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古村落,中国乡村的瑰宝
  • 管理
    作者:馨语馨愿 发表时间:2015-12-26 20:28:48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阅读沁香老师有关古村落的系列散文后有感而发。沁香老师对古村落的探寻与记录竟有近百篇,这样如此执著的撰写,可见老师对祖国历史文化遗存的珍视和挚爱。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通过作者灵动的笔,解读沁香老师对古村落的细腻描述:一个个地域不同、形态不同的古村落,它们有的如同大家闺秀风姿卓越,有的就像小家碧玉光彩照人,有的如盈盈浅笑的羞怯村妇……让我们能够欣赏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民间艺术瑰宝。这些各具特色,风格独居的古村落,因镌刻着千百年时光的印记而弥足珍贵。那些得以保存至今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最质朴的乡间民俗,无不讲述着最原汁原味的华夏民风。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古村落在当代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正如有学者概括到:“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无论是沁香老师的古村落散文还是作者的阅读随想,不仅仅只是展现古村落的美,更深的含义还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坚守住这样的美,对古村落损毁的现状加以重视,使古村落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欣赏作者大手笔之作。

    ——读著名作家沁香一瓣先生的古村落系列散文

    最近,笔者利用几个夜晚,沉下心来,又一次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著名作家沁香一瓣先生的古村落系列散文。几度翻读,激动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似乎耳畔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来自远古村落的声音,也是来自历史文化积淀的回响,它们在岁月时空的碰撞中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左右着我。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个个地域不同、形态不同的古村落,它们有的如同大家闺秀风姿卓越,有的就像小家碧玉光彩照人,有的如盈盈浅笑的村妇羞怯地矗立在我的面前。于是,我的眼前就渐次呈现了那么多清晰可辨的古村落。它们又像是一幅幅图画,或者是一帧帧电影镜头占据了我的头脑。真要感谢先生如此执着的撰写,我希望自己能找个时间,去一睹它们的风采,探访它们娟秀的真容,瞻仰其千百年不败的风姿。——题记 

    夜晚,静静地捧读沁香一瓣先生近年来撰写的古村落系列散文。每每被带进那一个个如诗似幻的古韵悠悠的村落,也时时被其精致典雅的行文所震慑,深深迷恋并爱不释手。当我把近百篇系列散文读完之后,再难抑制心中的感慨和激动,连夜伏案,再度提起笨拙和浅淡的笔墨,以表达我的阅读感受。
      我一篇篇仔细翻阅这些文章,徜徉在每一处古村落的书页中,循着作者熏香的墨迹,迷醉于别致精巧的美丽境界之中。我如饥似渴地吸食着古村落的神韵和灵性,仿佛自己跟随先生游历和亲临了一般,心中说不出的幸福。读过的每一篇我都记录下当时的阅读体悟。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 “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逐步受到世人的瞩目。

    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多彩、价值独特。它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统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历史。

    我仔细阅读着《车辋村里品常园》,此文让我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山西榆次的这座古村落瑰宝,同时理解了一个常姓儒商的成功和一个家族的荣耀。作者将常世祖宗的高瞻远瞩,通过家族的宅院建筑、院内装饰以及宗祠家法和盘托出,让读者深刻体悟。先生以游览顺序,首先引领读者跨过拱型石桥,穿过东北堡门,走在一条长达650米的清代街道上。

    长街把南北宅院隔开,南北宅院形成了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然后先生用细腻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了院主深深的起居宅院。这是九堂十九座院落,如同打开了一部儒学礼仪的典册,进入了一座极具文化氛围、且饱含清代艺术家功力结晶的珍品宝库。然后再分别介绍院落的建筑布局和艺术风格;又特别介绍了“常氏宗祠”的布局和风格;出了宗祠,又进入静园,这是一座集北国大气厚重和江南钟灵毓秀于一体的园林,彰显着儒家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读到此处不觉想起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令人匪夷所思。然后先生以浓墨介绍了这个家族的学堂——石芸轩书院,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看似分成三院,实则连为一体。东廊为“听雨楼法贴”、西廊为“常氏遗墨法贴”、正面廊为“石芸轩法贴”,此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总观这个家族,把教育放在首位。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留下的辉煌的文化,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商贾家族荣耀铸成的家族文化,也是一个儒学文化成就的一代商贾的荣耀。自古以来,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说法。的确是这样。直到今天,我们国家依然实行着科教兴国的国策。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族人丁的才干支撑着一个家族的兴旺。读后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感悟良多。

    再来看《诗画般美的走马塘》,走马塘在浙江鄞州的茅山镇。此篇先生用炉火纯青的文字,摹写了诗情画意的走马塘,令人无限留恋和神往。当我徜徉在这篇清新厚重的作品中,就被走马塘那千年的雕梁画栋和飞檐翘壁以及马头墙和石头窗所吸引。闭了眼睛,沿着先生游览的道路,也踏上了探访古村的旅程。“走马塘”和“塘”字沾边,自然周围全是水。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子,形状像水中的莲花,这真是一处优雅的去处。此村落从宋代发端,延续到清代。读之,很是惊叹一个村落的发展,延续了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篇文章融优美的写景和介绍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与一体,显得古朴而娟秀。你可以想象那走马塘被宽窄不一的河道环绕,在一片水色包围中,玲珑的村落建筑像展翅带飞的一条条彩凤,那彩凤的翅膀就是院落的飞檐和有着恢弘气势的马头墙,这就是飞檐斗拱的壮观图景吧?在交错相通的水道中,一座座精巧别致的石桥,历经千年风雨和沧桑,显示着古拙悠长的意蕴,似经年的老者笑看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静听着桥下永流不息的河水,那么安详,那么慈爱!

    这个小村的发展缘于北宋端拱年间,江苏长洲进士陈矜出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宁波的茅山。其子忠孝两全,决定为父守陵,他带着家属从江苏迁来,从此定居走马塘,此村落由此发端。这里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千百年来,一共走出了76位进士。这得益于村人注重耕作和读书,注重文化立人的传统教育。陈氏至今已传38代。了解到这些于我是多么兴奋,谁人不渴望子女成龙成凤,谁人不希望国富民强?

    不仅如此,先生以厚重的笔墨介绍了清代规模宏大和精巧的建筑群,写了中新屋整片建筑共432间,曲曲折折,檐弄相通,无论从哪一间出发,都能绕到所有的房间。下雨天的时候,在大院里穿行,不需要撑伞,这实在是令人称巧和赞叹!这得需要多少财力才可修成?又得需要多少设计者精心的设计构思呢?高大的马头墙,高高翘起的飞檐和双檐;马头墙下那些雕花镂空的石窗,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式不同、雕刻、花纹和寓意也不一样,无论是图案还是字体都精妙无比,堪称别出心载。难忘那八仙人物的姿态各异,难忘那字体的精彩纷呈……包括这些建筑的每一扇窗都是艺术珍品,堪为雕刻技术的活化石。更为巧妙的是:这石花窗不仅是展示艺术的风景,而且还有防火、防盗的功能。

    宽阔的村东部是著名的荷花塘,这代表着陈氏族人以耕读传家,门风清正,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教育后辈以荷为做人的标准。当荷花盛开的时候,飞檐映着荷花,清风徐来,荷香四溢,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先生说其实走马塘本身就是一个“窗”字构成。四周的绕村河道是窗的四边框,而中间的宅院、街巷与河道、塘池等则勾勒出了中间的窗棂与花纹。这是多么精妙的比喻,亦是多么巧妙的构想!啊,走马塘是多么典型的水乡古村落的建筑结构和特色呢?尽显玲珑和秀丽。这是区别于北方建筑的粗犷和雄浑的另一种秀美。
      我一边阅读先生的古村落系列散文,一边在欣喜中了解了有关古村落的知识,增加了我对古村落的喜爱和痴迷。据了解,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大约有5000个,最有影响力的有108个。这些年来,沁香一瓣先生被誉为当代徐霞客,他先后赴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宁夏等省份考察,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挥笔大写,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幅古村全景图,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真是功不可没。我在先生的文章中确实读到了这些古村落的神韵,显示着其与众不同的魅力和风范。
      《像椅子一样的山村》,讲述的是高椅村,这是湖南怀化的一个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民居村落中的活化石”。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观看一个短小的风土记录片。随着短片镜头的移动不断变换着拍摄者的解说词,让你走进一处典型的南方民居群,由远及近地看清了一个像太师椅一样形状,却俊美得如同少女,古朴得如同老者的村落。不觉间沉醉于大自然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丰美的想象和精巧的创造构思中。这里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房屋建筑令人拍手赞叹。

    每个院落的主人不同,其性格和生活情趣自然不一,他们崇美尚美的兴致也便差别,于是这些建筑在类似中更显各自独具的魅力。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会在大致的流俗中尽显自己特别的创新和精彩。但是无论怎么样,人们都会在追求着一种超然和自我的韵味。高高翘翘的马头墙、墙上的壁画、门窗上雕刻的花纹和图案,每个院落装饰的树木和花草,这都无声地诉说着院落和屋子主人的为人品味。这座历经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的村落,即存有古代大家庭的优雅,也相伴小家庭的俊秀。而且在村落中行走还能听到很多美丽的故事,看到诸葛井、五溪蛮和孟营山,仿若昔日那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形就在眼前上演一般……

    先生的秀笔为读者拍摄了一个多么安闲雅致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呢?……不觉间,似乎看见那缓缓而来的清澈井水源源渡进每家的水缸中,似乎耳畔响起了那音乐一样日夜汩汩流淌不绝的水声……
      《追摄白哈巴古村落》,描述的是白哈巴古村落,位于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界河畔,号称中国西部第一村。这里有蓝天、白云、古山村、白桦林、草原、马儿、羊儿、木屋、穿着鲜艳服装的牧民、香浓的烧茶、尔沙克、奶疙瘩、方块糖、酥油……这是一种多么淳朴、多么明净、多么简单、多么古朴、多么原始的村居生活?游牧、狩猎、马嘶、马头琴、姑娘、小伙、主人、客人、载歌载舞……多么美丽的人情、多么淳朴的草原风俗……

    当我读到这个文章,我陡然发觉云白天蓝的大草原,是多么美丽的自然风光?我很想去哪里看看那精致的小木屋是如何建成的,我很想看看那白哈巴村人的服装有多么艳丽,很想听听他们的歌声有多么高亢嘹亮。当袅袅炊烟在这个平静而原始的边境小村升起的时候,当太阳红红的艳艳地照射在这片美丽的土地……鸡鸣、马喧、羊群、嘹亮的鞭子……

    啊,好祥和幸福的边地古村落!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一个畅快淋漓,仿佛很销魂一般。不觉间再次沉醉在其中。先生的记叙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于此欣赏大草原的风光,倾听美丽的传说,好想马上就可以亲临祖国的大草原,在那儿对着蓝天白云和雪白的羊群,碧绿的牧草,大喊一声:大草原,我来了!

    再看《春天走进宝坪村》,宝坪村在湖北兴山县香溪河畔,是一个因美女而出名的村子,这美女不是别人,她就是汉代的美女王昭君。这个村子孕育的不仅是王昭君的美貌,更是她的风骨,所以村子也因她而出名。在这个村子里走走,似乎每处都染上了汉代那个美丽女子的气息。在今天,她的美名不仅成就了她美丽的容貌,也更加成就了她美丽的品行。她不但象征了古代女子刚正不阿的品性,更诠释了普通女子没有的远见卓识。她和匈奴和亲,虽然自己远嫁他乡,但是却因此促成了大汉的边境和平以及匈奴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这是何等高风亮节的胸怀呢?所以后代对她歌功颂德,世代敬仰正是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认可。读到这里任你是谁都会想起昭君出塞的画面,虽然她有万千的不舍,可是她却毅然决然地去做了!
      再读《湘西最美的村落》,这篇介绍的是湖南怀化市的荆坪古村,它号称湘西最美的古村落。随着先生的笔触,我们游览在一处三面环水,被绿树遮掩的山村,这里古韵悠悠,传说悠悠,如同那些斑驳的院墙,光滑的凿井一般,令人无限缅怀和遐想。想不到那是宋代宰相潘仁美的子孙遗存了下来古村落。并且这村落到了清代竟然出了一位乾隆皇帝的启蒙大师——潘仕权。所以这里是一代帝师,也是一代名相的府邸,自不比平常的古村落。

    潘府深宅大院那恢弘的气魄,以及村落的别具造型都彰显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那木亭飞檐,那古树、那祠堂、那古井、那古驿道、那古民居、那石门坎与石门坊都留在了我的心里,闭上眼睛但见一个清晰活泛的古村大宅院就在眼前,摇曳在湘西美丽的山水间……

    中国的古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村落因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布局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以及姿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和“史貌”的审美价值。
      这些村落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巨变而保存至今,自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命特征。究其生命特征之源,是中华文化基因。这些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中华文化最后的瑰宝,还可以称为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 

    如《深邃的李坑》一文,介绍的古村落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第七子李从链率领子孙从封地逃到江西婺源,繁衍而来的。后来这个村子也出了多个名人,如:宋徽宗大观进士李侃,还有宋抗金名将李知诚和抗元名将李芾。从南宋到清代,还出了十八个进士。这个村落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村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遍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建,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村内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等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整个李坑的面貌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从一条弯曲的乡间小路走上即为屋又为桥的中书桥,进入文昌阁,再去参观武状元的故居,仿佛穿越了历史一般,谁能不说这是一处深邃的古村呢?其深邃的不仅是其历史,更是其文化和文化凝成的李坑人的品格!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吗?

    《北京灵水村》介绍的是坐落在北京门头沟的军响乡,它被誉为是燕京的“香格里拉”。灵水村是北京的一处著名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山村民居建筑,群屋高低起伏,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据考证:灵水村在辽代时已经有相当规模了。那时,村里以刘、谭两姓为主,村人大多以经商为主,其中大户有八家。这是一个形状像龟的村子,在古村落中当属独一无二。村里有三十六盘石磨,七十二口井,风水极好,人杰地灵,所以人们就把村子起名为灵水村。在明清科举制度下,这片土地人杰地灵,曾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也被后人称为举人村。全村现有四合院162套,约1100间房,有80%保持着古代原貌。明代宅院6座,22间房。清代宅院大约120余间。在如此山野郊外的小山村里,竟然有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四个教派,他们各自独领风骚,又相互碰撞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灵水宗教文化。神奇的“四教合一”在这里能大度相融,产生了和谐的盛景,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这里“背靠地处莲花山,东眺远望石人山,左右护驾双桃山,南北环绕卧龙山。”真是百年灵水的奇妙写照。“灵水村”山青水灵,泉水甘甜,古井成群,所以也会孕育很多古树。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如此生动有趣的"柏抱榆”的奇观。榆树生在柏树的怀抱,长得高过柏树,可不是“喧宾夺主”?大自然真是造物主,它如此慷慨馈赠给人类这么多的奇观!灵水村这么美的风景自然也孕育着灵秀的文化,要不怎么会出这么多进士和举人呢?原来这里还有石人教书。最为神奇的是:这石人看上去有其神,却找不到其具体的形,因为它根本不是一块石头,而是几座山峰从村中看才有的神韵,真是令人感佩称奇!村中,不仅有石人教书,还有大佛保佑,堪为灵验,真是好一处绝好的古村落,落户于祖国的首都,好一处山顶洞人繁衍下来的文化源流,可敬可叹!

    读这样的文章其实就是精神的享受和灵魂的愉悦,不仅让我们为祖先而感到自豪,这实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最瑰丽的宝贝!
       《走进爨底下村》一文,介绍的也是祖国心脏的另一处古村落。北京门头沟西山区的古村落爨底下村历史悠久,是北京有名的“古迹山庄”,坐落在京西山区的深山峡谷中,距北京约九十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恐怕这是为数不多的最古的古村落之一了。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京西古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后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古村才渐渐被人们遗忘在苍茫的大山深处。

    单说村中“爨”字这块牌匾。“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说的就是就是它的大体架构,这字含着什么意思?据说最普遍的意思是烧火做饭,真是有趣极了!村中有500余间,70余套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四合院错落有致地沿山道层层排列,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一直到达峡谷北侧的缓坡。村里到处是石,用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看上去十分幽雅古朴。这里的古村谈不上山清水秀,但古色古香的建筑着实让人真切地领会到了山里人的智慧。在这大山深处,人们就地取材,用石头,用土砖、用木头建造着自己独特的四合院建筑的风情,那么朴拙,又那么雅丽!不仅慨叹劳动人们的智慧。是的,劳动者是最可敬的美丽的创造者。当我们走在这片山中土地上,当我们用手轻轻抚摸这些石墙和这些精美的雕刻,当我们用心触摸这人类自古的文明,我们的心将会跳得多么热烈而执着?……

    再来欣赏一处稍微年轻一些的与石头有缘的古村落——镇山村。《走进石头筑成的山村》中介绍的镇山村,年代不是太久远,却也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位于贵阳市花溪区花溪湖的中段。这是一个用石头建筑的村子,它三面环湖,屋子依山而建,村口的石城墙和城门高耸屹立,犹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堡。村子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这是一个由明朝时屯兵的营盘发展而来的古村。这里的所有建筑物和家庭用物,到处与石结缘。屋墙是石砌的,屋顶是石板盖的,路是石头铺的,门窗是石头筑的,饭桌和椅子是石头雕成的,凡能看到的都是石头的世界。脚踩石路走进镇山村,过拱形的石头城门入村。穿过城门,拐过一个小转角,眼前便豁然开朗,整个村庄是石的世界,石头垒成的屋依山蜿蜓起伏,一层一叠,高底错落,尽收眼底。纵向一排排,梯田似的;横向一幢紧接一幢,牵连紧凑。房子的墙体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大多是石头垒成,少有木头搭建。

    走在这样的古村中,听着悠悠的村落形成的故事,观赏着美丽的景致,或者从村子中乘上船,优哉游哉地从湖中再来观看村落和远处的半边山——福山,你会发现村民们是在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置身这样美丽的村子,再加之先生秀笔渲染的语言,真的令人陶醉。

    读此篇,再次羡慕先生写散文的神来之笔,让读者读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特别喜欢这句段:“当烈日倦怠了躲入山的背后,晚霞从西边突兀山峰的林隙中奔流欢撒出来时,湖面上又有了织锦般的美丽。夕阳会像红色的纱一般浮在水平面上。湖水是绿色的,晚霞是艳红的,绿水温情地拥抱着红霞,一时让人闹不清究竞是湖水飞进了霞中,还是红霞落进了湖里。霞在湖面上还会变戏法,浮浮荡荡之后忽现万道红光。阵阵清风轻轻地吹过湖面,细浪跳跃,发出悠悠的轻音乐般的声音,好似风过麦浪一般,这时,在撒满碎金的湖里戏水畅游,只觉心神飘逸,人在船中,画在人中。”亲爱的读者,面对如此美丽的语言,你想不陶醉还待怎的呢?
       再来看这篇《绝版的西递古村》,西递古村在安徽的黄山脚下,是个闻名遐尔的古村落。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的一幢古屋不仅具有鲜明的古徽州建筑审美特色,而且还是老祖宗遣留下来的正宗徽派建筑风格,是古代徽州建筑的一道绝版风景。集牌坊、古民居、古祠堂的“三绝”为一体,这些古建筑所蕴涵的文化,代表了古时徽商的人生价值和实用的现实思想。西递村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民宅、祠堂牌坊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最为著名的事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西园、敬爱堂、履福堂等古建筑。被人们称为“中国明清时代民居文化的博物馆”。2000年,西递村荣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人倡导为人、为商、为学、为家之道。读完此文之后,一个唐代遗留下来的帝王之后裔的避世和繁衍以及再度崛起的情形就印在了心里。特别有感于这个家族的文化,比如“孝”字的内涵,蕴藏着那么精致的书画之艺术气息;还有关于快乐、幸福的字体的阐释,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也感触颇多。
      《太湖畔的陆巷村》,这篇文章描述的是陆巷,是明代大学士宰相王鏊的故里,座落于苏州东山后山的太湖之滨,是江南的古村落。亦是目前江南保存完好的一处明清时期建筑的上好古村落。陆巷古村落保存的明清时期建筑数量不仅多,而且规模大质量好、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江南独占鳌头。村里有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江南官宦宅第的代表——怀德堂;有纪念王鏊连中三元的探花、会元、解元三座耀眼的明代牌楼。还有始建于宋代,原为南宋兵部尚书叶梦得的故居——宝俭堂,还有著名的“明善堂”等……随着先生的笔触,我又了解了一处大家族的古村落,又了解了中国又一个大家族的荣誉和文化,真是不虚此读!
      研读沁香一瓣先生撰写的近百篇古村落文章,早已被迷醉。我看到了各地古村落不同的风貌和地域文化。在他的笔下,古村落的一树、一草、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先生将博大无私的爱融入到祖国的瑰宝中,有一种至真的古村落情结。几年前,我曾看过先生的一篇散文,意象就是那如今已经逐渐消失的农具和农村劳动场景。如今看来,他写活了古村文化,写出了对古村落的挚爱。真真切切,没有半点矫饰,让人看后有一种全身心的共鸣。写过文字的人都知道写文字是极其辛苦的,要有成果难上加难,但他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离开喧嚣,像徐霞客那样打起背包走天下,静心耕耘。在圣洁的文坛,写作和弘扬、宣传民间文化遗产,写下了如许散发着古韵和田园幽香的文字,实为难得和可喜可贺。
      先生的每一篇古村落文章都表现了一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包括在山区、湖畔、盆地、平原、高原所见的古村落,集中展示了古村的演变以及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真切记录了那些正在消失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社会学价值,必将成为给研究古村落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
      先生还从民俗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中国古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用他的秀笔呼吁留住民间的文化遗产。那一个个被刻刀雕饰的村庄,那一座座被墨彩浸润的村庄,那一个个被文字镇守的村庄,把我们锁在古建筑的文字里。
       《像聚宝盆一样的古村》、《走近三亚水南村》、《走进夏日的石头村》、《古榕树畔长美村》、《牌坊高耸的樘樾村》、《神秘的张谷英村》、《露天博物馆”新叶村》……还有很多很多……其抒写的“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变得鲜活起来。古村文化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我们需要保护村落,需要让村落成为一种共识的美,从方方面面保护村落。”古村中,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奇异地传承延续下来了,它为众多游子还原了一个晴耕雨织的故乡生活场景。走进古村——耕读文化大观园,土砻纺车,一碗一筷等,不管是大的小的,还是粗的细的,都可以在园子中一一拾起,让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全国古村落,有很多是因人闻名,也有很多因景色和建筑而闻名,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展现了历史文化的辉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人文的研究价值。每一座古村落,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留下了刀刻斧凿般的痕迹,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从古村史上也可以看出,至于钱财则视若粪土,有多少有钱有权有势之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灰飞湮灭。官也好,商也罢,告老返乡,衣锦故里,或逃避世俗,或逃避官场,或藏之乡里和隐于田野……谁曾想在今日却被人挖掘和被人瞻仰?所以面对古村,我们可以感悟到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如何做人……
      今天,社会发展喜人,城外之人皆想挤进城去,城里之人倒想找一安静之处清闲度日,不被人打扰,无忧无虑,超越世俗,不留痕迹。所以,走进古村落,回味青山不问世间事,绿水何曾笑他人痴?又会有多少新的启迪?……
      在先生的文章中,通过阅读和对比祖国各地的古村落,我们不但了解了各地古村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让我们一起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人情以及气候,同时也反映了各地文化的地域差别。啊,古村落,亦是人类文化留存和传承的化石,我们确实应该保护和抢救它们,弘扬和传承我们各地的民俗文化!

    正如笔者在先生文章《走进江南碗窑村》的跟帖:看这样的文章总是很感动,多少人羡慕城市的高楼大厦,多少人厌烦乡村的土路和泥泞,可是那些写在记忆上的袅袅的炊烟和依依的杨柳风景呢?那碗窑里曾经的辉煌和笑声呢?那遗失在历史风烟中的繁华呢?记得前几日下雪,我驱车飞驰在家乡的高速公路上,厚厚地大雪曾经凸显了山村中那些十分有形的屋顶,有的屋顶面陡峭些,有的平缓些……我曾那么慨叹:再过几年,我还会在雪地里看到这些茅屋吗?城市的高楼和电梯正在吞噬着他们的身躯,越来越多的人拥挤进了城市,这些茅屋能承受多少年的风雪雨霜呢?我到底是喜欢城市的高楼还是乡村的炊烟呢……不觉间,泪水似乎迷离了眼睛,一边是古韵,一边是时尚,我更喜欢什么呢?如果现在让我入住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我愿意重新去过之前的岁月吗?我离得开用网络看世界吗?……
      先生的文章让我深入思考,我从先生的文中知晓了天南地北的美丽古村落,同时也探究了先生典雅的记叙笔墨和伟岸的为人为文的风骨,真是由衷感怀和思想啊。总而言之,我感到不可言喻的美妙享受,这是一份阅读的沉醉和幸福感,所以我要与读者一起分享。

    啊!古村落,你是乡土建筑文化的遗产,你凝聚了数千年人类的辛勤劳动和无穷智慧,你沉淀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明资源和信息,你是我永远读不尽的文字财富。于是我又一次地想到了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我们确实应该切实保存好古村落乡土文化与自然生态。 

    亲爱的文友们,让我们去阅读,去感悟,去关心和保护我们祖先留下的民间瑰宝吧!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下一篇:愿光阴不负,岁月喧闹不扰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