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回忆年的韵味
  • 管理
    作者:林雨荷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9:27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条理清晰,文笔生动,作者娴熟老到的文字把我们带进了对年的回忆里,那些我们都曾经历的年味的美好都历历在目,朴实的文字,细致的描述又激起了人们对渐进的年味的期盼。好文章推荐共赏。

      俗话说:“小寒、大寒,吃过腊八饭过年还有二十二天半……”。尽管距离春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春的脚步正一天天向我们缓缓走来,空气中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快过年了,可心里总感觉这年离自己是却是那么的陌生。期盼成了自己的“吝啬”。前几年对过年还有一丝的新鲜感。如:添置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家里旧貌换新颜。现在不知为什么一点心情都没有。

      走进商场看到那些在购置年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才知道,年离我越来越近了,可我的心离年越来越远了!

      每年的春节都随同家人去婆婆家过年,今年估计就得在娘家过了!因为婆婆一直都在医院疗养。我不知道自己对年为什么会如此冷淡,还是怕过年。过一年长一岁,人就在年堆积的岁月里苍老了自己的容颜。要说喜欢过年,还是小时候有意思,有韵味,那是快乐幸福的年。那浓浓的年味从进入腊月开始延续到大年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现在呢,三十晚上一顿团圆饭,看会儿电视一段段,吃点儿饺子一盘盘,打会儿麻将一圈圈……这年就算过完了!单一乏味,没有情趣。

      所以,越是快过年,心里就越想的是家乡的大年。十足的年味,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回忆故乡,走进腊月,那年就像一位天国派来的“仙女”把故乡的年装点得如诗如画。那年味也随着数九的寒风,缓缓飘荡开来、渐渐浓烈起来。村东头带动村西头,村西头唤醒村北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不约而同地开始渲染、烘托那细致、严谨、充满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猪。”杀羊宰猪是乡下最诱人的年味,特别是杀年猪,把年的韵味推向高潮。按着习俗,谁家宰杀完毕之后,主人家必须请当地的父老乡亲“解馋”共享“天伦之香”。

      记得,那次过年,母亲和父亲起个大早宰杀。我和弟妹在梦里就听到猪的嚎叫。我因是家中老大,所以没等母亲叫床,我便睡眼惺忪地来到院子打下手,烧水或忙前忙后地做宰前准备工作。其实,父母也不太敢宰杀。我记得是请邻居家王叔很有经验的一位屠夫帮着做。待一切完毕后,我们便开始张罗着饭菜。当然会按照习俗做一大锅由槽头肉(猪脖子)、酸菜、豆腐、粉条、土豆等煨炖而成的大烩菜。主食一股是东北地区特有的黄米糕,全家老少和请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原生态饭菜,那份热闹、惬意、浓香着实让人难以忘怀。而我的那份兴致和快乐简直无法形容。

      从腊月初八开始,过年的程序便全面启动。人们常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家家都得喝腊八粥。腊八这天,母亲会早早起床,开始做腊八粥,用黄米、红豆、花生、红枣等熬制腊八粥,吃的时候,在粥的上面浇一层用甜菜、胡萝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腊八粥,象征着大年开始,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期盼着生活的甜甜美美。

      过了腊八,人们便开始有条不紊地置年货,忙吃喝、孕年味。乡邻之间都要互相帮忙,如:磨白面、捣糕面、压粉条、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饺馅、栽葱蒜、蒸馒头、炸油饼、炸油糕、摊花饼、杀公鸡、煮猪头、写对联、剪窗花、写大字、打烧酒、买鞭炮、买香纸、买蜡烛、做灯笼、缝新衣、买糖果、炒瓜籽……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二十三,过小年,家家户户洗灯盏”。因为那时村里还没电。所以,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院子里要挂灯笼照明。在灯笼里的灯是瓷做的灯盏,灯盏里倒入葫油或麻油,用棉花拧成灯芯,点亮就行了。每年如此,灯盏就被葫油锈住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洗灯盏。有句顺口溜“二十三,洗灯盏”,小时候我还洗过几次灯盏呢。把灯盏洗干净了就准备大年三十用。直到村里通了电才不再洗灯盏了。过了二十三意味着就要过年了。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年的进行曲开始畅想。如:扫房梁、粉墙壁、糊窗户、挂年画、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妆点,老土屋便满堂生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年临近之时,邻里男女之间都要互相剃头、净面、干干净净、轻轻爽爽迎新年。我记得,小时候自己特别喜欢扎小辫子。而且长长的,不够长就用玉米绒接,一段黑一段黄。可母亲说,都得剪短。要过年了,人人都得有个新的面孔。我不想剪,为这事儿,我哭了好几场。母亲看我真的很喜欢留头发,就给我开“绿灯”了!高兴得我像中了“头奖”。

      经过一个腊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装登场了。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准备年饺了,母亲做馅的内容很丰富,如:大肉二成、萝卜六成。而我最喜欢吃的是酸菜肉馅饺子,既爽口又醇香。过年不仅是一顿团圆饭而已,而且还有全家人的希望。那种味道那种滋味,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过年的那一顿饺子,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年三十这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起来便收拾屋子,穿好新衣服。辫子上扎两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围着母亲转,母亲笑着说,像只蝴蝶飞前飞后的。而母亲则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准备这一天的饭菜。蒸“米饭”,熬粉汤,蒸白膜。故乡称之为“翻身捞饭”,捞饭要做得多且不能吃光,寓意为年年有余。饭罢家家户户便准备纸钱、上坟祭祖,熬制浆糊、张帖对联。把祖先的恩德牢记心上,把“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福星高照、喜气盈门”的祈愿诉于上苍。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家家户户院内都要矗立一根几米到十几米的高杆,杆顶装有滑轮,用一根长绳把灯笼挂在杆顶,同时正房、偏房、凉房、柴房,包括牛马羊圈都要通霄挂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灯初上之后,爷爷奶奶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点心,怀揣糖果和点心的孩子们则成群结队,手持香火开始跑大年,东家进,西家出,观旺火、看年画、赏灯笼。

      年,在大人的忙碌与孩子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除夕之夜,吃完年饺,就开始发压岁钱了。那是在那个年代唯一属于自已的钱,虽然只有一块钱,但是这样崭新的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和拥有。晚上九点半,已听不到爆竹的炸响了,那份激动与兴奋却久久不能逝去。按照母亲的要求,开始守岁数,不能睡觉,每人拿一份小说或是报纸看,直到大年初一的炮仗炸响。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东升之际,人们要早早敞开大门,迎百褔,纳千祥。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随大人们提着灯笼,带着香烛、鞭炮,赶着猪羊牛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气东来。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饺,首先要敬贡列祖列宗。饭罢,小孩们要跟着大人挨家挨户给长辈、亲朋好友们拜大年,在“过年好”,“恭喜发财”的一声声祝福中,“共祝开平日,家家幸福年”。从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故乡的年味如乡下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扭秧歌、舞龙灯,伴随着浓语一席、美酒三杯,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故乡的朗朗天空……我还记得,母亲说过,正月十五晚上,孩子们必须要到冰面上滚一滚,说是一年肚子不疼。那年的正月十五,我和妹手牵手,迎着明亮的月光,直往家乡冰面走去。我一头扎在冰面上,滚来滚去的,也不怕凉。妹妹怕凉,不敢滚。我说没事儿,还风趣地说,越滚越热乎。其实,尽管是一种遐想,但也体现了当地的一种习俗和期待的一种美好的孕育。

       如今的年富足,殷实。年的形式也比以前丰富多了,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看春晚、吃饺子、观花灯、赏烟花、年的日程和内容安排的满满当当。可是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里、从大红的对联里、从炸飞的炮仗中、我始终无法体会到那份远去年的韵味,对故乡的年已成为自己心里的一种期待,一种回味,一种向往。那时的年虽然清贫而平淡,可那种清贫的快乐与兴奋,让我刻骨铭心;那时候过大年也是我永远的诱惑;就是那种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弥漫的中国年、让多少游子魂梦绕牵……

       回忆年的韵味,那是亲情的温馨,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集成,是民风的升华。故乡的年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苍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从激昂的现在走向希望的未来……


     
    赞6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雾语 下一篇:与心灵会晤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家乡的碗阅29次
    湊东老鸭阅31次
    两个人阅5次
    龙抬头阅150次

    热门图文

    • 两个人

      如..

      2025-03-27 13:39 · 5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85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68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