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我的母亲
  • 管理
    作者:灵秀 发表时间:2015-09-15 09:11:3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将坚难岁月的殇,真实地呈展于读者面前,读来让人动情,亦让人心惊。生命因体验而高贵,这话是很适用于文中母亲的。作者以事实的契入者身份见证母亲一生的操劳与坚辛。从侧面反应了社会惯性与理念世俗下,弱势阶层对命运本身赋有的不堪承受之重(基本是没有自主选择余地的)。问候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清晨,当太阳刚刚爬上远处低矮的山脊,东方便火一样地开始燃烧。蓝盈盈的天空荡漾着红亮的云朵,加上雨后的湿润,一股无比明媚而惬意的感觉漫上心头。

        秋花的花期绵长,虽然没有春花芬芳,但它绝对比春花更顽强更厚实更耐寒冷。每天走出楼门是满眼粉色的花,静静地盛放。

        今天是教师节。我的老师多像我生命旅程里灿烂的阳光和芬芳的花朵,给了我最璀璨的光芒和最温暖的哺育;给了我成长路上最丰富的营养和最宝贵的经验;坚定了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信念和不懈追求的决心;奠定了我今生能如母亲一样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性格;培育了我为人处事的善良、真诚和宽容;养成了我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优良作风;在长期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勤奋、节俭、谦和的良好品质。

        这是天下所有老师的节日,也是已退休多年的我的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抚摸着母亲留在我记忆里闪烁着的光芒,想好好整理一篇关于母亲的文字作为对母亲含辛茹苦几十年的最好酬谢,可星星点点的琐碎记忆,那些令我感动过的场景似乎早已零散地留在我的文字里,真要写一篇以母亲为轴线贯穿她一生的文章,那些刻在记忆里的细枝末节又一次浮现,它们于我永生难忘。

        “天道酬勤”,老天决不会亏待一位勤劳智慧的人,这是母亲倾其一生给予我的最好劝导。人这一生,只要选对了方向,一直努力并坚持,一定能实现人生最初那个看似渺茫的梦想。

    我的母亲是小学高级教师,是我第一任老师。母亲只是初中毕业,且在结婚后坚定地完成了学业。

        母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之人,那时候在农村女孩子没有几个识字,更别说结婚了还要念书。我的外公在母亲刚十几岁时突然去世,家一下子失去了最坚强的支撑。紧接着遭遇了六零年最困难时期。说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母亲很是自豪,正因为她坚持读书才救活了兄弟姐妹。她父亲去世,母亲去娘家寻求帮助。我的母亲兄妹四人靠每天几粒红枣和一些麸皮野菜度日。外公去世后,正吃大锅饭的村民常常因清汤寡水的几碗饭争吵打闹,而母亲他们却经常打不到饭。不给打饭的原因简单而又充分,因母亲和姨皮肤白皙又透着红润,有村民说:吃得红头萝卜似的,家中一定有存粮。母亲哭笑不得,这算是争气还是不争气的好肤色竟然害得他们没饭吃。其实,与肤色无关,关键是人都饿疯了,饿怕了,都想多争抢到一些食物而已,多一些活下来的机会。母亲开学后,与食堂管理员死缠烂打硬是将自己一个月的粮食领回家,宁愿每天徒步三公里路来回通校。三十斤粗粮四个人吃,母亲常说:菜丫杈里夹着几粒米。即便这样的饭,不到十天粮食就所剩无几了。大舅看着那点可怜的粮食,坚决不让母亲吃。母亲只好回到学校,或厚着脸能蹭蹭一顿或饿着或下课后跑到学校后面已经收割完的玉米地捡拾偶尔掉落的玉米粒或黄豆,在灯上烤一下吃。一天,她放学回到家妹妹和弟弟躺在一堆胡萝卜樱子前饿得奄奄一息,小舅手里还捏着一个小手指大小的胡萝卜,自己舍不得吃,却递给母亲。望着那一个胡萝卜,母亲泪如泉涌。母亲找到她哥,晚上四个人偷偷地去磨房,抬起磨盘扫了一些麸皮,熬了一点糊糊喝。

        无奈之下,母亲早早嫁给了我的父亲。我祖父母领养了我二祖父的儿子,他们仅有一个孩子,又因祖母在磨房劳作,日子相对宽松一些。婚后,父亲和母亲都在上学,但同学们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从来不在一起走,一个在路这边走,一个在路那边走。祖父有时颇有微词,觉得一个女人都结婚了上那门子的学。母亲有时会去找二祖父,他很支持母亲上学,偶尔会偷偷地给她一点学费。有学问和没学问就是不一样,二祖父不愧是有学识的人。小舅跟随我的母亲也住在我家,他放羊,后来到宰猪厂干活。他聪颖、勤快,我祖母和父亲都很喜欢。姨也在上学。

        开春的一天,母亲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听到有人在不远处嚎哭。母亲回忆:当时不知为啥神使鬼差地就跑去看个究竟。走到一个庙堂前,发现是自己的哥在那儿大声啼饥号寒,他已经三天粒米未进。母亲将他劝回家,便匆匆赶去上学。从第二天起她偷偷地将祖母给她准备的中午饭送给大舅。母亲不敢让祖母知道,怕祖母知道不再给她带中午餐。一学期下来,母亲因为营养不良开始浮肿,硬是饿出了病。如此艰难,母亲一直坚持到初中毕业。

        艰苦的岁月特别能磨炼人的意志和耐力,也能锻造出人的无私和博爱。正是那一段异常艰辛的日子的磨砺,我在母亲、姨和小舅的身上看到了坚强、吃苦耐劳、善良和友爱。

        母亲在十九岁时生下了我姐,紧接着是我,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这还是其次,因为我们都是女孩,父亲有些失望。在母亲生第三个孩子时,便没有送去医院,在家请了个接生婆。孩子太大难产,最终孩子窒息死亡,是个男孩。母亲流着泪坐完了这个空月子。其实,后来父亲也痛惜万分,曾一个人跑到湖滩上痛哭。母亲那时可能没有想到更大的折磨和困苦在等待着她。后来又生下两个女儿,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父亲是大队支书必须率先垂范,否则你没有资格去管他人。小妹出生后,几近绝望的父亲和祖母对母亲不理不睬,仿佛这是她一个人的错。母亲一个月子因为房间寒冷和心情不好一直病着,祖母每顿虽然将稀饭送去,远没有以前那么上心。开校了,我因为要帮母亲带小妹便和母亲住在了学校,每周回来拿一点粮食。将近一学期了,父亲在大队部与学校一墙之隔,却从来没有来看过母亲和孩子。祖母同样没有来看过。那里成了我和母亲、小妹的家。我虽然还不能理解母亲的苦,但我很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后来母亲决定将小妹送给同校一位老师,答应人家等孩子断奶就给她。有人说我:人小鬼大。其实,那时八岁的我整天带小妹也很累,好在小妹不太闹,时常我还能去上几节课,我真心舍不得,更主要的原因是那位老师太凶狠。她有一个儿子,时常被她反锁了门打,都住在一排教师宿舍,我们能听到孩子压抑的哭叫和她气急败坏的吼声。另外,她还是我的班主任,我很害怕她。我想:小妹给她不得受尽折磨。我先将这事告诉了外婆,外婆坚决不同意。外婆恨父亲,可也无可奈何。外婆说:孩子她领走,带大了也好给她做个伴。我将这事也告诉了我的祖母。一天,祖母终于来到学校,对母亲说:谁让你把孩子送人,哪一个不是断奶了我领大的,下学期断奶把孩子给我。送人,你也舍得。此刻,我便明白,其实她们的心情是一样的,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必定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哪里舍得送人。母亲为此不知矛盾纠结了多久,才下此决心。最终等来祖母的一句话,释然了她心中经久难平的气。

        再难母亲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她哄亮的声音在校门口的马路上都能听到。后来,那位老师因为空欢喜了一场,便和母亲纠缠,对她怀恨在心,说她出尔反尔。母亲有口难辩,必定当初答应过人家,只有忍让。她时常找母亲的茬,诅咒谩骂母亲,这还不算,她当着全班人的面撕碎我的作业本,让我站在讲台前,一批评就是半节课的时间。我不敢告诉母亲,哭红的眼睛虽然掩盖不了事情的真相,但我只说是我作业没有按时上交。从那以后我不敢去上她的课,因为随时会被她体罚。同时,我也庆幸母亲没有执意将小妹送她,不然,她调走以后我们将再也见不到小妹了。

        那时母亲是民办教师,远比城里的老师要辛苦许多,她没有假期。放假了,她得参加生产劳动。秋日的一个黄昏,母亲在自留地里干活,我抱着裹着小被子的小妹在水沟这边。蚊子多,小妹又沉,她一哭闹,我和她一同掉进了涝池。我一声尖叫,母亲发现小妹浮在水面,不顾一切地跳进水沟,抱起她,拉了一把我就往家跑。我泡在水里,拉着水沟边上的枊条,连吓带冻只打哆嗦。四叔过来看见了,将我拉出水。我不敢回家,怕挨打。四叔把我送回家。那一夜因惊吓和寒冷刺激,我发高烧说胡话,母亲守了一夜。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这样一夜一夜的熬是常有的事。我父亲兄弟六人,除二伯外,都嗜酒如命。父亲脾气暴躁,尤其酒后,容不得母亲丝毫的不耐烦,而母亲最受不了父亲半夜回家影响休息。那种状态下母亲的心情,肯定说话的语气好不了,你来我去的争吵是小,若惹怒了父亲,他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动手。母亲没少受气。最让我替母亲难过的是,一次父亲和四叔喝酒,母亲生病躺在里间的炕上。父亲非让母亲给他们做菜,母亲没有去。不知母亲说了一句什么话,四叔将只穿着内衣的母亲从炕上拉起连拽带抱就往门外拖。吓得我们几个嚎啕大哭。到街门口,由于母亲苦苦挣扎才滑落到地上。这样的欺辱,当时连我都觉得抬不起头。严重辱没了母亲的人格和尊严,怎么面对众人,又怎么洗尽心灵蒙受的奇耻。当然母亲比我痛苦,但我的痛苦似乎不亚于母亲,我气愤到了极点。当时,是我的祖母出面阻拦,他才放开我的母亲。祖母像一头愤怒的獅子,用头顶在四叔的怀里,说:来,你欺负一下我试试。四叔虽然醉着,但他还算清楚,不敢惹我的祖母。祖父怒目圆睁,举着锄头冲来,幸好被听到吵闹进来的大伯拦住了。不然,我真不知道还要出什么事。父亲打过母亲,但他从来不做这种在众人面前辱没母亲尊严的事。那天,他似乎没有料到四叔会比他更粗暴更野蛮,他傻傻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等醒悟过来,母亲已披头散发地冲回了屋里。为此,母亲不吃不喝睡了几天。祖母顿顿让我们把饭给母亲端去,可母亲连看都不看。她的心仿佛死了,恨不得丢下我们一了百了。在病痛中没有得到关照,反倒被欺凌,这样的冰凉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承受。最终祖母亲自劝说,又请来了我的外婆。两位老人陪着眼泪苦口婆心,以母亲最舍弃不下的孩子们为切入点,很快触动了母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母亲强撑起身子,就着泪水喝下一碗粥。祖母外祖母和我们一起陪着流泪。我躲在老屋的角落,伤心欲绝,幼小的心灵仿佛被人用刀捅了一样的痛。那一刻我恨父亲,更恨四叔。

        那是一段仿若落雨有些潮湿而又灰暗的日子,那件事让我曾无忧无虑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凄荒而残缺。就因那一刻我仿佛明白在农村女人的卑微和男人的霸道,也正是重男轻女的思想的薰染,让女人从小学会了忍耐、任劳任怨和无怨无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的四婶、五婶里里外外默默无闻的忙碌,还得看四叔、五叔的脸色,有时莫名其妙的被打被骂,她们用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维护着家的安宁。除我的二伯不喝酒,与二大妈相敬如宾。重男使得男人从小在思想深处就奠定了他们霸道的脾性,其实,他们离不开女人,因为,农村的男人不进火房,很少有男人会做饭。似乎女人出工和男人一样的劳作应该,家中全家人的吃喝你一人操持也理所当然。和四婶、五婶相比,我的母亲好像更幸福一些,因为她是教师,受人尊重;又因有祖母,她不用操心家人的吃喝。这次事件我的祖父母完全向着我的母亲,虽然,他们是父亲的亲兄弟,是祖父母的亲侄子,相对于母亲,他们必定不是这个家里的人。这也许是母亲最大的安慰,既使婆媳之间有些磕碰,可在关键处却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才有的相互保护。

        我一直觉得母亲今后怎么在人面前抬头,可母亲一如既往。可见,有些事发生了,该放下就得放下,日子还得继续,夫妻还是夫妻,兄弟也还是兄弟,打折胳膊连着筋。

        在一个屋沿下生活,有时越是最亲的人,在有意无意间其实伤害越大。不管是父母与子女,还是夫妻之间、兄妹之间,正是因为只有亲人才能忍让和宽容,也才会肆无忌惮。可在关键的时候也只有亲人才最可依靠。

        我的母亲在日复一日的繁忙中,在没完没了的琐事缠绕间,在田园地头或是教室课堂,不管多忙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她在学校带语文课、数学课和音乐,一个班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五年级。她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正因好学和对工作热忱负责的态度,还有对学生的爱,使她在教育战线上一直攀升。在母亲三十五岁那年,她通过考试转为了公办教师。“天道酬勤”这是母亲一生最好的写照。

        在农村管教孩子仿佛是女人的事,凡正我家是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是母亲在操心。我们好在吃喝有祖母管着。可是,我们的穿戴、学业、生病等等的事,都得母亲亲自去管。五个孩子,只要有一个生病,母亲得带着去看病,得熬夜陪着。

        我两岁半时得过一次中毒性痢疾。母亲回到家看我迷迷糊糊,便赶紧带我去医院。我家离县城有五里路,那时没有自行车,母亲抱着我一路小跑。到医院医生让立即住院,母亲带得钱不够。近黄昏时,母亲焦急地一遍又一遍地跑到医院门口,想遇上熟人给家里捎个信。天黑了也没有遇上一个熟人。她饿着肚子守着输液的我。祖母看天黑了母亲还没有回来,有点着急。便去找父亲,让父亲去医院看看。父亲去了,却没有找到母亲。他回到家夜已经很深了,可是,祖母不行,非让父亲再去看,一定要找到母亲。父亲只好再次去医院,他叫上在县城工作的大伯,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找,终于找到了母亲。我已经奄奄一息,医院下了病危,要求抽脑积液做检查,母亲正拿不准做不做这个检查。父亲的到来,让母亲正在犹豫不决时看到了救星,同意做了腰穿。我的病越来越重,就在母亲几近绝望时,无意中听见医生对话,说诊断我患乙型脑炎错了。接下来才按毒痢治疗。在我刚刚好一些时,母亲毫不犹豫地抱我出院,不听大夫劝阻,也坚决不交欠医院的十元医药费。原因是医院误诊,差点让我丧命。

        在那个经济异常困难的年代,孩子多了,母亲也积累了好多经验,我们患麻疹都没有住院,就在家中,母亲和祖母用土方法给我们治疗。她们知道麻疹不能让风吹,发烧不能急于降温,要让疹子都表出来。幸好这样的方法还真是凑效,我们没有因此留下后遗症,也没有发生危险。

        姐高中毕业了。因为正遇“文革”时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几乎大部分的时间在参加劳动。初中时她到山坡滩勤工俭学,高中时学校组织到平原堡砖瓦场劳动,劳动一持续就是两个月。在劳动光荣的年代,她的确没有学到多少东西,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姐只拿个高中毕业证回来。

        母亲是因为她的坚持才有了她后来的成功。母亲想让姐和我一同重新上高中,可是,姐却觉得那样很丢人,坚决不上。那时我刚刚考上高中,姐只比我大一岁多点,完全可以重新圆梦。

        人生关键处就那么仅有的几次机会,放过了就再也没有了。母亲的正确决定,是姐错误的选择,所以,等待她的就是另外的人生。

        后来,因为包产到户和祖母生病,家中没人做饭,地里又缺劳力,父亲做出了他这一生最错误的决定。刚上初一的大妹,父亲决定让她退学,解决家中暂时的困难。母亲坚决不同意,而正在上中专的我也十分反对,姨也跑来为大妹说情。可我们的话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被父亲几句话就堵住了口。父亲当初说过:都让你们上学,上到那一步考不上,那就回来劳动,怨不得别人,是你自己不争气。在这一点上,我有文化的父母绝对没有重男轻女。可大妹遇上一个特殊时期,那就是包产到户。除母亲外,八个人的地只靠祖父和姐两人,在当时的劳作条件下非常辛苦。父亲忙大队的事,常常刚到地头,还没干多少活就被人从地上叫走了。偏偏那时祖母患高血压,胃溃疡病又犯了,只得让大妹退学。父亲对我和母亲说:让她上学,你们能保证她就能考上学,到时候高不成低不就,进不了城,又不想入农,怎么生活?仿佛父亲的话确实有道理,最主要是目前家中的困境一时没有办法解决。愿意不愿意,都得先为这个家考虑。大妹十分不愿意,背着书包坚持了几天,还是回到了家中。十三岁便开始了田间地头的劳动生涯。

        生活的苦难有时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姐出嫁以后,劳动的磨炼和面临的困难,大妹都已无所畏惧,抑或必须面对。养成了她勤劳、干练、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不会就学,凡事从不依赖他人的性格。她学会了村上只有男人才会的犁地,所有农活样样精通。

        此时,母亲得到了孩子随母亲可以农转非的好消息,然而,这一消息又将父母置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只能随母亲转正两个孩子的户口,那时大妹、小妹和弟弟三人的户口都在农村,都是儿女,转谁不转谁。母亲当然希望都转,她开始与父亲四处找人,想让孩子们都随她进城。政策如此,谁也无法改变。奔波无果,父亲开始考虑究竟转谁?弟弟是唯一的男孩,必转无疑,焦点在大妹和小妹。小妹正上高中,还有考出去的希望,可谁又能保证她一定能考上。大妹要是不转,这一生就只能和姐一样留在农村了。大妹和小妹谁也不争不抢,纠结的是父母。父母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转大妹和弟。

        其实,好事与坏事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地转化,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可在当下,这是绝对的好事,且千载难逢。母亲做梦也没有想过她不懈的努力除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生活又总是因为这样的改变而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令人迎接不暇。改变命运是要付出艰辛和代价的,远不是只有一个城市户口就能改变。

        新的问题应运而生,那就是大妹的就业问题。偏偏这时刚上高中的弟与老师发生冲突,坚决不去上学。弟性格倔强宛如父亲,即使错了也决不低头。父母使出浑身的械数也劝不动弟。户口转了,不上学哪里有更好的机会就业。远在省城的姨听到,立即决定给弟转学到她那里,如是,弟才拿到高中毕业证书。

        那时我已经结婚了,老公给大妹找了一个酒家当服务员。她住在我和公婆一起生活的家中,其实,只是睡觉而已,天天最早一个出门,晚上最晚回家。虽然住在一个屋沿下,我有时却几天都见不着她。她勤快好学,关键是把老板的酒家当成自己的来操心。别人下班了,她会主动将剩下的备料妥善放好,以防坏掉。而且,她不只是干好份内的活,那儿忙不过来她就去那儿帮忙,自然别人都喜欢,也很快得到了老板及老板娘绝对的信任。这样的信任促成她学会了配料、做菜、经营和管理。这只是她城市生活的开始和起点,从而一步一步从艰辛走向了幸福。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每个人特殊的命运。赶上一场运动会改变人生的轨迹;赶上一次意外也同样彻底改变生活的面貌。婚姻无一例外地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或开始。

        我们一个个长大,母亲还没有来得及歇口气,又到了我们一个个面临成家,要离开她的日子。生活真乃马不停蹄地向着既定的方向奔涌。天下所有的母亲几乎也无一例外地想要将女儿嫁给一个好人家。然而,谁能料得到前路是花香弥漫还是野草丛生,抑或荆棘密布,更何况情感之复杂,也许连当事人都弄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这样一份感情,母亲又如何知道这其中该左还是该右才是最好。母亲生下你时有多痛,出嫁你的时候同样有多痛,这都是喜悦和祝福中的痛。姐的婚姻不是母亲满意的。自始至终,姐不言不语,除了哭泣,什么也不对母亲说。可见性格使然,母女也是隔肚皮的。姐出嫁后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都哭了,不知为着姐的幸福还是不幸福。

        姊妹们都有了城市户口,只剩下小妹,父母用全部的目光关切她高考的结果。生活总与人作对,或好事多磨,偏偏小妹高考屡屡只差零点几或是一两分落榜,父母的心一直悬着。小妹在父母的支持之下一直坚持,终是以很悬的成绩考进了师专。清楚地记得,父母本是让我带她报师专预科班,正好遇见一位我认识的老师,他看了小妹的成绩觉得上预科有点可惜,劝我让她继续补习一年。后来,决定让小妹在我所在的城市再补习一年,好在她有决心。就在这一年我的祖母突然脑溢血去世了,我们一时间陷入了悲痛中。

        祖母去世,祖母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全落在了母亲身上。那时母亲还没有退休,且调到了离家较远的小学,家里家外的忙,吃得消吃不消都得扛。那一年母亲一下消瘦憔悴了许多。

        次年,枣了半红时我首先接到了小妹的录取通知书。我急急忙忙回家,想将这一好消息尽快告诉父母。下午到家时,家中没人。绕到房屋后,父母正在太阳底下摘枣,准备来我这里打探小妹高考的信息。他们随我到了院里,我却一直买关子,没有拿出小妹的通知书。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和无比担忧的表情,我再也装不住了,扬扬手里的信封说:猜猜这是什么?小妹一下子抢过去打开,刚才她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会儿比谁都迫不及待。这一喜讯说真的让父母期待太久,他们以至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喜悦溢于言表。总算解了父母怕没有选择给她转户口留下遗憾的担忧。天下还有谁能像父母一样愿意为你倾其所有。

        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儿女多了父母真是操不完的心。弟高中毕业了,虽然是城市户口,必定是农村孩子,那时就业多在父母亲单位。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是教师,就业成了很大的问题。大妹小学毕业,没有什么专长,招工考虑母亲在教育系统,县教育局专门为她待业办了个只有她一个人工作的小食堂。父亲考虑,弟最好的出路是去当兵,将来即使回来也能安排个正式工作。他们开始为弟当兵的事奔波,那个时候城市兵招得少,竞争激烈。弟的身体和资格都符合当兵条件,可也得找门子,走路子,否则,根本没有他的名额。父母这一生除了自己苦苦拼搏,没有求过人,可为儿子他们不得不低头厚着脸皮去求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愿以偿。

        我刚工作那会儿,单位单人宿舍条件极其简陋,三人一间宿舍,除一人一张床铺,再就是一个三抽桌子。别说书没处放,连衣服也只能放在一个上学时的小箱子里。一天母亲竟然扛着她让五叔为我做的一个小柜子来到了宿舍。我很是吃惊,下车后还要走约两公里的路,母亲硬是扛了来。那个柜子一米二高,两人抬着,走远了还有点吃力,这就是母亲。

        在儿女的婚姻中父母总是喜忧掺半,高兴之余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每当意见与儿女相反时,父母的反对不一定就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终会妥协。对于小妹的婚姻,母亲很坚定地反对过,因为,在母亲的眼里活生生的现实差距就摆在面前。小妹上了两年师专又在西北师大上了两年,回县城中学任教。她偏偏喜欢上了在农村入农同村的初中同学。这让母亲始料不及,小妹还很坚决。一个午后,母亲喝了半瓶酒,连哭带劝导,可小妹却不改初衷。母亲最后以断绝关系和绝食要挟,整整一夜,至到小妹答应放弃。

        母亲的大半生是在农村度过的,骨子里已经渗透着一位农民的朴实、勤劳和节俭,虽然后来她通过努力进了城,但对于农村有着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这已不仅仅是她只站在农村的角度,而是站在农村与城市的交界处她很清晰地看待两处两种有着天然之别的生活状态。对农村她不是简单的瞧不起,对城市她也不是完全的崇尚,只是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素质水平等等方面的因素。城市当然条件要好,冬天有暧气,做饭有液化汽,不用整天弄得满身灰尘。可是每到夏天母亲还是愿意回到农村的家。母亲觉得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供小妹上学,让她有了进入城市大门的通行证,成为了明正言顺的城里人,且有了体面的工作,之后在城市成家,生儿育女,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还没有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小妹,却非要天真地迂回到农村,过和母亲一样半城市半农村的生活。母亲的一生最是不能苟同家乡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思想之下的教育观形成了男尊女卑不说,从小对于女孩子教育的严苛和对男孩的溺爱纵容,无意间形成了男人不理家务、不管孩子、嗜酒,男人说一不二,女人逆来顺受。越是有思想的女人过得越苦,等你磨平了棱角,学会了顺其自然,似乎才能生活的和谐平静。父亲是一位非常正值善良的人,可是他在祖父母的溺爱之下长大,脾气暴躁,缺乏耐心,非常之任性,容不得母亲有丝毫的不敬。农村的个别男人终其一生可能也没有学会怎样去关心自己的妻子,而老婆天天必须按时做好合口的饭菜端在面前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仿佛这家是女人的,家中琐琐碎碎的事就该女人管,而真遇到事却女人说了不算,不全是这样,而我却目睹了太多这样的事例。

        所以母亲对小妹这段恋情的反对是发自肺腑的决绝。有多爱就有多放不下。后来,小妹确实放下了,没有再纠缠这段夭折的情感。

        母亲依旧过得很拮据,即使她有工资,女儿们出嫁也多多少少给点彩礼,但事儿也不少,在三年的时间里祖父母相继去世。母亲再忙也得按当地的习俗为我们准备嫁妆。一个一个养育大,供着上学,之后又一个一个嫁人远离家门。农村有许许多多目光短浅的父母是不会在乎女儿前程的,只觉得花钱培养女儿不值,女孩最终是别人家的人。我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便为我们的将来考虑,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着想,在这方面非常庆幸自己虽然生在农村,却生在一个有文化开明的家庭,生在一个重视子女受教育的家庭。

    县教委集资修楼,母亲集了一套。为这套楼房母亲倾尽一生省吃俭用的积蓄,装修并买好家具家电,崭新地给儿子结婚用。母亲一生也许最大的财富就是奋斗了这一套房,她一天也没有住。母亲还是住在老家。后来为了领孙子方便,大妹夫在县城给母亲买了一套小一点的旧楼房。就连弟结婚时借的款,母亲也一分不让弟承担,而是她自己还。

        母亲的一生,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困难自己扛,苦自己吃,享受却仅着别人。

        人生永远不会风平浪尽,总在你稍事轻松的时候,来一场风雨侵袭。弟弟的孩子是母亲一手带大的,从几个月起就几乎吃喝拉撒睡都跟着母亲。母亲是欢喜的,也是无悔的。刚刚觉得孙子大了,轻松了,喜悦才扬上眉梢,却一个猝不及防就将母亲扯进了更为艰难的境地。

        父母好不容易来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离我们三姊妹和弟弟都近了,我甚至天天上班能遇见到广场锻炼身体的父亲。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仿佛刚刚开始,日子越来越红火。一家人时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样的时光总是太短,太短,只是两年多一点。

    欢天喜地地度过一个春节,父亲查出患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渐冻人”。家的天空浓云密布,全家人一下子跌进了枯井,找不到一条可以通向阳光的路。

        父亲住了几天院,医学也很无奈,目前根本无法控制父亲的病情不要继续向着困难的方向发展。

    父亲尚且能走,只是走几步便得休息一下。我天天中午去给父亲输液,将近一月过去了。我又联系大夫为父亲针灸。母亲一直陪着。父亲的病渐进加重,治疗没有任何起色。我没见母亲为此哭过,我知道母亲很是发愁,只是不在我们的面前表现出来。母亲天天会正点做好饭,我进门便吃饭,之后我给父亲输上液。母亲很坚决地让我去睡觉,她守着给换液体。对于长期失眠的我,母亲是异常地关照,也只有母亲能如此疼惜。

        父亲行动一天比一天困难,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阶段给于他不同的辅助措施,尽可能地让他如常人似的去晒晒太阳。照顾父亲成了母亲眼下最重要的事,吃喝拉撒睡都得有人管。起初父亲还能自己入厕。有一天早晨五点多父亲跌到在卫生间,没有运动功能的四肢根本支撑不起来他的身体,母亲拉得满头大汗,气喘嘘虚,愣是拉不起来。父亲绝望地躺在地上,望着天花板,自言自语,有一根绳子就好了,一了百了。当时母亲是何样的心情?她却舍不得那么早打扰我们,其实,两个妹妹和弟弟住得都很近,天快亮了,也算不得打扰。母亲一直是凡事能撑就自己撑。

        刚一开春,父母决意要回老家。母亲一夜没睡收拾东西,她是怕我们去了再收拾,急急忙忙会忘了这落下那,更怕我们等。我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收拾好了久已不住的老屋。当时母亲一人已经无法照顾父亲,父亲的下肢完全不能动了。得有人抱在轮椅上或坐便器上。我们给工资请四叔帮忙,一是离得近,二是四叔抱得动身体高大的父亲。四叔痛快地答应了。

        即使请了人也一刻离不开母亲,四叔只是负责抱父亲,母亲得为父亲擦屁股及照料生活。家中生了两个火炉,母亲一天在那个大大的院地里不停地忙。母亲只比父亲小一岁,虽然她也是老人,可她从不在我们面前摆困难。我们尽可能利用休息时间多去,为父亲洗头洗脚,整理床铺。

        艰难的日子总是异常的难熬。一天,父母吃剩饭,两人一起腹泻。正遇四叔去到亲戚家帮助干活了,可能几天回不来。父亲时时要上坐便器,母亲吐泻的走几步都得停下来。她挣扎着到地上找人帮忙抱父亲。好不容易走到近前,看人家正在忙地里的活,又不好意思开口。鼓足了勇气话还没出口,人家误以为母亲让他长期帮忙,拒绝了。那一刻怎一个“难”字了得。正好我和老公回去了。我就不明白我早上打电话,母亲竟然没有告诉我。她只是在电话里唯唯诺诺,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这样的困难需要多少的坚强来承载,我已满头华发的母亲用她柔弱的肩膀撑了起来。

        母亲给父亲穿鞋时扭伤了腰,我们接来给治,需要休息治疗一两个月。只好让弟弟去照顾父亲。母亲躺了二十多天说啥也要回去。她不想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仿佛那是她一个人的事。父亲生病的两年里,母亲只有这一次离开。寸步不离,守着因病凄然而情绪低落的父亲。父亲是不幸的,可有母亲在,他又是多么的幸运。

        县里陪同省委书记和副省长来慰问在村上当大队书记一直坚守三十年的三位老村支书,我的父亲是其中之一,为此,母亲和姐忙碌了整整一周时间打扫庭院。这是对父亲分文收入没有的最好佳奖和他三十年付出的肯定。父母自从进城全靠母亲一人的工资生活。父亲内心的苦,只有母亲和子女能懂。一向很自尊的父亲,要靠母亲生活,他非常痛苦。母亲并没有嫌弃过,只是那个时期历史和政策的原因,这不是父亲的错。我们清楚父亲一生的努力和付出、成绩和能力绝不亚于母亲。更何况父亲有几次可以调到县上吃皇粮的机会,因为村上没有人能接替他,而错失,错失竟是这样悲凉的结局。虽然这仅仅是一次慰问,但对于父亲他需要这样一种肯定或是安慰。

        父亲走了。临走时拉着母亲的手说:这个家多亏了你这么撑着,对子女你付出得已经够多了。以后,自己一个人好好过,别管孩子们的事了。

        生活变得残缺不全,那种独自一人时的凄然,只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能深刻地理解。虽然我已人到中年,但我的确不能完全理解母亲真实的心情。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和小区的老人一起坐了一会,突然间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头。少了生活的另一半,人生彻底残缺了。不管曾经幸福与否,完整就是一种完美。那一刻,一股悲凉悄然袭来。明知道走近暮色,太阳很快就要湮灭,不管准备有多充分,忧伤依然难免。

        偏偏紧接着小妹的婚姻出了问题,母亲那颗脆弱的心又是沉重的一击。我们一起努力,还是没有挽回她注定要瓦解和破碎的家。外因再强大,终究改变不了随内因而发生的危机。母亲放不下又管不了,随她而痛随她而凄婉,憔悴的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伤感。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必然是承受的磨难。母亲说:你的父亲去世,我都没有如此沮丧,因为,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可她,放着好好的日子让她过成这样。我劝慰母亲,别管了,她几十岁的人,自己的事情让她自己解决,你生气没用。既然管不了,放手,谁都会轻松一些。

        这个秋天我们陪母亲回老家的次数最多,因为,姨和小舅来了,这是母亲最渴望的。他们都已儿孙满堂,满脸的笑容和满脸的皱纹混杂,仿佛一朵饱满的花层层叠叠。我们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一起,多一次相聚便多一次欢愉和幸福。

        这个节日我最该给她一些值得骄傲或是欣慰的祝福。一束花、一条围巾、一件衣服、一个蛋糕或请她吃一顿饭,似乎都显得有些轻灵,无法表达我无数次在心底真切的感激。仅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点滴的感动化作点滴的幸福,用文字串起琐琐碎碎的往事,汇聚成母亲大爱无疆的音律,响彻我们的心扉,响彻家乡的田野。

        母亲,祝福您,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江晓生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浓浓思念寄哀思 下一篇:今世,我依然停在你的肩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龙抬头阅110次
    家乡的蒲阅36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8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6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7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