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来说,五洞府无疑是一方仙家栖居的圣地。
传说中,这里有五个洞口,分别居住着以老师嫲嫲为首的五个神仙。她们以慈善佑民、治病救灾为乐,保佑一方百姓健康平安、安宁度日。
记得很小的时候,村里一帮妇女曾约了母亲去五洞府求仙治病,天不亮就出发,日暮方归。我好奇地问母亲,那仙山上什么样啊?母亲感叹道,人真多啊,像赶集一样。于是在我童年的心中,便生出许多奇妙的幻想,对神秘的神仙洞府,有了迫切的向往之情。
但那时毕竟年幼,有许多孩童该做的事情,不久便把这事忘了。之后上学、打工、进城,俗世琐事缠身,直至人到中年,去五洞府的愿望,终是没有实现。
那日几个朋友相约爬山,恰巧来到后村镇地界,一朋友建议,这里离五洞府不远,咱们去那儿吧。几个人一听都很兴奋,于是欣然启程。
车子在曲折蜿蜒的乡间公路上行驶着,宛如一条鱼儿凌波而行在大海里。两面田野呈丘陵状起伏,已是深秋,庄稼已经收完,葱茏的绿色退出了季节的舞台,辛劳了一年的大地露出了本真的原色,呈现出最厚重而质朴的温暖。田垄头、沟坎上,一丛丛山菊肆意怒放着,给这个略显萧瑟的季节带来了无限生机。路旁一座座村庄,青砖红瓦的人家,家家门前映几簇鲜花灼灼,不时有一株古意盎然的老柿子树,或依着房舍或傍着墙头,挂满一树树柿子,橙红橙红的,似点亮的一个个小灯笼,招摇着我们艳羡的目光和啧啧的赞叹。房前屋后平整的打麦场上,堆满了一垛剁未来得及脱粒的稻谷,几只母鸡正在悄悄啄食着。深秋的农家,透出一派殷实丰收的气象。
同行的诗人江老师指着一朵个头硕大的火红花朵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我说只知道俗称地瓜花。江老师笑,说叫大丽花,据说是从印度引进来的。哦,印度,那个孕育了佛教文化的古老民族。我说,不会是唐三藏取经时顺便带回来的种子吧?大家笑。说极有可能。不过经过我们祖先们的嫁接培植,这异域来的娇娃,已深接地气、脱胎换骨变成颇具本土气质的邻家小媳妇了。篱墙外,大树旁、河沟边,处处可见她的影子。一副不挑不捡、勤劳能干的摸样。“地瓜花”,听听,连这名字都朴实得这般可爱。满带着一股山野之气了。赞叹之余,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和人类的“同化”能力。
车子继续前行,前方群山连绵,神仙府邸隐约飘渺。下车问了几次路人,终于转到五洞府山上来了。山不高,满山松树郁郁青青,让人想起那句千古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下一眼清泉汩汩,朋友说,这就是仙人泉。水是万物之源,自古灵山秀水伴神仙,神仙和人一样也是离不开水的,没有了天地日月甘霖的润泽,恐怕连仙力也施展不开。
顺着小路上山,行经处绿树遮天,野花烂漫,鸟语啁啾。好一派怡人风光!
山路上不时有手提点心水果面色凝重行色匆匆的行人。朋友悄悄说,他们应是有事来相求的。今天是平常日子,如果是初一十五,这边人络绎不绝,如赶集一般。
很快出了树林,来至山顶,眼前豁然一亮,太阳明晃晃地照着,顿觉天地朗朗。眼前赫然呈现出一排庙宇,供奉着玉皇、菩萨、老师嫲嫲一次摆开……玉皇天生龙威、宝相庄严,观音菩萨莲心惠质、慈眉善目,老师嫲嫲一派平易近人、和善可亲……
神坛前香雾袅袅,善男信女们一叩三拜,嘴里念念有词,是在给家人祈祷平安还是生意兴隆保佑升官发财亦或是早生贵子?
我们也带了香火,合掌虔诚地跪拜,一叩,愿神仙保佑孩子健康平安;二叩,愿神仙保佑父母快乐长寿;三叩,愿神仙保佑普天下好人好报一生平安。
转过身去,不禁悍然一惊,斜坡上森森然竖着几百块碑文,原都是来还愿的善男信女竖立的,下面一次摆开还有十几座小庙,碑文上详细地记录着还愿人的地址和姓名,有本地的,亦有外省的。
“仙丹神药,妙手回春”,
“治病救人,功德千秋”,
还有说得很直白的,“感谢老师嫲嫲,让我喜得贵子”。种种,不一而足。
朋友说,这些碑文也不算什么,就连这些小庙宇也是来还愿的人自发出资建造的。
不禁震撼:神仙的力量真是巨大无穷啊!
五洞府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如保佑本地丁大善人京城做官一生平安啦,捉弄进村的小日本啦。
相传,当年小日本鬼子一行十几人进村扫荡,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吓得都躲到山上来了。因为山不高面积也不大,小日本根本没放在眼里,下令搜山。本是好端端的晴朗天,忽然下起了大雾,雾越来越大,霎时间犹如黑夜一般,伸手不见五指。小日本让翻译喊话,里面的人赶紧出来,要不皇军开枪了。没有人应声。小日本就啪啪地胡乱打起抢来。一声枪响,一个脑袋叭地一声不偏不倚落在了鬼子小队长面前,血盆大口的吊死鬼摸样;两声枪响,又一个血淋林的脑袋横飞过来。小日本队长大惊失色、领着十几人掉头便跑。
鬼子撤了,人们发现,那两个所谓的人头,乃是两个祭奠神灵的西瓜。大家都说,是老师嫲嫲显灵吓跑了小日本。从此,四里五乡的人们更加虔诚了。
站在山顶上,举目远眺。四周峰峦叠翠、群山环绕,犹如一道道坚固的屏障,将山下的五洞府村庄安然地拥在怀中,深秋的阳光静静地洒在树木掩映的村庄之上,一派祥和安宁。
遥想远古时候,五洞府的先人们流浪到这里,发现了这一方四周皆高中间低凹依山背水如聚宝盆般的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定居下来,结庐搭棚,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绵绵不绝。
每逢丰年,他们感激大自然的恩赐,搭建神台,磕头顶礼,感恩上苍,感恩太阳、月亮、感恩四方万物。岁月流转,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古印度流传来的佛教的联系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民间特色的宗教信仰和膜拜方式。
他们相信世间是有神灵存在的。他们把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和美好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劝诫子孙心存善念,一心向佛。
“头顶三尺有神灵”。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文化无国界,宗教无国界。不禁慨叹:从古印度流传来的佛教,也像大丽花一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衍生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的民间文化。
庙宇旁有卖水果的老人,自家果园里刚摘出的挂着水珠的苹果。友人挑了几个红而大的,每人分一个,咬一口,甘甜爽口。朋友幽默地说,大爷,你们这神仙宝地,产的苹果也格外甜啊!
老人哈哈大笑。沉吟了会,自言自语道,还是赶上了好时代啊,早年间这里也很穷滴!
一语惊醒梦中人。诗人即兴发挥,感慨道,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座神啊,主要看是谁给带来的福祉。
众人点头,大家会心地笑了。
边谈边走,不觉间下得山来。日已西斜,再回首,五洞府沐浴在落日烟霞中,焕发出一层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