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小街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8-21 08:57:2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人类涉水而居,就如作者家乡的泰东河两岸,有水就有人家,必然会人烟稠密,然后就有了街;那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常留成家,久居成族的历史沉淀;然后就有了乡村小街闻狗吠,炊烟袅袅生厨香的人间烟火气。岁月从泥土路上迁延而来,让时光从青石板上掠过,那里就有了市井文化,就有了沐世纪风烟的温婉宁静。并不在乎灯红酒绿的繁华,只在乎贴近生活的质朴。作者家乡的小街,就是家乡人现代生活的一个缩影;那里不乏殷实人家,几间瓦房,或简单小院;人们守着流年,就能感受到一家子幸福安康。在人们向往现代生活的今天,小镇人家依然追寻着质朴纯真的民俗生活,家家户户灶台有汤,窗前有灯,阳台有花;人们脚踏实地的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放眼乡村小街,世俗红尘里依然保持着凡心渡风尘的田园生活气息;一边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浪漫;一边是店铺林立卖商品,鲜鱼小虾活螃蟹的惬意;如此接地气的市井,反映出民众内心的充实与纯朴。就如作者描述的那样,清晨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夜晚灯火将小街照得如同白昼。那就是真实的日常生活动态,体现着农村逐步城镇化进的新风貌。人们正以不同的方式认同着新旧交替的文化现象,包括依然存在的沿街叫卖声以及街头特色小食品与摆地摊等,属于市井文化的商业形态,那就是中国社会小城镇向现代城镇化转型的初级模式,在时代变革中一路跌宕起伏,一路风云激荡;在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以后,一个新时代的乡村小镇,那里既有历经沧桑岁月的沉淀,也有尝遍百味以后的人情冷暖;那就作者家乡的小街,永远是那样靓丽,生动而充满着迷人的烟火气。推荐阅读! |
|||
|
每当我漫步在家乡小街上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一排排整齐而美观的小楼,鳞次栉比,商店、旺铺布满了小街两侧,宽阔笔直的小街,用水泥铺就,路灯如繁星点缀,清晨的叫卖声,声声入耳。这时总会回忆儿时在家乡生活的那段过往,特别是家乡的小街,勾起一韵绵绵的情意。 我的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姜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现在已是7000多人的大村庄了。不知多少年前,青蒲人依水而居,以蒲为生(蒲是一种水生植物,可用于编织蒲席、蒲包等),当青蒲庄开始形成村落时,就在现在的小街两侧,它北距泰东河约1200公尺左右,与泰东河平行,当初就是为了方便去泰东河浅滩割蒲,取鱼摸虾,维持生计。渐渐地形成现在的青蒲庄。 家乡的小街,东西走向,东至姜家巷,西至青蒲夹河,全长800米左右,宽约四五米不等,解放前铺有不太整齐的小青石板和小砖,以小街为轴心,两侧向外延伸多条小巷道,所以青蒲庄的巷道基本上成“井”字形。 家乡的小街,家乡人习惯叫“大街”,是最热闹的地方,我依稀记得,五六十年代,小街中部北侧,有一个“青蒲百货商店”,集体办的,家乡人叫“经销店”,经营油、盐、酱、醋、糖果、烟酒、火油(洋油)、布匹、定点卖肉等百货,当时青蒲庄仅此这一家商店,所以门庭若市。儿时,奶奶给我1角钱,到经销店打1分钱糖红(煮鱼用的调料),1分钱酱油,8分钱盐(一斤)。我上小学时,3分钱买一张大白纸,裁好后,可以订24页(24开)的小本子。那时候的商店,真是童叟无欺,一般大人劳动比较忙,都叫小孩去商店买东西,例如,小孩拿一个鸡蛋,卖给商店4分钱,然后再打火油酱油等,家长很放心,商店的对面南侧就是青蒲的政治中心“溱东人民公社青一、青二大队部”。 小街最东边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当时是整个溱东最有名的集体企业,家乡人叫“炕坊”专门孵化小鸡、小鸭,那时由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农家养小鸡、小鸭长成后生蛋,可以补贴家用,由于散养,巷道上到处都有鸡屎,所以小学生上劳动课时,老师经常组织拾鸡屎积肥,支援农业生产。 小街从东到西,有买青货的(农家的蔬菜菜瓜果之类),有烧饼店、馒头店、机面店(可用小麦去兑换烧饼、面条),有酒坊家乡叫“大麦汤”酒;有线粉(粉丝)店,就是用粹米、豆类、薯类,用水浸泡,磨成浆,沉淀的淀粉做成面条状,可食用,家乡人叫“索线粉”;有豆腐卜页店,有浴室、理发店(家乡人叫“剃头店”),有茶水炉,那时的热水瓶都是篾壳子的,印象最深的有一家驴子拉磨的磨房,儿时好玩,经常去看驴子拉磨,农家将粹米、小麦、玉米等谷物送去磨成粉状,家乡人叫“磨糁”,主人将石磨支好,用黑布将驴的眼睛蒙上,防止驴转晕,同时也防止驴偷吃磨盘上的谷物,驴子带动磨盘,沿圆周逆时针方向运动拉磨(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便于操作,也可能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驴不知终点,就会拼命的拉磨,时间长了,驴子有时会乱叫,偷懒不跑,主人就用鞭子抽打,当然主人知道驴子拉磨的有效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驴子拉磨了。 当太阳还没有露脸的时候,小街上已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卖新鲜的菠菜喽”,“卖大小鱼虾喽”,“卖菜喽”……妇女们提着篮儿(竹篾子编的),到小街上买菜,儿时的记忆中,因为小街北靠泰东河,水产品比较丰富,当时的小鱼小虾,二、三分钱一斤,博刀(菜刀)大的鲫鱼,一角五分钱一斤,青蒲簖蟹一元钱2.5斤,毛鱼(鳗鱼)一元钱3斤,拿现在来说,也许太便宜了,赶快来买把!但当时农民的收入比较低,一个整劳动力在生产队劳动一天10分工,单价好的五、六分,差的二、三分,所以买菜的,多数是家中有红白喜事的、或砌房的、或家中来了亲朋好友的。 夏的傍晚,霞光布满了西天,劳动了一天的男女青年们,纷纷漫步在小街上,男青年们穿着木头嗒塞儿,走在小街上嘀嗒、嘀嗒地响,人多了,就像奏响的交响曲,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当然这其中不乏有男女青年们的暗恋之情,在那没有电视机、手机,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可能小街就是他们娱乐的唯一去处了。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没有路灯的年代,小街上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时走在小街上,还真有点不寒而栗之感。 每逢雨天,小街上出现了小水塘,坑坑洼洼,人们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双脚踩在水塘里,或从砖头缝里冒出泥浆,溅满一身泥,鸡屎、垃圾混为一起,这时是小街最脏的时候。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蒲庄,家乡沸腾了,从小街走出去的青年们,分布在大江南北,从事着各种经营活动,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家乡的小街,在家乡人的共同努力下,小街建设得美轮美奂,现在走进青蒲小街,两侧建筑、装饰各异的小楼,临街都有门面房,全都是不锈钢门窗,精美的装潢,令人流连忘返,各种商店十几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小街铺上了水泥路面,配有下水道、垃圾桶,只要雨一停,穿布鞋也不打湿。清晨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夜晚小街两侧灯火通明,加上配有路灯,行走在小街上,如同白昼。 家乡的小街,永远是那样靓丽。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又到丹桂飘香时 | 下一篇:家乡的年味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