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山河铭记处,薪火照新程(散文)
  • 管理
    作者:兴旺 发表时间:2025-09-05 13:57:06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诠释出先辈英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残酷的抵御外侮战争中人们视死如归和宁死不屈,那就是一种民族气节;也是不畏强暴中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之集中体现。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中国人经历了14年的苦难岁月。不甘做亡国奴,让所有中国人都产生了保家卫国的精神而百折不挠;更是必胜信念让人们义无反顾,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坚忍不拔者。昨天不应该被忘记,今天的灯红酒绿与娱乐之死之奢靡,很容易让社会在麻木不仁里找不着北,也与昔日的抗战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不加强教育,那些在残酷战争环境里的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们也会被今天的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是忘本。作者的文章《山河铭记处,薪火照新程》,其主旨意涵就在于通过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去了解什么才是抗战精神;让教育成为薪火相传的舟,载着救国与强国的青年才俊们扛着五星红旗,一路高歌向未来。

          山河铭记处,薪火照新程(散文)

    ——让抗战精神在开学第一课中永续传承

           九月的晨光刚漫过教学楼顶,就被旗杆上的红旗裁成了碎金。我站在校园的香樟树下,看新生们拖着行李箱走过,轮子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混着新课本翻动的沙沙声,像极了岁月的脚步——轻,但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刻度上。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秋天的“开学第一课”,便不能再是寻常的迎新仪式。它该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八十年前的烽火,一头接着今日的青春;该是一把钥匙,打开那些埋在时光里的故事,让年轻的心,接住先辈传下来的薪火。

           总有人问,抗战精神到底是什么?是教科书上黑体字印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博物馆橱窗里蒙着薄尘的旧步枪?都不是。精神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或器物,是带着温度的人,是藏在细节里的魂。我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过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信纸是粗糙的草纸,字迹却工整得像刻出来的——“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句话后面,有一个墨团,想来是写的时候,眼泪滴在了纸上。后来我查资料,知道她写这封信时,正在珠河监狱的寒夜里,手冻得握不住笔,或许还想着儿子宁儿刚学会走路的模样。这便是抗战精神的一角:是母亲的柔肠,也是战士的傲骨,是明知前路是死,仍要把脊梁挺得笔直。

           还有1940年的李庄,我曾踏着青石板去过那里。禹王宫的戏台还在,木质的台面被岁月磨得发亮,当年同济大学的教授们,就是在这戏台上讲课。有位老住户跟我说,那会儿日军常来轰炸,警报一响,师生们就往山洞里躲,警报一停,回到戏台接着上课。学生们没桌子,就把膝盖当书桌,桐油灯的光晃啊晃,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一群倔强的小树。有次轰炸过后,戏台的一角塌了,教授们捡块平整的石头当讲台,照样讲《中国通史》,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也是抗战精神:是烽火里的读书声,是绝境中的文化坚守——只要学问不丢,中国就不会丢。

           我还在平型关战役纪念馆见过一面国旗,红布上打满了补丁,边角都磨破了。讲解员说,这是当年一名士兵的遗物,他抱着炸药包扑向日军坦克时,这面旗就插在他的背包上。士兵没留下名字,只知道他才十九岁,跟现在大学里的新生差不多大。我盯着那面旗,仿佛能看见八十年前的山坳里,硝烟弥漫中,这抹红色有多刺眼,又有多滚烫。原来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是一个十九岁少年的决绝,是无数无名者的热血——他们用命,把“中国”这两个字,牢牢钉在了历史的版图上。

           今年八月底,我去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新生开学典礼,见到了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她站在台上,手里没拿演讲稿,只攥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赵一曼梳着齐耳短发,眼神亮得像山间的溪水。“我奶奶牺牲时才31岁,”陈红的声音有点发颤,“跟你们现在的辅导员差不多大,她也想看着儿子长大,想过安生日子,可她知道,国没了,家就没了。”台下的新生们静极了,连风吹过操场的声音都听得见。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悄悄用手背抹了抹眼睛——我知道,那一刻,“抗日英雄”不再是历史题里的答案,而是一个和自己亲人一样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母亲、战士。

           这便是“开学第一课”该有的样子:不用讲大道理,把故事讲真了,把情感讲透了,精神自然会住进心里。就像李庄的那堂“行走的课”,同济大学把新生带到禹王宫,带到当年师生们住过的老宅。讲解员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姓罗,他爷爷当年给同济师生送过红薯。“那会儿教授们吃不饱,就挖地里的红苕充饥,”罗大爷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可上起课来,比谁都精神,粉笔字写得工工整整,生怕学生看不清。”有个建筑系的女生,蹲在地上摸青石板上的凹痕,问罗大爷:“这是当年拖书箱子磨出来的印子吗?”罗大爷点点头,女生掏出手机拍下来,说要存着当壁纸。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要让年轻人走先辈走过的路——书本上的“文化抗战”四个字,远不如亲手摸一摸老墙、听老人讲一句“不丢学问,就不丢中国”来得真切。

           但光有感动还不够,怎么让年轻人愿意听、听得进?关键在“新”。不是把老故事翻出来炒冷饭,是用他们的语言,讲好老祖宗的精神。今年九月三日,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大会上,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联合军乐团奏《松花江上》,不是放录音,是士兵们现场吹的。那曲子里的悲怆,不是机器能复刻的——有个士兵吹到“爹娘啊,爹娘啊”时,我看见他的眼角红了。还有阅兵式上的标识,用了当年八路军臂章的元素,黄底红字,一眼就能想起那些穿灰布军装的战士。这些“小心思”,不是对历史的改编,是对历史的尊重——只有让精神“活”在当下,才能“传”到未来。

           各地的学校也在动脑筋。上海有所中学,让学生用短视频拍“我家的抗战故事”,有个女生拍了爷爷的军功章,配着爷爷的口述:“当年我腿上中了枪,还是爬着把情报送了出去。”视频播放量破了百万,很多网友留言说“看哭了”。成都的一所职校,把《大刀进行曲》编成了rap,“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配上动感的节奏,学生们唱得热血沸腾,还把视频发在抖音上,引来不少人点赞。还有的学校搞了“抗战沙盘推演”,让学生扮演当年的指挥官,亲身体验“百团大战”时,怎么在敌人的封锁线里穿插,怎么保护老百姓转移。有个学生推演完说:“原来当年打胜仗这么难,先辈们太不容易了。”这些创新,不是对历史的轻慢,恰恰是对历史的负责——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载体,把精神装进去,让它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发芽。

           可说到底,“开学第一课”的真正意义,不是上完就忘的仪式,是要让精神变成行动。当年的年轻人怎么做?1938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从长沙徒步去昆明,三千多里路,走了两个多月。他们背着书本,穿着草鞋,路上饿了就挖野菜,渴了就喝山泉水,有人脚磨破了,就用布条裹着接着走。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多走一步,就离胜利近一步,离祖国的希望近一步。”1941年,女学生林巧稚放弃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留在国内救治伤员。有人问她为啥不去,她说:“国家需要医生,比需要留学生更急。”那会儿医院条件差,她就跪在地上给伤员做手术,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现在的年轻人呢?去年夏天,同济的几个学生跟着教授去李庄修古建筑。四十多度的高温,他们爬屋顶、测数据,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没人喊苦。有个学生说:“先辈们在这里读书救国,我们现在修不好这些老房子,对不起他们。”今年年初,清华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攻克了芯片材料的一个难题。领头的博士生才二十六岁,他说:“不能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就像当年不能让鬼子欺负我们一样。”还有个在山区支教的女生,毕业于师范大学,她说:“当年先辈们用知识救国,现在我要用知识帮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这也是传承。”

           你看,抗战精神从来没有过时。当年是“救国”,现在是“强国”;当年是“扛枪”,现在是“扛责任”。对年轻人来说,把专业学扎实,是传承;把父母教的本分守住,是传承;看见不公敢站出来,是传承。就像我在校园里看到的一幕:傍晚时分,几个新生围着宣传栏,那里贴着抗战老兵的照片。一个男生指着照片说:“我爷爷当年也是大学生,后来弃笔从戎了。”另一个女生接话:“我们现在不用打仗,但得把他们的精神接住,不能让他们白流血。”夕阳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和宣传栏里的老兵照片,连成了一条线。那是历史与现实的线,是先辈与后辈的线,是精神传承的线。

           八十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挡住了黑暗;八十年后,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变成照亮未来的光。“开学第一课”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课堂,在每一次选择里,在每一份坚持里,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里。我想起那天在李庄,罗大爷跟我说的一句话:“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事,记得这些人,中国就永远有力量。”

           风又吹来了,香樟树的叶子沙沙响,教学楼顶的红旗猎猎作响。我仿佛听见八十年前的声音——是赵一曼写信时的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是李庄戏台上教授讲课的声音,是平型关战士冲锋的呐喊。这些声音,和现在校园里的笑声、读书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乐章。

           这乐章里,有山河的铭记,有薪火的传承,有青春的担当。而我们,都是这乐章里的音符,用自己的行动,把抗战精神,唱给未来听。

           二0二五年九月一日星期一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水兴张家赋 下一篇:七月的晨光里,我们再出发(散文)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