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清明文化琐淡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12 09:14:04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涵盖了历史起源、传统习俗、文化融合以及个人回忆等多个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包括其作为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以及与寒食节、上巳节的融合过程。同时,也描述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踏青等,以及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化。此外,文章还通过个人回忆,展现了清明节在家乡的具体实践和情感意义。 |
提起清明,人们往往会想到唐代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这是千百年来的民间谚语。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华夏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维护新生的春季仪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是节气,计15天,清明节是清明节气的首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因受迫害而离国出走,漂泊19年后复国,其中被民间广为传颂的是一起逃难的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与母亲一起隐居山林,为报介子推护君功德,晋文公下令搜山未果,用放火烧山的方法逼其出山授官授禄,结果事与愿违,“子绥抱树而烧死”。晋文公看了介子推藏在树洞里的一首诗:“……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的尊敬与称呼,据说源自于此。晋文公为了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在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仅食寒食以寄托哀思,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节日——“寒食节”。到秦汉时期寒食节慢慢增加了扫墓习俗,并由寒食顺延到清明。清明是农耕节气,寒食节是民俗节日,且其确切日期为夏历冬至后的第105天,而这个日子通常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有的年份二者重合于一日,古有“寒食清明”并称之说,久而久之,到了唐末以后,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传农历三月三日是黄帝的诞辰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上巳节源于原始社会的制度,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人在这天举行“袚除畔浴”(意为水边沐浴),以后又添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意为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高雅活动),郊游、踏青等活动,秦汉唐时期十分繁盛,然而到了宋朝,上巳节渐渐与寒食节、清明节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古人真聪明,既然三节都有祭祀、郊游、踏青等内容,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三者合一,形成了中国现在传统节日——“清明节”,这也是今人只设清明节而不设上巳节、寒食节的由来。 《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春光明媚,草木吐缘,正是春耕春种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侵种,谷雨哈(下)秧”等千百年来的农耕农谚。也是人们郊游、踏青、观赏菜花黄的时节。信步小桥流水,沐浴在桃红柳绿的春风里,别有一番情趣。 清明节更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人生的终结是入土为安,这是华夏丧葬的传统习俗。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死者没有祭祀的意图,据《礼记·檀弓》篇说:“古也,墓也,墓而不坟”,意为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有封土的叫“坟墓”。由于人类从荒蛮时期逐步走向文明,到了春秋时期,才出现了“坟墓”,据《礼记》记载孔子三岁丧父,长大后,想祭祀先父,以示“养育之恩”,但却找不到先父的墓在何处,经过老人们的回忆,颇费时日方才找到,于是孔子便在先父的墓穴上培土垒坟作为标志,以便后代祭之。其实谁也说不清第一个封土坟头的人是谁,只好将“封土坟头”的起源,冠于孔子的名下,人们也能乐于接受,说明“坟墓”起码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家乡人流行清明前10天上坟的习俗,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都是土葬土坟,因水土流失必须用河泥给土坟盖新土,且选择时间为晴天上午时分,这时阳气很旺,也便于焚香、烧纸钱等。三年满孝的坟称新坟,必以酒菜供之,三年以上的坟称旧坟,只焚香、烧纸钱、磕头、拜供。当时还有划会船的,带上纸钱、饭粒,遇有“孤坟野鬼”的烧纸、洒饭粒,进行祭祀,后来会船逐渐演变成体育比赛项目,如“溱潼会船节”。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早上都在桌上凳四碗或六碗菜,摆上已逝的上三代祖宗数的碗筷,进行拜供、磕头祷告,家乡人叫“敬先”,至今家乡还流传着“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日中”的俗语。 现在人们上坟较为隆重了,被认为是认祖归宗,追思先人的孝敬之心,由于现代化的交通,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都会赶回家上坟,以示孝心,认为这样才能平安,发财。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慰藉。现在的旧坟都用了水泥覆盖,公用墓地纵横整齐,上坟只要清扫落叶、杂物,然后用水浇洒,再用抹布抹净,点纸焚香磕头跪拜,所以清明前10天内,墓地上人来人往,烟雾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 清明文化源远流长,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是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化现象,它已溶于现代的文明之中,还需我们去多方面的发掘。同时破除一些封建陋习、封建迷信,将清明文化逐渐走向文明新风的时代。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端午文化谈(修改稿) | 下一篇:谈谈年文化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