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回不去的村庄
  • 管理
    作者:程庆昌 发表时间:2014-08-22 17:43:49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低级形式,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又叫做农村。原始的村庄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人口和土地。人口即农民,土地即生产资料,农民在土地上劳动生产造就了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流入城镇,和城市形成两条路发展。四十年来皆今非昔比,平原地带的农村大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和社会化生产,因此再也找不回原来的面貌。作者怀旧情结深重,抹不去故乡的风土人情,丢不掉的养育之恩,寻根文学形成了作者的主题。希望进一步挖掘农村题材,创作出更深入感人的佳作。拜读欣赏,问好作者!

      总是在想一个问题,生活在如今这样的环境,我们离炊烟袅娜灯火隐约的村庄到底有多远,村庄还是不是本义上的那个村庄,属于村庄所有的生命特质,会不会因为时间的淘洗,变得面目全非,或者说,是谁掏出一把利刃,毫不留情地刺向了村庄。
      村庄的释义是农民聚居的地方,既是聚居,肯定不是一两人、五七八人,也不是一两户,五七八户。人家越多,人口越多,村庄就会越兴旺越发达,越有生命力。一个村庄,可以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枝蔓相连,也可以是几个姓氏居住在一块,不管是哪种形式,融会贯通和继承发扬是村庄生命力源源不断的根本,也只有这样,村庄才能够一直延续向前。
      可以这样说,勤劳朴实的庄稼人用自己的身体和血汗缔造了村庄,因为有了人性的丰满,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昂扬,即便是艰难曲折,即便有死别生离,村庄始终不死,年年都会在婴儿的啼哭声中获取新生的气息;村庄又成为庄稼人的归宿,正是有了这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正是因为能舒缓满身的劳累,正是因为有了村庄的滋养,生命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光阴或者历史,才会一年比一年厚重,一年一年光彩照人。
      既然是归宿,是灵魂皈依的地方,不管是怎样的一个村落,从落地生根时候起,就注定一生一世就不能错过,哪怕是走得再远,离开得再久,养育自己长大的村庄,包括充盈于其间的风土人情、村言俚语,都会一直生长在心里边。村庄就是撇不开的家园,就是心灵深处的一方圣土,甚至可以说,村庄成了一种精神符号。
      尽管很多人不会说出这句话,但在内心里,无论如何也无法摈弃。村庄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又送走一辈又一辈,坟墓和村庄,就成为许许多多人心里边解不开的结。不敢触碰,就是不敢亵渎死生,山上埋着白骨,山下住着人家,就是人们对村庄的描写和理解,死与生,就这么在村庄里与老少男女坦然相对。
      所以一辈辈人离不开村庄,行走在外,总是忘不了朝这个方向张望。村庄里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有不能抛却的点点滴滴。没有了村庄,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家,也就没有立足的地方,意味着就要流离失所,一路漂泊。一路漂泊的先人选择的落地生根的地方,生长出了一个村落,要是后人们不珍惜,不坚守,恐怕又要凋蔽如初,可惜了那些滋养人生的故事人情,没有人在意,就只能飏散在风烟里。
      村庄,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守望,就是根本,不管有没有离开,也不管会不会离开,只要根本没丢,就有盼头,就有方向。村庄会把一户户人家联系在一起,只要村庄还存在,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愁郁萦怀,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孤单寂寞,因为,只要家还在,就有无形的凝聚力,就会有难以抗拒的向心力,每一个属于村庄的男女,都不会错失村庄的庇护,都会永远记住村庄的位置,永远记住家的方向。村庄,不仅仅是有明显具象意义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不能替换的某种寄托。
      广袤的土地上出现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村落,或者说一路跋涉寻求先人为了安身立命、为了能停下一直迁移的脚步,是农耕文明的具体反映。在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里,农耕文明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现在,不管中间朝代如何变换,也不管历史时空里战火如何纷繁,这种文明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延续而顽强向前。所诞生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就是在今天,在很多地方,还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它的养分里,农耕文化是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村庄,或者说村落,又是农耕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低级形式,以农业为主,集聚而居的人们,靠耕耘播种赖以生存,形成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聚落的出现,工业文明相应诞生,相应的就是工业文化。两种文化在很长时间内,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既对立又统一,贯穿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文化收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新兴的工业文明又离不开农耕文化的滋养。华夏文化至此不再单一,新兴的工业文明后来居上。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绝对令人叹为观止的过程。就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所概括的那样,无数的沉浮起伏、阴阳变化、此消彼长都囊括其中,得到的结果就是现在所能观察到的现象:农耕文明逐渐式微,工业文明方兴未艾。
      在需不需要农耕文化这个问题上,很多人走了极端,认为现在已经全面进入到工业文明时期,已经是工业社会,要不要已是无关紧要。不清楚这些人有没有看到真正的现状,比起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来,农村的范畴不知是它的几倍;也就是说,在这么大的土地上,会有多少村庄还在延续着社会的发展,会有多少还在汲取农耕文化的养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工业文明已经逐渐渗入进来,现在的农耕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种意识形态,它一直存在着,并没有被抹杀掉,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被取代。
      于是就有了两种文化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前所未有,直接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城,不再在土地上挥汗如雨,不再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意义上的村庄,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的情形的确尴尬和无言。
      从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打起背包、离开自己的家挤进城里开始,这种挑战就已经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村庄、离开土地,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对生活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不安于现状的人们力求改变自己的现状,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毫无怨言。说到底,还是两种文化的交锋,工业文化或者说城市文明,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和活力,农耕文化的渐渐没落,已经是一目了然。
      这样的冲突,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一种生产形势能够取代另一种生产形势,一定有它的优越性。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给进城的人们提供了累积财富的机会,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进城的目的。如果说守着乡土累死累活一年的收成还顶不上在城里两三个月的劳动,为什么不进城寻找一个机会,就算是受苦受累,只要能创造财富,值!这也是现在许多人进城的真是写照。当然,在这些群体里,存在很多危险因素,有很多不能预估的风险,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冲突的结果,带来传统村庄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是人口的大量流动。村庄的生命力,或者说活力,首先就表现在人口的聚居上,如果一个村庄,只剩下大大小小的空房子,再好的村庄,恐怕也是生命力日渐萎缩。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里落户,村庄活力的延续就更加艰难。一代人的离开意味着后代的离开,没有了世代在一方土地上的繁衍生息,又何来的村庄的延绵不绝?这种衰落显而易见。再就是田园的荒芜。少了人耕种,以往生长稻麦棉油的田地,哪里还长得出庄稼,每一年都是杂草丛生,越是茂盛越是凸显出村庄的衰败,这样的荒芜,只能用触目惊心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似乎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欣欣向荣的村庄,也因为太多的人选择离开,变得萧条,变得死寂。
      我也是许许多多选择离开村庄中的一员,不是对落地生根的村庄没有感情,更没有丝毫的嫌弃,离开,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一些,因为有很多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没有哪个人不想选择更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有时候,离开就面临会有更多的选择。选择离开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不需要离开就能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谁愿意离开稔熟的乡土?大概,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梦想,梦想是一种支撑,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离开,不等于忘却,也不是从根本上遗忘,相反,因为离开,村庄里有过的所有美好部分,都会镌刻在心里边,时间愈久愈加清晰,就是因为留下自己酸甜苦辣的村庄已经深入肺腑,尤其弥漫于时光里的风土人情早已经与每一个人融为一体,不管村庄如何变化,这里面的跌宕与微妙、恢弘与细致,早已经深入人心,简单说来,就是山上埋着白骨、山下住着人家,白骨就是一辈又一辈先人不会腐烂的韶光过往,人家就是子孙延续生命的根本。
      当我生活在城市的时候,当把自己的小家安置在城市的边缘时,越来越向往曾经生活过的乡村,或者说那个把我们养大的村庄。这不仅仅是一种守旧。没有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不想融入进城市的怀抱,关键是,怎么融入,又靠什么融入,并不是生活在城市里就可以称作城里人,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没有对城市的深入了解和深刻体验,就是在城市里生活得再久,依然不清楚城市的真正底蕴,或者说骨子里乡村情怀依旧根深蒂固。文化上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时间积累,又需要知识更新,这对于一直为了生活不得不早出晚归的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一个人的社会实践,还在于一个人的文化心态。
      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就是放不下心里边的那个村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村庄里有我们的根。这个根,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这哪是进城三五载、十来年就能够比较的!正因为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根本,就感觉一直漂浮在城市里,怀想曾经的乡村,还不是自然而然!
      颇令人心痛的,是回去以后再也找不到以往的那些感觉。等了很久,想了很久,终于踏上了归途,终于站在村庄的怀抱里,但是,这时候的村庄已经变得似曾相识,怎么看,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村庄了。处处都似是而非,连曾经熟悉不过的人们,也变得生疏和隔膜,久别重逢,高兴归高兴,但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完全没了畅所欲言的豁达。先不说是否乡音未改鬓毛先衰,相见不识的尴尬,实在是难以掩饰。很多时候,非常想回到乡村里走一走看一看,但是真正回来,又是说不出的失落,甚至伤感,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在城市文明兴盛蓬勃的今天,农耕文化一退再退,早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农业生产依然还占据半壁江山的国度,农耕文化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农业文明一样会汲取新的元素,满足自身的构建与发展。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耕文化,一样会有新的呈现方式。老的村庄可能完整保留下来的越来越少,但是,只要还有一座,我们就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就能够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感受到村庄的变迁与发展。
      村庄与很多人而言,就是根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源”,所以很多时候对村庄会念念不忘。做人,都会害怕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故在每个人的心里面,都会有一个乡村,或者说一个村庄,村庄,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真实具体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真实的村庄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日渐荒芜或者说被城镇逐渐侵占,很多人已经找不到那片熟悉的田园,那条回家的路。这就是所谓的“回不去的村庄”,但我相信,每个人精神上的那个村庄,一直都在,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时间过去多久,这个村庄,永远都会是青葱一片。
      村庄,永远都是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寄托,不管身在何处,村庄一直都在,一直都在脑海里生长。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社会变化太快,很多状况已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回不去,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城市文明的兴盛发达,肯定会冲击传统的农业文明,但我相信,以村庄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一定不会消亡,一定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传统的那个村庄,许许多多的人,真的是再难抵达了。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耕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 将爱予谁 下一篇:阳朔山水歌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龙抬头阅38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79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