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归归红——记湖南凤凰著名苗族女作家刘萧(中国作协会员,第九届矛盾奖参评作品入围者
  • 管理
    作者:飘如尘烟 发表时间:2016-03-06 13:49:4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从友人的视角,从归归红网名的来由开始,较详尽地介绍了作家刘萧作品,性情,外界评介等,让我们在侧面得以认识与了解一位认真写字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写作人,并有意识地探讨了什么是有生命的文字,能呼吸的文字,有灵魂光泽的文字,从这点意义上说,此文算点出了一种希望,或说一种严肃文学传承的一种呼唤。最后,作者以对归归红的良好祝福与期待,也算得上是文字路上的共同期待,希望文字有担当,有血性,有历史皈依,有一脉以成,让文字光照亮着而迷茫的生命,进而延续出永恒的生命,让灵魂在文字里得以永恒。

     

      记得小时候在山坡林间常听到“归归---红,归归---红......”由远而近,由弱而强的一种鸟声,家乡凤凰土话把这种鸟唤着归归红,其实就是杜鹃也叫阳雀。因其执着,勤劳肯干的精神,被苗,土家人敬奉为吉祥鸟。女作家刘萧把“归归红”当作自己的网名,跟她做人写文的秉性有很大关系,且寓意深远。

    屈指一算,与刘萧的相识已经二十多年,期间因我离开故土在外拼搏而疏于联系,留在我印象中的刘萧是一个朴实温婉,睿智淡雅,笔耕不止的女才子。颠簸流离的漂泊生涯使得我一度以为与刘萧的这份友缘难再重拾,但又每时每刻的觉得彼此之间从未走远,因为我们在各自的平台做着相同的事情——写作,因此即便多少年未见,再度聚首不过是早晚的事。
    两年前回家的一次街头偶遇,与刘萧在茫茫人海中再度重逢,虽岁月无情却见故友风采依旧,谈及文学,得知彼此还在这条路上摸索,互感亲切又心生欣喜。毕竟,当初我们那一帮文学青年能坚持到现在的已然不多了。夜晚邀集几位本土文人聚合,举杯把盏中谈及各自的生活与写作,遥想那些青涩却美好的时光,不禁唏嘘不已。光阴如梭,圈子这帮人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唯一不变得依然是在文学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席间,从各位文友的口中得知更多关于刘萧的信息,她这些年笔耕不止,所取得的成就让我无比欣慰又无比汗颜。举杯把盏之中,看着刘萧依然淡定的神情,这张永远浅笑温婉的脸庞,读她那独具匠心一篇篇铺就的锦绣文字,抑制不住想为她写点什么的冲动,写她的人,写她的文,写她行文三十年来的痛并快乐。
                                                       ——引子
      一.刘萧其人

     刘萧是温文尔雅的,说话轻言细语,对谁都是彬彬有礼笑脸相迎。不浮夸不故着,非常平易近人,很容易让人见了就心生亲切感,得到圈里圈外朋友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女,一步一个脚印,平稳扎实的走到今天,期间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从乡下到城市,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她甘愿寂寞的做一个文字苦行僧。从不被外界的喧哗所影响,从不被金钱名利所诱惑,不屈服失败,不屈服生活给予的各种磨难,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与她的文字为伴。为了文学,为了信仰,她甚至错过了女人最美的花期,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生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萧的成就多半源于她自己的勤奋不已。八十年代后期她从凤凰乡下进到县城参加工作,担任文化馆文学专干。那时条件真苦啊,一间几平米的宿舍,一床一桌一椅。一份微薄的薪金除了吃饭之后所剩无几,还要积攒一些钱给农村生活的父母家用。作为女孩子,她很少为自己添置新衣,也很少去看电影或者与人聚餐,牙缝里省下的钱都花在购买书籍与学习上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她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或宿舍里写作。严寒酷暑,她就伏在桌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下,一遍一遍的构思,一次次写就,一次次修改,一篇篇投寄,一篇篇退回,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刘萧凭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凭着天生的聪慧和灵性,文字崭露头角,得到欣赏和认可,短,中篇小说常见于《民族文学》、《青年文学》、《滇池》、《青海湖》、《当代》、《花溪》、《三月三》、《满族文学》、《伊犁河》等国内多家杂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萧在写作上手法更加娴熟,作品更加精彩,曾获得中国作家杂志社等颁发的不同小说创作奖。中篇小说《忧郁村落》入选《苗族作家作品选集》、短篇小说《河的儿子》入选《现当代小说选》、散文《一生牵挂》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文库》等多种版本。出版有小说集《忧郁村落》、纪实文学作品《挺进美利坚》。长篇小说《筸军之城》于2014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一定反响,2015年第1期被《长篇小说选刊》全篇选载,之后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参评作品。
    命运之神眷顾那些执着勤奋的人,刘萧在文学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匍匐前行,终于走过沼泥而见到康庄大道。硕果累累,每一个饱满的果实都挂着她为之付出的辛劳汗水,每一个果实都鉴证了她的努力与坚守。从农村到县城工作,从县城到省府深造,从省府到北京发布个人长篇小说研讨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女子到一个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从一名小小的文化专干到县文联秘书长,县作协主席,【凤凰】杂志执行主编;从一个青涩的学子到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及毛泽东文学院;从一个普通的作者到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从一个个奖项到入围国内文学最高殿堂矛盾文学奖,刘萧一路迎风淋雨一路披荆斩月一路仰首挺胸,从不低头从不屈服从不言悔,奋勇前行在崎岖坎坷的文学之路。
    二 刘萧的作品。
       说到刘萧的文学作品,涉及的体裁非常宽广,虽然她也偶尔写写散文随笔包括纪实的文学作品,但主要还是以小说为主,特别是短中篇的小说作品尤为见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说起她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是写小说的女作家。刘萧的小说背景取材多半围绕大湘西的风俗人情世故,因为她生活在这方神秘美丽的土地上,对这里的人文地理非常熟悉,她的作品善于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去捕捉一些生活的微妙,结构细思缜密,手法多姿多样,语言生动朴实,题材广泛多元化,折射出来的东西彰显了人情世故中蕴藏着的真善美。
      关于刘萧的小说很多,鉴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例举,还是着重来介绍一下她的长篇,也就是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的作品【筸军之城】。
      【筸军之城】是刘萧花了几年时间,精心雕琢的一部长篇小说,2014年首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被【长篇小说选刊】全篇选载,之后从几千部参赛作品当中脱颖而出,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并赴京在鲁迅文学院举行了专家研讨会,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博得了好评如潮,这里摘录部分专家和学者的点评,以供大家对【筸军之城】更加深入的解读。

      闫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对于一个女作家有勇气、有责任担当、敢冒风险去直面一段历史这一点表示祝贺和特殊敬意。

    雷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中国著名评论家):是冥冥中期待已久,带来意外惊喜的一部长篇,写出了一种有艰苦、有呼吸、有深度的历史。

    顾建平(《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为多彩湘西奉献了一部新的凤凰传奇,是湘西乃至湖南近年来重要的文学收获之一。

    胡平(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出这样一本书,写一个地域军队,男人的血性、阳刚、担当;女人的情感,都写得好。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室原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在虚构与非虚构;语言的把控力、表现力;历史价值;一个部族背后的民族、民族交会;以柔克刚;女性;英雄气节等等非常好、非常棒。

    陈福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好作品,不同凡响,在每年三、四千部作品中是可以脱颖而出的。每年读几十部作品,读成名作家20、30万字的小说,可能很顺当,但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是一部地方、民族史、风俗史,非常震撼。

    叶梅(《民族文学》杂志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家):是在我去年今年可以说这几年阅读中间让我能够夜不释卷,时时刻刻想读这本书。写出了一种精神;一腔血性;一种文化;一方习俗;一个地方;一段历史。她让我们知道了可能淹没在尘埃之中的这么一个地方,她让历史凝固,又进一步鲜活。所以这个作家集这么多年湘西写作的可以说有代表性作家作品,让我们眼睛一亮。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很震惊。一是鲜明的独特性的作品,二是差一点就会成为伟大的作品。没有过分写战争暴力,写许多丧事,许多的诗,表达民间对崇尚武艺、对生命、事业的理解,挖掘这样一个独特文化写战争的小说,我反正没读到过,这是第一部。

    李舫(《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这个开篇气势确实是镇住了我。刘萧想表达她对古老神秘的真诚和致敬,这个我觉得在现代作品中是很难得的。让我看到湘西文化生命的温柔和尊严,庄重和柔情,我感到很震撼、沉醉。也很感动。刘萧完成了许多作家想要完成和没有完成的事情,文字有岁月的激荡,这不是一般女性作家所能够完成的。
      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评论家):这本书不像柔弱的女性所写,确实把湘西那样一种酷烈,那种刚强强悍的一面写出来,非常有力度。也写出了一种比强武残酷战争更有力的内心的力量。

    刘颋(《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湖南籍评论家):作品还凤凰血性以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有他独特价值;写出筸军这种勇的内核,这部作品有他非常贡献。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从小意义上是为凤凰证明的一部作品,从大意义上来说,为我们确立了一段历史,有了不起的价值。

    郭艳(鲁迅文学院文学部主任,评论家):这部长篇是沐浴湘地的一曲挽歌。结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达到希腊悲剧效果,我看得非常感动。像《筸军之城》也会成为湘西另外文化的历史想象,这种文化符号想象对于我们,对于历史这样多元化认知,对于民族多元化以后存在这样生态都是一部非常好的长篇小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凤凰人,可能对刘萧的这部长篇小说有着不一样的情结,正如凤凰籍作家田耳(著名作家 鲁迅文学奖、华语传媒文学奖获得者)所言:“刘萧女士的《筸军之城》出版以后,一次聚会也送我一本,临走时轻轻跟我说,这书她自己已看了六遍,每每感动。当时我也不经意,文章像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母亲夸儿子,旁人听来哪能感同身受。回家后随意翻翻,很好进入,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次日醒来,还是兴奋着,给刘萧女士打电话,我认为她这一长篇有可能成为一本湘西的“大书”

    这么说,是因为湘西的写作自有道统,自有一条隐秘路径。外人未必体会,凡在湘西写作的人,对这条路径的体认毋庸质疑,甚至是与生俱来的感受。这道统就是湘西作家特有的根性。湘西是巴蜀楚交界之地,巴人敬鬼蜀人崇仙,楚地自古以巫风称盛,这些文化交集、汇聚、碰撞、融合,得成湘西独有的地气。本地作家往往受这地气蛊惑,从事写作后,自然得成一心愿,要以一部大书统摄湘西秘史,蕴蓄此间地气。所以,湘西作家纵是天马行空或信马由缰,脚印重叠之处,终于踏出一条共同的路径......”

    湘籍著名作家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评价《筸军之城》的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刘萧的长篇小说《筸军之城》,是一部向我的湘西和父老的致敬之作。笔下的环境,笔下的风土,笔下的人物,笔下的历史,都是我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的。故事的发生地镇筸城,就是如今蜚声世界的旅游胜地——凤凰古城。是个百看不厌的地方。百看不厌,并不是因为那里是我的故土大地,而是的确太美,美得让人不知道该用什么颜色去描绘和用什么词去形容。自然的美。文化的美。历史的美。人文的美。风物的美。人情的美。都在这里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文学大师沈从文是这里的。文化大师陈寅恪是这里的。清朝抗英总兵郑国鸿是这里的。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是这里的。湘西王陈渠珍是这里的。新中国第一任武警政委李振军是这里的。提督、师长、少将之类,更是不少人物。刘萧的笔,就是在这样的一张纸上,轻轻一点,一幅凤凰涅槃的画卷,就踩着行云流水,飘飞而来。”

     

    不难看出,国内多位文坛名家给予了【筸军之城】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从而肯定了这部长篇作品的文学价值,标志着以湘西人文历史为背景,以凤凰古城为故事原型的本土小说填补了湘西乃至湖南的一项空白。寻觅走访,收集资料,深度构思,一路艰辛的埋头伏桌,【筸军之城】的问世,倾入了刘萧太多心血。正如她发表在长篇小说选刊15年第一期里的创作谈说:
       “若干年过去了。还有人在意镇筸吗?古旧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实在是灰暗,隐遁,不足为道。也许,它早已成了淡出人们记忆的一个历史符号。而这个小点于我,却像一种神秘的符号,更像一位古歌歌者手中鼓槌敲出的鼓点,时不时给我心灵以荡涤,给灵魂以沉痛一击,让我纠结,让我苦闷,甚至有一种生命的忧伤。

    一直都是这样。
    我的文学之路起步较早,那时就像夏日的花朵,明丽芬芳。但很快,又沉寂下去,像一首歌唱的:“低到尘埃里”。

    别人都几乎将我忘记了。

    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忘记自己。没写作不等于不思考,不表达爱不等于没有情感。

    而对于文学的情感,或者说情怀,潜意识里我总希望做一些大的表述,甚至希望承载一些历史的责任和担当,像男人一样。

    这种潜意识一直左右着我的写作。但尽管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更深入了解镇筸以及湘西的人文历史,也大量阅读别人的东西,寻求某种契合和差距,而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我的思想是那样单薄,思考是那样欠缺,我甚至为自我的寻求而孤独了!

    但有如深陷鼓点古老韵律的泥潭,写《筸军之城》,似乎没有选择。因为,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地方。我呼吸这里的空气,享受这里的微风或雨露,吐出的自是这里的气息——神秘的气息;发出的自是这儿的声音——风中的声音、时间中的声音。
       我自知,一个女人欲写尽湘西,写战争,有很多的困难,但书写出来了......
    如果这真是一部受命运驱遣而写成的书,那么,我有责任让它沿着已有的方向,达到应该到达的位置,为了这个,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哪怕倾其后半生的时光”。

      写完这些文字,我手捧【筸军之城】又读了一次。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匡氏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延伸到镇筸城清代到民国的整个历史,充分展现了这边城里男人的果敢英勇,女人善良多情的本质以及曲折多变的悲情命运。起于清政府对苗民的镇压到太平天国的兴起,再走笔到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等波澜壮阔的场景,边城的筸民们男子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站则死,不死则站”,这种勇武精神令人觉得悲壮之后又肃然起敬,而女人们,在战乱不休之中也柔韧安详地固守着自己的命运,“不爱则死,不死则爱”。
      我所读过关于湘西本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少有涉及勇猛激情乃至决绝的一面,包括从文大师的作品,多以乡土风情,淳朴厚重的人性,苦难的生活为游记背景,这里倾注了很多甘甜困苦交织成的柔情元素,人们更多的记住了这方山水的风景,人文以及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而刘潇的【筸军之城】恰恰填补了这项空白,不只是人物命运,还有很多事象、物象、历史、地理、魔法、巫术,风俗民情细致的诠释与解剖,使得这部小说有了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价值,从而为湘西奉献了一部“新凤凰传奇”,对凤凰乃至整个湖南的影响都将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我看来,也许这部小说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刘潇对故乡大爱的基础之上。没有对故土的深情,哪有写作的灵源,哪有无形中的一份责任,哪有文中那些细致入微甚至渗透到血液的描述?湘西人性格中的质朴,骨子里的血性,刘潇了解得非常透彻,这是她生活的土地,这是她熟悉的乡音,因此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她的笔下更显得栩栩如生。作为女性作家,刘潇的视觉是敏锐的,思考是睿智的,写这种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需要胆魄和气量的,一般女性作家很难把控到位,拿捏准确,单从这个角度而言,刘潇也是值得敬佩的。
       三, 寄语刘潇。
      决定要为刘潇写篇文字是去年夏天的事了,如履薄冰的写完已是2016年的春天了。期间因诸事缠身,耽搁太久,更重要的是羞于自己才学疏浅,很难把刘潇的作品完美呈现给读者,只能从她深邃的文字中浅谈一些自己读后的感受罢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字用如履薄冰这个成语的原因所在,怕自己所学有限,见识肤浅,亵渎了刘潇的作品。所幸,文章采用了很多国内知名评论家,作家对刘潇【筸军之城】的评价,为这篇文字内容增添了亮点与厚重,这里一一谢过。
      刘潇,凤凰城里飞出的“金凤凰”,虽已名声远播,却依然默默地固守在三尺书桌,在文学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她的作品没有浮夸亦不华丽,充满着朴实的乡土气色,正是这种醇厚的文字,让人不由在随性阅读中心生感动和震撼。文如其人,刘潇在尘世的喧哗中保持着淡泊的秉性。我曾和刘潇交谈过写作的意义,谈及一些可以得到丰厚稿酬的文学题材,比如什么情感的,穿越的,婚恋家庭的等等网络盛行的素材,点击阅读量达到几百万,上千万,受益匪浅。刘潇总是莞尔一笑对我说,我不懂网络,但我明白写作的意义不完全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写作的意义在于写作的本身,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介入,是一种灵魂对灵魂的回应与召唤,也是一种写作人的责任。
    春天来了,万物在秋冬沉寂之后苏醒过来,一切又是新的起点。作为刘潇的老友,我希望她劳逸结合,多多保重身体,毕竟健康是最重要的。作为写作人,我祝愿刘潇在新的一年里创作丰收,取得更大的成就。
    “归归---红,归归---红......”我仿佛听到故乡山间的树林里传来阳雀鸣叫的声音,那么深情,那么执着,清清脆脆犹如天籁。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江晓生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测试一下您是真正爱鸟吗? 下一篇:关于死亡的臆想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