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关于现代诗
  • 管理
    作者:上天入地 发表时间:2015-05-04 10:58:0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反映出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文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之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到了现代人的表述中,才统一的称之为诗歌。其范围包括要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的古体的诗词歌赋一类的文字,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随意诗歌。《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诗歌用现代汉语就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现代把所有的诗词歌赋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中国的旧诗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到近代以后,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僵化,陈词滥调充斥诗坛,诗歌离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远。古典诗歌所采用的语言和口语严重脱节,它在格律上的种种限制,对于人们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所以打破传统诗歌形式,解放诗体成为必然。但是一味的西化,向西方现代诗歌靠拢,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句式的欧化和意象的难解。而且由于大量优秀古诗的存在,新诗的成就很难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大部分中国诗人在创作新诗时,对古典诗歌采取的态度都是暧昧不清的,正所谓剪不断,理还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最早胡适的白话诗,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新生代,中国新诗一直在贯彻一个主题,即强调个人的独立,自尊,平等。这与中国古诗大量为群体,为国家服务的诗歌有本质的区别,体现了现代精神。当然我这里说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这些知识网上应有尽有,读者可以去网上仔仔细细地查看。作者的这篇关于现代诗的作品,诠释出了诗歌的成长与写作的过程,较好地集中了这些知识点,可以为初学写诗作者们提供一些帮助,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各位文朋诗友好,应某某文学编辑部的邀请,今晚由我主讲现代诗的创作与要求,我虽然不是名家(现代诗截至目前为止,也实在找不出什么名家。)但是对于现代诗的创作,还是有不少个人的体会)。这种机会相对于我来说,虽不属首次,但是,作为某某文学大家庭的一员,我还是非常乐意,就个人目前状态和对诗歌的理解,从诗歌的定义、诗歌的历史、诗歌的要求、诗歌的创作、诗歌的赏析等五个部分逐一展开。

      一、诗歌的定义

      何谓诗歌?大家不妨百度一下(诗歌: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分诗、歌、诗歌合体、散文诗等;诗歌: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吟咏性情,求其友声。),而我的通俗解读则是:诗歌是诗人借助文字的载体,把人类的那种直观或者隐秘的复杂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细致、精到地描摹和刻画的表达方式,诗歌的主体性就决定了诗歌是一种心灵间的美妙对接过程。(诗歌发展到今天,诗与歌已经分道扬镳,现代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载体,她可以不提供演唱的职能。)很显然,大家不论从百度还是我的文字里不难看出,这种定义很模糊、很抽象,相对于一个初涉诗歌的写作者来说,确实如坠五里雾。不过,也没有办法,历史上也没有那一个诗人和诗评家能够有能力给诗歌下一个很具体、很确切和很明晰的定义。

      二、诗歌的历史

      现代诗的前身是“新诗”,自五四以来,历史上曾出现过以徐志摩、戴望舒等为首的老一辈先驱,他们在改头换面的同时,继承了古典诗歌那种强烈强调的节奏感和旋律美,采用我们现代人的口吻和语言表达方式,把新诗的普及,提拔到了一个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层面。毋容置疑,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我们后人不论怎么看待,都应该秉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作为诗歌艺术来划分,很显然,他们不足以构成历史的定论(现代诗也就百年历史,与千年的唐诗相比,它还是一个婴儿,一切尚处于生长、发育和逐步完善的转变过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大家很容易看出,这种朗朗上口、念念有词的文字载体,在结构上和古典诗歌做了很大的区隔,它一反经典文化那种严格的要求,转而过渡为一种自由散漫的分行排列、长短不等、字数不限、格调不一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在当时风靡一时,影响几代人。不过,从我们今天的思维角度来看,这种口语化的文字,只能算是现代诗的一个初步形成,并不成熟,就像唐诗,唐初以前就有很多诗歌作者和作品的大量出现,只是到了盛唐时代,才有以李杜闻名的千古佳话,并被历史珍藏在经典性的扉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中国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与旧中国对比,已经发生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时代的伟大变革,也决定着文化领域的日新月异。“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合为时而著。”确实,诗歌这种古老、深远、独特、传奇以及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艺术门类,在现当代必须有所作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现代诗在历经劫难后,它不仅不能被商业化的今天所遗弃,反而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大有赶超前人所缔造艺术巅峰的盛况。这是依据什么?规律又在哪儿?回过头来想一下,我看,还是我们五千年东方文明的强大后盾,支撑着众多的诗人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务实态度,才可以把现代诗推向一个崭新的全盛时期。

      据记载,单就诗歌流派来划分,就出现了以七月派、新月派、九叶诗派、朦胧诗派、新边塞派等为代表的“茫茫九派流中国”的纷争局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制约性,传统纸质媒介一统天下,众多诗歌作者只能依靠手抄本、街头广告、黑板报、报纸、杂志、书刊等传播方式向广大读者大肆倾销。这期间,有自我标榜、有被一小部分人盲目崇拜、有迫于压力(传言)以身殉诗(正面和负面并存)、有被某“著名”诗人或者“评论家”美誉、有政治地位决定其诗歌地位或者文学地位等众多层出不穷的花样百出,但是,真正能够比肩诗仙和诗圣他们的诗人恐怕难得找出一个。

      三、诗歌的要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歌作为我们最优秀、最富精神内涵、最具有代表向的文字载体,它的厚重感和庄重感,就构成了诗歌艺术的美学价值。唐诗、宋词所彪炳的历史高度,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某一些人所宣扬的大白话和口语化文字,只能说明他们内心深处的苍白和对传统文化的陌生。诗歌的划分,自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就有它严格的规则,它的规范化,就决定了其艺术化。出新和创新,这是历代诗人们背负的文学使命和历史使命。作为现代诗来说,作者所提供独立的思考和定位,就决定了他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四、诗歌的创作

      谈到创作,读者朋友不妨从本文的小标题和汉字的本义试想一下,为什么不是写作,而是创作。何谓创作?顾名思义,创作就是要求作者在独立思维的主导下来完成一篇或者一部艺术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个诗歌作者,我们首先在确立主题之后,就需要开始思考我要写些什么,该怎样围绕和突出主题,又该怎样巧妙绕开别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并能够组合出凸显个人特色的优美诗歌语言。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按照诗歌的基本格式,巧妙使用那些排比、对偶、反问、顶针、通感、韵律等修辞手法。这些规则,它既可以是单节展开,也可以是通篇来展开,需要提醒的是,诗歌和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必须纳入语法的统筹,断不可以随意分行,更不能生造词语。诗歌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一副精雕细琢、流光溢彩、灿灿生辉、高高在上的东方“金字塔”模式。再者,诗歌的语言需要有张力,它不像散文那样直白明了。三分写、七分读,诗歌巨大的思考空间,就决定了诗歌必须给人以耐品、耐读和深思的余味无穷。

      五、诗歌的赏析

      谈到诗歌的赏析,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通常的做法是从作者所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去深度挖掘,再用诗歌的表现手段(规则)去检测、评析。了解和熟悉诗歌的人都知道,其实诗歌本身就是诗人通过语言文字来缓解和释放情绪的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诗歌包含了诗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命运、对人生的很深感悟。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这些赋予人类极强的感情色彩,就构成了诗歌的重头大戏。

      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之前,首先需要对作品进行定位,严格说来,一个诗评家首先是一个诗人,否则,他不具备评论权限。我在很多地方看到过不少关于诗歌赏析的文章,这些人不知从哪里找来那些现成的术语,诸如什么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严丝密合、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等众多的优美词汇,千篇一律。更为可笑的是,那些分行文字(不是诗歌),在那些“诗评家”们的口吻里,居然堂而皇之地被美誉为诗人的妙笔生花,我想,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尤其是网络编辑,更需要注意,你写出的编者按不是你个人散文秀和对原文的压缩。

      以晚唐“小李杜”著称的诗人李商隐,他的诗歌特色和他的为人,反映出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特殊门类,它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具有选择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等《无题》系列作品,反映出诗歌思想角度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关于李义山“无题”系列的争论性众说纷纭,一说爱情诗、一说叙事诗、一说政治抒情诗。至于结论,作为后人,我们只能根据原文来进行各自的分析,谁对谁错,现在已经很难达成某种共识。)

      大家从历史可以看出,诗歌的评价实际上是看一个人的心态和文化层面,一首好的诗歌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它是作者、读者和评论家三方智慧的结合体。比如《红楼梦》,曹公当初并不一定想到了那么多,那些艺术成分,站在现代人的思维角度,我个人认为完全是红学家们分析出来的。文章写到这里基本就快要完结了,不管怎么说,我们在对待那些艺术性较强的诗歌作品,在自己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聪明的做法往往是从大的范围去分析、把悬念和思考空间充分地留给读者,而不是自己轻易、偏执、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既可以避免误会、满足作者和各方的需求,又可以很巧妙地拔高和妥善保护好自己,这是何等的美差。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报答 下一篇:谈谈网友之间的纯洁友谊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