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诗经》最质朴爱的呢喃(二)
  • 管理
    作者:谷半川 发表时间:2015-01-02 16:42:0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诗经》成书于大约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失传,仅存《韩诗外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多篇。自西汉时被尊为儒家之经典后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之称谓。流传至今的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以及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余冠英的《诗经选译》,赵缺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总共有三千首以上,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图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丘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存在不少,只是如今现存于世韩诗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诗经》是汇集了诸多人的作品的一部古诗歌,其产生的地域人员很广。其中有周王朝乐的乐歌,以及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即今天的湖北省房县,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他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信奉的还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本文作者在本篇文章中,较详尽地列举了诗经中有关情的片段,父母恩情深,兄弟兄妹亲情浓,以及诸多挚爱友情等等,诠释出诗经作为一部古老文字的深邃与博大精深的内涵。《诗经》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古文典藏,是我们文化里的一枚瑰宝,不论社会历史如何变迁,都会释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芒。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一.

    自古痴迷《诗经》的人不少。大诗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据说,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坚持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我醉心于《诗经》,不只是玩弄风雅,也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重要的是被其中那最质朴最纯真的爱所感动。我以为《诗经》中古代圣贤所抒发的善良真诚干净明亮的情感,可以清洗现代人内心的黑暗。

    二.

    看看诗经中亲情。

    《诗经•小雅之什蓼莪》就抒发了对父母深切的爱。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我独不卒!”

     这首诗可能是上坟扫墓祭祀时的祭歌。主要表达了诗人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痛极之情,始终充满了对已故父母的深情怀念、感恩、歌颂、内疚、忏悔和忆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全诗沉痛悲怆,凄恻动人。

     全诗六章,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错当为“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象征一个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就好比一个人不成材又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自己不成材又不能为父母终养尽孝。后两句接着抒说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点评说:“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中汲水,瓶空是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诗人悲叹自己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前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如泣如诉。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

     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前的南山艰危难越,耳边飙风呼啸而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这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距《晋书•孝友传》记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

    这首诗劝勉我们人生短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及时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将抱恨终身

    诗经中表达古先名孝敬之心的诗歌代表性诗歌还有《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第一章言母亲抚育幼子,十分辛苦。“凯风”,是从南方吹来的和暖之风,可以滋养万物,这重品性也正是不辞辛劳、养育儿女的母亲所具备的;“棘”,酸枣树。酸枣树刚发芽时树心红赤,“棘心”即是幼小的酸枣树,比喻年幼的儿子。小酸枣树在“凯风”的吹佛下茁壮成长,幼子们的健康成长就是母亲艰难抚养的结果。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第二章与第一章的前两句一字之差,有 “心”变为 “薪”,意味着枣树已长大,可以做柴烧,比喻孩子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可是凯风吹佛下长大的树,却只有薪柴之用,没有更多的好处;母亲辛苦抚养成人的儿子,也像着枣树一样,不能给母亲任何报答。“母氏甚善,我无令人。”正是儿子对自己的不成才,辜负母亲“圣善”养育之恩的自责。

    诗人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人子的惭愧自责之心。于是三四两章改换角度,加深自责之意。“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寒泉自浚邑流出,他清凉的泉水反过来可以滋润浚邑;儿子七个,让母亲辛勤操劳了一生,却不能替母亲分忧解难。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好看的黄鸟传来好听的声音,母亲有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安慰她的心。寒泉、黄鸟不通情义,尚且还知道回报,我们做儿子的竟不能为母亲做点什么,真是连泉水、黄鸟都比不上!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这是最好的注梳。“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被孟郊形象地转化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诗句,凝炼深婉,古今流传,更恰当地表达出天下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

    《棠棣》则抒写了真挚感人兄弟情。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其然乎。”

    这是一首劝解兄弟友爱的诗,既有叹息,又有警世规劝的意思。这首诗的主题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本诗八章,分四个层次表现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主旨。第一层就是第一节,用棠棣之花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这两句通过赞美棠棣之花的鲜明娇艳来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鄂不”这个词的意思是花萼和花蒂有所依托,两者紧密想依,这是花朵美丽的基础。由此引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两句。在全世界全人类,只有兄弟之间的情义才是最坚固的。这一句既赞美了兄弟之建的亲情,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人伦观念的一种展现。

     接下来的三节中,诗人描绘了三个典型情境,表达“莫如兄弟”,首先描写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如果有一方遭遇了死丧,剩下的人一定会感到悲痛;若有一方被埋尸荒野,活着的那个一定会不远万里带他回去。接着写到兄弟之间如果有一方遇到了困难,另一方一定会去帮助。“脊令在原”,郑笺解释为“雍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接着写兄弟之间如果有一方遭遇了外人的侮辱或者非难,那么他们兄弟一定会去鼎力帮助他。就算亲兄弟之间因为琐事发生争执,但遭遇外敌时,他们一定能做到一致对外。

     这三节对兄弟之情的反复吟咏,加强突出了兄弟团结的重要意义。通过“死丧”、“急难”、“外御”三个词描写了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诗的第三层,从理想中的“莫如兄弟”,回到现实中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人叹息着:丧乱平息,安宁来临之后,虽然有兄弟,但“不如友生”的情况也会发生。

     接下来,诗人展示了兄弟和平、骨肉相亲、夫妻和睦、便宜团圆的幸福场景:“妻子如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和睦的兄弟关系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宜乐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其然乎。”

     兄弟之爱,手足之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凸显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个主旨真诚感人,影响深远。

     四.

     《燕燕于飞》表达了浓浓的兄妹情深。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清代诗人王士禛将《燕燕》一诗推举为“万古判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诗的开头以飞燕起兴,它们叽叽喳喳,追逐打闹,作者以此乐景反衬衷情,全篇三节重章复唱,循序渐进,更将哀情刻画的入木三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阳春三月,花红柳绿,燕子不时在天空中盘旋,呢喃着,追逐着,像是约好要一起去赴会,又像商量着去见什么客人。油黑的羽毛长短不齐,嘤嘤的叫声此起彼伏。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哥哥与娃娃感情笃厚,今天妹妹要远嫁了,哥哥心里自是百感交集,有几多的不舍,有几多的惦念!依依不舍地把妹妹远远送到郊外,直到看不见妹妹的身影,止不住泪如雨下。

    “燕燕于习,颉之颃之”燕子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飞过来飞过去,与妹妹相互道着珍重后,望着妹妹远去的背景,感慨万千,潸然泪下。燕子仿佛看穿了哥哥的心思,低头诉说着愁怨,再往前走,把妹妹送到了南边,看着妹妹逐渐消失在视线里,哥哥悲伤不已。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为何如此牵肠挂肚?“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原来妹妹善良、诚实、重情重义,性情温柔而又善良,平日里修身养性,有良好的学识与素质,为人处事小心谨慎,临行前还不忘提醒哥哥不要忘记先王的嘱托和厚望,真诚劝勉哥哥做国君。

    这首诗情真意切,妹妹不但个人修养高,而且视人如视已,堪称有高风亮节,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女性的至高评价。

    五.

     诗经里还有描写高亢激昂战友情的诗篇,《无衣》就是这样一首诗。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诗以疑问句起首,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怎么说没有衣裳?我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国君要起兵打仗,我们义不容辞,修好戈和矛,检查好武器,同仇敌忾,把敌人打个落花流水。诗句大山般深沉,大海般广阔,气势磅礴,让读者热血沸腾。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有衣裳,我们穿着一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打仗,我们义不容辞。修好铠甲和兵器,检查好各种武器,我们一起奔赴战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把敌人打个落花流水。

    这首诗是整个的四言句式,从第一章“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看出这是秦地人民为了作战的心理活动,他们挺身而出,不管环境有多艰难都视死如归,同仇敌忾。另二章情感有所变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一章可以看出秦兵修好各种武器,全面做好迎战准备,只等君王一声令下。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泉涌,“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修好武器,我们团结一心,奔赴前线。如果第二章是蓄势待发的箭,那第三章,他们就如离弦之箭,所向披靡。整首诗洋溢着一股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慨。这股热情令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六.

    《诗经》是最能深深打动人心的还有赞美自然赞美劳动的诗篇。《芣苢》就抒发了对劳动的热爱。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却是绝无仅有的。是典型的赋手法的应用。从第一章来看,首句“采采”二字,就是“采而又采”。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当时的人们采车前草用来做什么?采来是为了食用的。我们小的时候,春天常常去采车前草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是填饱肚子的美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以此读《芣苢》,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

     《诗经》表达的爱,即浩浩汤汤,又细致入微,即炽烈滚烫,又缠绵真切,即慷慨悲壮,又和风惠畅,用一颗爱心来读《诗经》,定会净化我们的灵魂,能读懂《诗经》的爱,定会精彩我们的生活。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时光匆匆 下一篇:新年物语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乡之念阅29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