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常回家看看! ——重阳节读《孝经》有感
管理
作者:若愚 发表时间:2013-10-21 10:59:3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父母,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义务,也是应尽的责任。父母把我们养大不容易,记得常回家看看。多一份孝心,少一份遗憾。 |
又到九九重阳节,家有高堂父母,无论如何都必须回家看看他们老人家一回,方能放心。
“回家,回父母所在的家!”这是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常常在深夜梦境中的喃喃梦语。在现在社会大迁徙的背景之下,子女们多数与父母异地相隔,父母只能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常回家看看”,子女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不回家,而是难以回家。孝道的现实困境既是法律的困境,也是道德的困境。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其实,孝不仅仅是道德的根本,而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法律准则的基础。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论“孝”,总结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孝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二是敬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三是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唯其病之忧”;四是“父母在,不远游”,要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百年之后,还要服丧三年;五是孝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孝弟并举。
不远游,才能倾听父母心愿,才能关心父母的身体,才能膝下尽孝、去后服丧。在皇命大如天的时代,李密以读之让人落泪的《陈情表》,拒绝晋武帝司马炎的任命状。他的立论根本就是“不远游”。权倾一时的万历首辅张居正最终倒台,罪名之一就是他出仕远游19年不尽孝道,他父亲去世后还不回家守孝。历史上,“不远游”不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也有着严格的约束力,这是因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除了社会地位低下的贩夫走卒外,社会阶层处于静止状态,少有常态、大范围的社会流动和迁徙。
稳定的社会状态,更容易固化社会伦理文化。伦理文化一旦形成,又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即使出现大范围、常态化的社会迁徙,社会成员的伦理文化心理不会随之快速转变。因此,今天孝道依旧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并且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实中国,工商业生产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产业的吸引力,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驱动力,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来回迁徙。即使农民子女通过接受教育,取得城市的永久居住权,但是父母亲情依旧留在农村。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环境,“不远游”和不得不远游,是进城人们的“两难命题”。因此,我们说它是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也好,或说它是现代社会对传统伦理的破坏也好,总之,一句话,这是一种必然存在。
问题是,远游之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存在。将进城人口羁留在城市,一边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边是“天天盼儿把家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让人揪心伤痛的名词已经成为社会学的热词,即使是“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律条文,也不可能让热词变冷。进城打工,背井离乡,一去千百里,一日一还家基本没有可能,即使十天半月回家看一次父母妻儿,也困难重重。实际上,“常回家看看”的频率极低,也就是春节走一回,春节,春运高峰数以亿计的人口大迁徙、大流动,其本质上是一次实践亲情的伦理活动。“不远游”不可能,“常回家看看”难以实现,传统孝道的社会基础动摇了,传统孝道需要新的土壤,新的实现方式。
孝敬老人,这是子女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保护老年人的正常权益,这是法律的责任。然而,有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并不等于已经重新构建起了现代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体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才是现代社会实现孝道的最好途径。
2013.年农历九月九日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 对网络转载的一些看法 | 下一篇:从品蟹鲜看某些名家的作品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2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8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08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3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1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3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2次
乡村的天空阅174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