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闲话“读书”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1:40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品从不同的人读书和写文章的经历中,给我们总结出了一系列读书的方法,值得品读。问好作者,感谢来稿! |
无论是好心情还是火种,在高手如林的文学网站妄谈“读书”,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可是我有位好友初学写作,读书很多却“派不上用场”,说是有点“饥不择食”,只能“望梅止渴”了。这使我想起了几位老朋友读书的小故事,不妨做一些交流。
首先说说在敏思认识的两位博友,一男一女,男的是从事政工工作的,是位书虫子,可以每天读一本书,读了书就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什么的,可是所写的东西大多是文字摘录。久之,不免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这么快?他回答了一篇博文《介绍我的快速读书法》,原来他有“目览十行,过目成章”的本领。不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是目扫十行,一翻十页,只摘选对摘录有用的记录下来了事。有用吗?可是他的博文累累,也算是一位大名家吧。
那位女博友就不同了,军人家庭出身,小学没毕业,军旅生活三十年,转业后当了一名会计。爱写文字,所写的散文往往被评为精彩,可是她写的文章不多,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写一部小说,把她的军旅生活记录下来。可是她没有文学基础,退休后读了两个文学补习班,古典文学和古典诗词。我曾问她:“为什么学古典不学现代?”她说:“想从根基上把基础夯实。”两年过去了,所写散文渐现文采,所填诗词也当刮目相看。
再说说我的挚友老孙,是一个读书怪人,他读书的选择性很强,不是自己喜好的根本不看,喜好的钻研到底,加之他超强的记忆力,读一门懂一门,学一门成一门。别的不说,只说中医学吧,对扁鹊和华佗颇有研究,《黄帝内经》也能说出一二。特别是对心血管病有关的药性药理,以及中成药配方,他能背得滚瓜烂熟。他是学继电保护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有遗传性心血管病,早年已经发作,据了解他的医生说:“要是没有这些常识恐怕早不在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学以致用”。 此外他喜欢地理和历史,简单地说吧,他的脑子里就是一本世界和中国的活地图。历史能从远古到当代,背出每朝每代的年号和起讫时间,特别是春秋战国、三国五代那些混战的朝代,他能背出每个国家的姓氏和因袭关系。他是北京人,对老北京刻骨铭心,从明朝建都到前门楼子重建,他能数出哪年哪月的变迁…… 可是他不写文章,在敏思陪我玩了两年,所写有关历史题材的博文也往往被推精。我曾问他:“你的知识这么多,为什么不多写点呢?”他的回答是:“写了有什么用,能超过前人吗?”是的,能超过前人吗?“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出去终究没有变成自己的。
可情况另有不同,我的另一位好友,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原市文化馆主办《夷陵》杂志的总编。解放前广东中山大中文系毕业,从事历史文学研究,红学会会员。大约三十年前写了一篇《李自成死在哪里?》的论文,说是李自成死在湖南,曾在业内引起争议,不了了之。三十年后经考古发现,果然在他指出的那个地方发现了刻有“闯”字的马镫和短剑。另外他还指出过《红楼梦》的败笔:怡红院和潇湘馆的门是背向开的,一日贾宝玉出了怡红院信步朝前走,“不一会”便到了潇湘馆,如果两处的门是背向开的,那么贾宝玉“信步朝前”必须绕地球一周,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一辈子也不过这两点成果。可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谁又知道他呢?
最后提一提我的文学辅导老师,我和老孙都认为他是学者型人物,饱读经书,博学多才。能说流利的俄语和英语,擅长诗词和楹联,喜好昆曲和话剧,对小说名著如数家珍,从事了一辈子文学理论研究。退休后仍孜孜不倦,从《新华文摘》到《语言结构学》堆积的书刊使人眼花缭乱。 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型人物,一辈子留下了一个终生遗憾,那就是没有留下一部长篇著作。 他不是不会写,也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时代把他甩在了后头。 他五十年代初期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现海事大学),远洋驾驶专业。毕业后分配交通部教育司工作,为海事教学翻译了一套前苏联的教材,据说现在还在应用。年轻时酷爱文学,高中时开始写诗词,曾参加过抗日救国活动,进行过街头演出,编写过小剧本和其他宣传材料。工作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被下放到宜昌…… 他写过一部三幕四场活剧,从抗日写到文革,内容深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故事起伏跌宕。曾拿到北京人艺给老朋友看过,赞不绝口,大有老舍《茶馆》的风范,只是抗日和文革中有些内容建议他修改。他没有改,意识到即便改了人艺也不会像当年热衷《雷雨》那样热衷他的剧本。于是改写成了小说,如果按照老规矩出版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形势大变。首先要拿出三万块钱“买刊号”,其次是第一版的百分之四十要自己销售……“哪有这么回事啊,”他对我说;“我辛辛苦苦写了东西要我拿钱,还得帮你们卖书,我图个啥?” 是的,“图个啥?”不就是留下一本书吗,即便留下了没有人给你炒作也不过淹没在故纸堆中,除非你写出《哈利-波特》或《指环王》一类的“畅销书”,还得遇上有眼力的出版代理商。
上面讲了几个读书的小故事,说明动机各不相同,效果也不一样,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以致用”并非容易,何况期望值很高?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识字。否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识字就要读书,可有千差万别。 翻读:正如“快速读书法”所说,翻翻而已。 草读(浅读):信息式读法,只为了解情况,了解了也就过去了。 细读:仔细地阅读,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这对初学写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深读:阅读时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用意,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知道中心人物的优秀品质。 研读:钻研性阅读,这是很多专家学者们常用的方法,但对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值得借鉴。 麻醉性读法:纯属消遣娱乐,把自己置身于文学作品之外,再优秀的作品也只看到低俗的内容。 另外还有一种蜻蜓点水式读法:文字倒是都看了,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仔细瞄瞄,其他的内容概莫所知。 总之,读书是为了吸收营养,就必须消化,即把书籍这些“粮食”吸收成自己成长的要素,积累知识,厚积薄发,久经磨练再来写大部头,只有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初稿于2013年5月8日,5月31日修改)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我的小屋 | 下一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6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9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14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1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4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5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5次
乡村的天空阅178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