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除夕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10-09 10:07:5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 岁除之夜,灯火可亲,是刻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记忆,而不同地域大同小异的除夕习俗,则为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所有的人们欢度传统的春节,烙上了各自独有的乡土温度。除夕最原始的称谓叫做“过年”,那一晚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必然五味杂陈,一年到头的辛勤与奋斗,或许有所收获,或许还充满着遗憾,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在心里为那过去的三百多天的付出找到聊以自慰的理由。时光并不会停下来让你思考,当午夜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的那一刻,新年凌晨的无限美春光,正满载着所有人的良愿向人寰宣告,新的一年正带着你,带着您们以报春的姿态跨越旧的蕃篱,向无限美好的明天进伐。
    本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家乡的除夕从 “小冬” 祭祖的序曲,铺陈至 “三十夜” 的忙碌与温情,直到手写春联的墨香、倒贴福字的巧思以及接灶神的虔诚,让年夜饭充满了 “年年有余” 的期盼;其过程从“拓元宝”“捂火种” 的细微讲究,尽皆被一一描摹。文中既有对 “忙三十闲初一”“大冬似大年” 等民俗谚语的鲜活诠释,也穿插着王安石《元日》的经典印证,更藏着作者儿时帮邻里写春联、听奶奶忆过往的私人叙事,让 “除夕” 不再是抽象的传统符号,而成为可触、可感、可怀的生活场景。改革开放后,封建陋习与现实一边渐远,一边又让普通民众觉得贴春联与吃年夜饭的传统,依旧能让人们找回昔日民俗的深邃。虽然央视春晚已将古老的民粹变成触手可及的快乐,但那些早被更成了新的 “守岁仪式”依然还有值得人们坚守的实际意义。作者这份文字,既是对家乡除夕习俗的生动记录,也是对中国 “团圆” 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温情注脚;让读者们看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那些关于辞旧迎新、敬祖爱家的朴素情感,始终是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除夕,为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不过家乡人习惯把这天统称为“三十夜”“三十晚上儿”“除夕”。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家乡人叫“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祀大节。但按照家乡人的习俗,重阳节不祭祖,而是在冬至日(习惯叫大冬)的前一天祭祖,俗称“小冬”。家乡有“大冬似大年,小冬似小年”之说,小冬这天,人们供祭品、烧纸钱祭祖,故称之为“烧冬”。

    除夕的公历时间一般在大寒(通常是1月20日)和雨水(通常是2月19日)之间,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除夕的名篇佳作,尤以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流传最广。

    除夕,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家乡人有“忙三十闲初一”之说。贴春联是传统的习俗,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在宋代开始盛行,有王安石的《元日》为证,流传至今。春联用红纸,表示“年红”,新春新气象,新的一年开始。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写的,我每年都帮助左邻右舍写春联。因为那个年代,小学有“大仿课”,就是写毛笔字课,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贴门神,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其画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等。家乡有些家庭条件好的,都是从商店里请(买)门神,一般都是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秦叔宝、尉迟恭是是唐代人,这说明贴门神的习俗起码从唐代就开始了。贴门神,也有讲究,应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习惯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但家乡大多数人家都是手写四五个字的对门联,如“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等。贴福字,在贴春联、门神的同时,家乡人在屋门、墙壁、门楣、储粮的缸、泥瓮、水缸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手写福字。春节贴“福”字,是家乡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些人家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到福”,但大门、堂屋门等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还是正贴的。有条件的家庭挂年画,给家里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近黄昏之时,接灶神,将请(买)的灶王爷神像贴在家中神柜正中菩萨像偏东的神龛里,神龛朝门的方向贴上一副小对联,如“年年上天宣好事,月月下界保平安”等,然后摆上供品,焚香、磕头、祷告。欢迎新任灶王爷到来,开启新一年的任期,这就是家乡“二十四夜送灶,三十晚上接灶”的习俗。这时,你漫步在大街小巷,阵阵鱼肉香味扑鼻而来,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夜饭。饭前,人们先祭祀祖宗,这种习俗在家乡很盛行,古人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将方桌放在家中正中,摆上六碗菜、饭碗、筷子,数量视已逝近三代祖宗而定。在桌子左上角点一根白蜡烛或一盏煤油灯,门敞开着,让先祖们能进家门。人们烧纸钱(或将锡箔叠成元宝形)、磕头、祷告,祈求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幸福、发大财。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不忘祖宗的心意。

    年夜饭,家乡人叫“辞年饭”,是家乡人一年中最丰盛的辞旧迎新的团圆饭。外出工作的上学的亲人都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老人们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笑得合不拢嘴,也是青年一辈向父母表达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的时候,除夕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相互敬酒,称“守岁酒”,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奶奶经常说这在旧社会是想都不敢想。家乡的习俗,年菜中必须有鲢鱼,寓意着“年年有余”,讲究的人家还有带鱼(海中水产品),寓意着“代代有余”,不过吃年夜饭时鱼是不能动的,否则就不能“年年有余(鱼)”了。年夜饭后,多盛一碗饭,家乡人叫“陈饭”,放在家神柜上,放上几粒红枣,插上几根柏树枝,将几颗花生、白果壳开个小口子,夹在柏树枝上,寓意着老人长寿、人丁兴旺、开花结果、五谷丰登,表示年年有余粮。也有给祖宗留着的意思。在灶膛里用草木灰(家乡人叫“泡灰”)将余火捂好,留下火种,大年初一继续烧,寓意着“烟火不断”。饭后,忙着炒花生、葵花籽、蚕豆之类。一是过年闲着吃,二是寓意着“炸老鼠眼睛”,因为那时住房条件差,老鼠多,这也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天黑后,家家用石灰粉装在小蒲包里,在大门外及附近的巷道地面上,印上石灰粉即“元宝囤”,家乡人叫“拓元宝”,初一人们出门时,可脚踩着元宝,以示发大财。小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新袜子,蹦蹦跳跳,快乐极了。家庭主人开始敬菩萨,点烛焚香,有条件的家庭在大门口还挂上红灯笼,然后跪在蒲团上,三跪九叩,祈求全家幸福平安,今年五谷丰登发大财。跪拜菩萨后,放几串小鞭炮,长辈们将事先准备的压岁钱,也有的叫守岁钱,分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它更能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同时也有守住钱财的意思。小孩睡觉前,在枕头边放上一点糖果,待第二天醒来时吃,这主要是防止大年初一早,小孩说呆话(不吉利的话),有些家庭辞年饭后品茶叙谈,直至深夜,称为“守岁”。家乡人就这样度过农历的最后一天。

    改革开放后,由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废除了一些封建陋习和封建迷信,但贴春联、贴福字、吃年夜饭还在赓续,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后,绝大多数家庭吃过年夜饭后,不再品茶守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人们守岁的“精神大餐”。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自律为舟,清醒为岸,赴一场与自我的久别重逢(散文) 下一篇:牛家媳妇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