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谈谈年文化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11 08:59:45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这篇文字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让传统文化有了体温。当整个民族都在寻找文化根脉时,作者用年俗细节为我们守护住了记忆的年轮。 |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又称年、岁首、新年、过年等,家乡人习惯叫“过年”,因为过了年,又添了一岁。它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节日,不仅在中国,连在东亚、东南亚等其它地区,凡有华人华侨聚集的地方,都忘不了中国最隆重的传统大节——“过年”。 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起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那时中国的农业,特别是水稻种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观察天象,结合劳动生产的实践中,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逐步地发明了《夏历》和与农业相适应的二十四节气。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直至汉武帝太初之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将十月为岁首改为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为我们当今所使用的阴历(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传说“年”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怪兽,生于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人、畜。为了过好“年关”,聪明的人类经长期观察,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以此来驱赶“年兽”,由此引发出除夕贴春联、放鞭炮、挂大红灯笼等民间习俗,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千年年文化。 记得儿时的六七十年代,进入腊月,就渐渐有年味了。生产队清工结账,“分红”、“分布证”,即使家庭老小多的,困难的,分不到“红”的,生产队也会预付点现金,最起码给孩子们添件新衣服和最起码的过年食品。从腊月二十日开始数“夜”数了,腊月二十四(有的地方是二十三日),家乡人叫“小年”,送灶神,民以食为天,“二十四夜送灶,三十晚上接灶”也是家乡由来已久的风俗。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都陆续打年货,生产队杀年猪、网鱼,分肉分鱼,社员们拿到自己的那份鱼肉,那高兴的样子溢于言表。猪的内脏,如肚肺、大肠等以及猪头、蹄爪、猪油等多数优先分给军烈属、五保户、孕妇、病人等。说实话,这种分法也体现了集体大家庭中的人情味。大队将糖、烟、酒等计划供应物资分发到每家每户,我记得当时有飞马牌香烟,洋河大曲酒等之类的。 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从“小年”开始,家家都在打扫卫生,除旧布新,家乡人的说法,洗洗刮刮,缝缝补补,过个干净年。大年三十,家乡人叫“三十晚上儿”,是最忙碌的一天,古有“忙三十,闲初一”之说。贴春联,其原始形式是“桃符”,最早出现在秦汉之前,根据《梦梁录》记载:“钉桃符”、以及王安石的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宋代还是桃符形式,贴春联从明代才开始普及的。春联通常是红纸黑字,或者红纸金字,表示年红,春联一般为七个字,分上联、下联,上东下西,亦或以进门者为视角,以上右下左的贴法。贴福字连同贴挂钱,亦称“过门钱”,家乡人叫“贴花钱”,根据《梦梁录》记载:“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可见贴福字的风俗,起码从南宋就已经开始了。“福”指福气,福运,有些人家将福字倒过来贴,以示“福到”、“到福”,但大门、堂屋门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还是正着贴的。贴花钱一般配合“福”字,大门堂屋门楣上,贴5张花钱,房门贴3张花钱。贴门神的习俗,源自古代人们对门神的信仰,是驱邪避凶的神灵。唐代的秦琼和尉迟恭因为帮助唐太宗驱逐恶鬼,被封为门神,成为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门神。门神贴于大门、堂屋门两侧,以对脸相视为正确贴法,反之则为“贴错门神”了。有条件的家庭,挂年画、贴窗花、挂灯笼,平添了过年的气氛。 将近黄昏,接灶神,将新买的灶神像贴在神龛里,或灶壁上,凳上供品,焚香祷告,欢迎灶王爷的到来。家庭主妇们都忙着年夜饭,家乡人叫“辞年饭”,是家乡人一年中最丰盛的辞旧迎新的团圆饭,饭前先祭祀已故祖先,古人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摆上饭、菜,磕头祷告,供祖宗,保护子孙平安,家乡人叫“敬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阖家团聚,温馨幸福,晚辈们敬长辈们“守岁酒”,笑语欢声,其乐融融,家乡的习俗,年菜中必须有鲢鱼,寓意着“年年有余”,讲究的人家还有带鱼,寓意着“代代有余”。年夜饭后,多盛一碗饭,家乡人叫“陈饭”,凳在家神柜上,按上几粒红枣,插上几枝柏树枝,将几粒花生、白果壳开个小口子,夹在柏树枝上,寓意着老人长寿,人丁兴旺,开花结果,五谷丰登,表示年年有余粮。饭后,有的人家炒花生、葵花、蚕豆之类,一是过年闲着吃,二是寓意着“炸老鼠眼睛”。然后将余火用“铜炉子”焐好,留下火种,明年(大年初一)继续烧,寓意着“烟火不断”。 天放黑,家家将石灰粉灌在小蒲包里,在大门外及附近的巷道地面上,印上石灰粉即“元宝囤”,家乡人叫“拓元宝”,初一人们出门拜年,脚踩元宝,以示发财。小孩子换上新衣服,跳跳蹦蹦,长辈们给晚辈们分发“压岁钱”,也有的叫“守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守岁钱可以守住钱财。家庭主户点烛焚香,跪拜菩萨,保佑平安,五谷丰登发大财。然后长辈们再品茶叙谈直至深夜,称为“守岁”。 家乡习俗4天年,大年初一吃圆子,初二吃饺子,并打发新婚夫妻回娘家拜年,初五接财神。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尽管各地的风俗习惯略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过好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大节——“过年”。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清明文化琐淡 | 下一篇:搪瓷杯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