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管理
作者:清心如云 发表时间:2015-10-12 07:22:22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政治是管理众人,维护社会的团体,佛教是教化众生,净化社会的力量;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标,佛教的净土极乐,是如愿往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要消除人们心中对生命、对生存的恐惧心理,把人的生命的层次提高到一个纯净空灵的境界。我国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法律允许的宗教)。宗教信仰可以看做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只有人才有信仰,只有有意志、有选择、有精神追求的人才有信仰。因而信仰是最具人性化的精神之物,它的本质是自由的。在作者眼里,佛教使人变得平和、温良,佛教让人以慈悲之心对人对事,不迷执于物相,更不可有贪求之心。还广劝众生发心施舍,济世扶贫,自利利他。这些对和谐社会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
佛法是人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其法理包罗万象,涵盖法界一切诸含识,以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阐释了宇宙生命的真相。佛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十方世界一切的善恶之境,苦乐幻相,皆由众生无始以来的分别执著中产生,所以佛教主张运用我们清净自性的大般若智慧,照破无明烦恼,于内心根本上熄灭贪嗔痴三毒火焰,从妄想、分别、迷惑颠倒中解脱出来,走向智慧觉悟的彼岸。 纵观现今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烦恼与痛苦,就是不能以慈悲智慧的理念去看待生活,面对得失,挣扎在五欲六尘中自得其乐,把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被世俗压抑的窒息而失去信心与勇气!继而怨天尤人,愤世不公。其实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于自我的一种超越,一种对生命透彻的剖析与彻悟。智者回归当下一念清净,明了世间一切事物因缘而生,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生命体的存在,亦是佛教所讲的空性智慧。所以,只有真正深解此理,方能对世间如梦如幻的事相看破放下,彻底摆脱自我与物象的执著与缠缚,以平等慈悲的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一体之理,更深地体悟众生心灵深处的种种疾苦,以此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智慧,所谓觉迷一念间,转烦恼为菩提,慧日破空,万籁俱寂。 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佛教大乘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过程尤为重要,佛法亦不说断灭相,而且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努力创造世间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所必要的物质生活。但却要求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不迷执于物相,更不可有贪求之心。不仅如此,还广劝众生发心施舍,济世扶贫,自利利他,因为根据佛教的理念,世间一切得失皆有前因后果,毫厘不爽!若心有求,追境逐欲,必是寻来无尽的烦恼。当然,此处讲的有求是妄求,亦可以说是外求。历史上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法皆须内求,心不外驰。所以一个人若想求得生活的圆满,是需要一种正确的方法与理论指导方能达成的。例如世间希求的富贵荣华、聪明智慧以及健康长寿,然其这些皆有因果循环之理。富贵荣华是由乐善好施而来;聪明智慧是由弘扬真理而来;健康长寿是由戒杀护生而来......所以,佛教是积极而又精进的,并以回归清净自性为教育宗旨,告诫我们一切福德皆蕴含在其中,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佛教至高无上的教理,犹如心灵涌动的清泉,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洗涤着人类浮世的尘垢,体现了自我人生价值观与智慧观的高度跨越,成为我们提高自身修养与升华心境的重要依附和过程。 2015.10.10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责任比能力重要 | 下一篇:健康、性格与命运小论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2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8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08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3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1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3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2次
乡村的天空阅174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