达到提水灌溉的的效果。风向很重要,自然风向有变化,所以要及时调整叉桩位置和帆蓬的风向、升降,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叉桩方向看整个风车的转动,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千万不能逆时针转动,否则水车车槽里的木键叶扳链条会倒转,非但提不到水,反而会损坏整个水车的部件。 那时候每个生产小队,至少有四五架风车,每架风车旁搭一个小茅舍,由生产队安排一个五十六岁年纪大的,吃住在茅舍里,专门管理风车风水。整个青蒲庄有20多个生产小队,在空旷的田野上,上百架风车,在阳光下,洁白的帆蓬闪闪转动,翩翩起舞,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与大自然交相辉映,这一幅靓丽的画图,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放到现在,这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啊。到了七十年代初,风车的叉桩、横轴、竖轴、木齿轮等部件都逐步换成铁的了,家乡人叫“铁风车”。 我们这些小朋友,经常玩耍在风车周围,观看风车的转动,心中觉得特别好奇。想起儿时的歌谣“风车那个吱呀呦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快乐的小伙伴手牵手……”,现在想起,那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抽水机、电动水泵、电灌站逐渐代替了水车、风车,到了七十年代末,水车、风车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现在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东台市沿海边缘,数不清的风力发电风车,在徐徐转动,它仿佛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人们不仅要适应自然,还要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现在走进青蒲庄,再也看不到一架风车了,但风车的形状,风水的功能,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风车历史。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谈谈牛文化 | 下一篇:家乡的棉花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