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事死如事生是中华文明再现的基石
管理
作者:区伯恩 发表时间:2015-05-15 13:31:1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 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这种习俗在中国己经存在几千年了,也正因为如此,不知不觉中为后世遗留下一笔宝贵遗产,这些遗产昭示着过去,引领着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事死如事生”是中华文明再现的基石言不为过。作者通过大量考古发现与成果,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和感悟,对主题进行了论证与分析。文章简练,文字饱满,内容丰富,举证恰当,有较强的说服力,通过文章,也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问好作者,荐读分享。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举足轻重,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我们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之所以如此成就,首先应归功于先民们的聪明与智慧,其次是绵长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当然也与文字较早出现和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分不开。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注重历史传承,注重史实记录与评判的民族,历朝历代有史记官作正史,有文人墨客作野史(外史),州、县各有自己的州志县志,乡间大户亦有家谱族谱可供查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载录;民情世情儿女情,情情坠笔。实物存世更是异常丰富。相比于印度,同是文明古国,由于其民风淳朴,重未来而轻当下,许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如同恒河之水入大海一样再难觅踪,故有人说玄奘一部《大唐西域记》就能为其填补许多历史空白,也不无道理。 中国久远一点的古建筑由于战乱等原因是不多了,不论长城运河坎儿井,唐代尚存四座。但小件物品多不胜数,单就抗战时期故宫南迁文物就有1.3万余箱,民间的尚且不算。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文字是传承的大头,数量浩如烟海。为人熟悉的有《山海经》、《楚辞》、《离骚》 、《战国策》、《春秋》、《汉书》、《宋书》、《史记》、《资冶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存书》等等,以及各种诗词记赋,警世良言。所有这些名典名著,记录着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大事件、大动作,表达着古代人的大智慧、大情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宝贵遗产,昭示着过去,引领着未来。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普世之人都为之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但古迹还古迹,记录归记录,纸墨相传也是有出错的,史实的真伪需要证明,而最好的证明就是出土文物了。就《道德经》而言,湖北纪山楚墓出土的竹简只有二千余字,而今存世的却是五千余字,这当中说明后世人作了许多添补,与原著有一定距离。又如新近挖掘的上官婉儿墓,墓中有墓志,由于记录详尽,从而还愿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唐皇妃。王羲之《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目前存世为临幕品,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尤为喜爱,故死时作为随葬品送入坟中了,孰真孰假,就只有昭陵太宗墓重见天日时才能真相大白了,才可以验证说法正误与现世版本的可信程度了。出土文物在中国是得天独厚的,原因是中国古代人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的风俗传统,地下埋藏丰富,地面绝迹的地下还可能有,而实际上现今博物馆中收藏的物品大多是来源于地下的。而全世界1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出土文物就占有130余万件,就此而说,中华文明的体现有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出土文物的。 中国号称龙的国家,人是龙的传人,何以见得,内蒙古赤峰红山就出土有龙形玉器,就足以说明龙的传说不虚,龙的观念由来以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这条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目前古文化点发现很多,除红山外,尚有龙山、韶仰、良诸、三星堆等等。晚一点而言,南蛮之地也有很精彩的表现,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广卅南越王墓出土的物品看,该时期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已相当发达了,人民的生活都已很富庶,可以说是安居乐业了。古时候的随陪葬物品包罗万象,抛开活人殉陪葬不列,大至车马锺鼎,小至梳子铜镜以及其它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如今,女皇武则天穿过的裙子、万历皇帝戴过的帽子都己出土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物品堪称生活大全,一些丝织制品甚至超过时人;河南安阳殷虚妇好墓出土的甲古文曾轰动一时,更填补了中国汉字传承中的一段空白;宁夏黑水城佛塔罗太后尸物库更使得世人重新认识了一个曾经存世190年,曾经彪悍过的西夏王朝,所有这一切,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何以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能干,我们的文明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事死如事生”歪打正着地为后世人遗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在表现中华文明方面起到了奠基石般的重要作用。 人死了,送上一些物品让其在另外世界里过得好一些,有吃有穿有快乐,是人之常情,是亲人们的良好愿望 ,也正因为如此,,悠悠数千年中地下的埋藏是极其之多的。古代人丧葬礼制等级深严,且盛行厚葬,特别是官僚大户人家,以及有功之臣入土时都被放入大量金银珠宝、死者生前爱好和日常生活用品,世间也以为先人修了大墓而感到荣耀。这种风气的形成就为盗贼提供了物质基础,构筑了发财梦。尽管历朝历代盗墓均属重罪,但亡命之徒还是不择手段地进行盗掘。现时考古发现,十墓九被盗,十穴八己空。秘书监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而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方面的诟病人物。他为了筹措军饷,常常纵使军队盗掘皇亲国戚、官僚大户人家的坟财。他同时也怕别人效尤,故临终前立下了《终令》,于是就有了七十二疑冢之说,但也同样难逃厄运。同样地为了筹措军饷,现代军阀孙殿英也把乾隆爷和慈禧老佛爷的陵寝给炸开了,将其中财物洗劫一空,现时台湾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就是那个时候被盗取出来的。目前最为实用的考古工具“洛阳铲”,也是现代盗墓贼所发明的。 时移世易,时代变了,规矩也变了,如今土葬己不复存在了,今后也再不可能有什么实物陪葬和现时版的文物出土了,盗贼亦无用武之地了。不过起码在农村,事死的方式大体还是一样的,人们照样为亡人送钱送房送衣物,不过都是虚拟的,是纸扎的,是用于焚烧的。焚烧的冥币面值大得惊人,百亿圆一张的大钞一烧就是一大把,房子都是洋楼别墅模式的,还有什么佣人名车名表什么的,看来尘世间的虚荣和泡沫经济也蔓延到阴曹地府了,不过也不说这些了。回到正题,对于老祖宗给留下的这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应当爱护,应当感恩,应当发扬光大,让其一代一代往下传。最后让我们以期待和敬畏的心情,等待骊山脚下那座小山似的秦始皇陵开掘吧,届时,或许令全世界人民都为之口瞪目呆。 结稿于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佛山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超级变、变、变 | 下一篇:死之物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阅73次
筷子,一个说不尽的乡..阅82次
满园雪藏爬山虎..阅370次
期末的期待(杂文随笔..阅333次
老闫的烦心事阅375次
获得与放弃(杂文随笔..阅353次
微光耀孤程阅395次
生活中的食与物..阅430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7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2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