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把题目拉的太大,只想就事论事泛泛谈一谈个人感受。
当内侄还在上大专的时候有一天网上聊天,他因死了一条金鱼而伤感,谈到了他“一无所有”,谈到了对死亡的凄凉,谈到了家庭缺乏“宁静”感,简言之,这都是家庭缺乏一种必须具有的温馨造成的。
温馨家庭是培养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如何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则是问题的关键,现在又有多少家长有意识地重视到这个问题呢?
温馨家庭的营造靠家长,有“家”必有“长”,家长的舵手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只知道赚钱吃饭过好日子,就很难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家长给孩子的不仅是衣食住行,也不光是想办法上学,而是一种家庭独具的温爱,爱是无穷的力量,爱是生命的泉源,一个家庭只有爱才会有温馨。说到底,温馨的氛围是一种文化氛围。
不能说有了文化就有了文化氛围,我见过多少家长是知识分子,但摆脱不掉封建式的家长作风,或为维护某种“家风”,对孩子是“压”大的、“灌”大的,甚至是打大、骂大的。孩子小时不敢说,但无形中养成了一种叛逆心理,长大了就不安于这个家庭,甚至会造成一种隐怨,对一切事物恨多爱少。
溺爱不等于温馨,也是家长缺乏文化素养的一种表现。
如何才能当好家长,培养出温馨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要家庭成员人人平等,使家人真正感受到家庭的亲情。夫妻间、父母子女间、祖孙间、兄弟姐妹间,不仅由血缘维系这个家庭,更应该由感情维系这个家庭。要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发展自我个性的权利,做家长的就应该像培养庄稼和花朵一样地扶持幼苗,由小到大,直至开花结果。久而久之这个家庭就充满了爱,爱和被爱都是一种权利,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一种独特的“家风”,形成一种独具“性格”的家庭氛围。
二是家长的榜样力量。中国人有句俗话叫“上行下效”,即家长怎么做子女怎么学,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好的行为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过去有个老干部易发怒,儿子不听话就是一顿打,当他打完了儿子,儿子就去打他的妹妹,妹妹问他:“你为什么打我?”他说:“老子也拿你出出气。”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如此现实的例子能举出成百上千。何以为好的行为?首先不要自以为是,要学的东西太多,就拿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吧,《三字经》是要读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要讲的,老辈子的传统美德是要继承下去的,下一辈的现代知识也要略知一二,所谓“活到老,学不了”,不仅要学习,还要用行动树立榜样,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什么样的树结什么样的果,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如何正确教育子女是现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家长就要求子女多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拿文凭,拿文凭的目的是多赚钱,至于真的有没有文化知识家长就管不着了。其实,文化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和课堂上学,还要在社会上学、实践中学,忽略这一点往往会偏离实际,造成家长与子女间的隔阂,有损家庭的感情与和睦。所谓鸭子是赶不上架的,乌鸦也变不了天鹅,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棵草一滴露水,明明是一堆棉花,为什么一定要拿它来炼钢呢?难道不知道它应该织成布?哪怕粗布也好,总比烧了强。确定孩子是什么样的“材料”,确实是做家长们的一门学问。因此要客观地看待问题,也包括了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这样才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营造出“宁静”的家庭氛围。
四是要注重思想交流。思想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的重要方式,大社会是这样,小家庭也是这样。思想犹如一块阵地,你不去占领他人必将去占领。因此一家人有话彼此说说,有疙瘩互相解解,许多问题随时就可以化解了。思想交流首先是夫妻之间,因为家长往往是父系,妻子是“贤内助”,就必然也是“贤参谋”,但现今社会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多是父亲说了算,母亲甚至没有说话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家庭教育不好子女,也树立不起良好的家风。其次是父子、母女之间,这是父母养育、培养、呵护、诱导子女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父母培育子女都是为其好,但父母也不都是绝对正确,特别是现今社会,父母的“孤陋寡闻”和孩子们的“见多识广”很容易发生冲撞,因此形成“代沟”,如不及时交流很容易丧失感情,那么这个家也就没有亲情了。再者是兄弟、姐妹之间,这是“交友”的最佳对象,从小到大、由生至死,谁也比不过手足之间的感情,如果再成为朋友不更好吗?自然,“一母所生,性格各异”,或曰:“血缘不可选择”,因此兄弟姐妹之间不见得都说得来合得来,这就更需要从小交流,从小交流又离不开家长的诱导。如果家里还有祖辈,或是“妈妈只生我一个”,也要互相交流。这样,这个家庭的人口再少也会显得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总之注重思想交流是培养家庭和谐气氛的必要条件。
家庭氛围的和谐会给人一种温馨感、宁静感,所以有人称家庭是“爱的港湾”。但是“港湾”不都是天然生成的,还需要人们来“修建”。如果一个青年的长辈没有给自己修建好这个港湾,那么就从你这辈开始,给社会以至人类修建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港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