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记忆中的乡村邮递员
  • 管理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时间:2017-05-01 11:52:3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 职业,在人类生存本能与精神需求的情况下不断演化。岁月悠悠,乡村邮递员这一古老的职业,曾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烙印着人文的光辉与印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手写的家书早已被短信、微信所取代,特快专递也正在盛行,邮递员绿色的身影正渐行渐远。这些职业或者变异了,或者慢慢消逝。然而,绿色的邮递员,绿色的自行车以及清脆的铃声,这样的温馨画面却定格在了作者的记忆中。七、八十年代,乡村邮递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职业。他们将一封封书信、电报,一张张汇款单,一个个包裹,报纸,送到乡亲们的手里。那个年代的邮递员,都是选拔的最优秀的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雨雪风霜坎坷路,车铃声里送春秋。作者所叙述的,正是那些乡村邮递员给于人们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自己对乡邮员那份真挚的感情。文章笔墨细腻,内容丰富,很多情节感人至深。读完文章,不仅引发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想,也让人对邮递员肃然起敬。一篇精彩的怀旧散文,荐读分享。

    在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乡村邮递员是一项十分受人尊敬的工作。他们身穿绿色工作服,骑着印着 “邮电”标记的绿色自行车,后坐的双向甩两个绿色的邮袋,袋里装着要发送的报纸、杂志、信件、公函和包裹等。绿色的自行车在邮递员的驾驭下轻燕般地穿村走户。

    那时在市郊的乡村里,通行的大都是泥巴路,逢雨天路就泥泞难走。村子里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话,全靠一条泥路通往乡村外边的世界。在小镇上有邮电局,有手摇的老式电话,凡村子里有人家遇紧急的事,就会步行或骑着自行车到镇上的邮电局,付五分钱用手摇机打一个电话。如联系远途较为紧急的,可以在柜台上写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请发报员发一份电报给对方。也有年轻人去镇上直接办事的,就把要寄的信件带去邮电所,然后亲自贴上邮票,把信交给柜台营业员,看工作人员在信件上盖了当日的邮戳后,才高兴地离开。这样的通信方式,对如今的孩子和年轻人来说,或许就是天方夜谭,但那时候确确实实是真的。
      后来,有些地方为了方便,就由各生产队在村宅中心设立一个固定的收信发信、代收杂志和报纸的地方,而供销合作社开的下伸小店来往人员多,是最为理想的。邮箱是用木板制作的,用绿漆刷过,邮箱挂在下伸小店的大门口旁边,箱子的小门上一把小锁,中间用黄漆写着醒目的“邮箱”两个字。除此外,小店里还代销邮票。那时,本市寄一封信只需4分钱,寄到外省是8分钱;而对热心的乡村文学投稿作者来说是多了一份欣喜,由于报刊杂志社给予作者特别的优惠,吸引众多作者投稿,邮资都由对方支付,所以再厚的文稿,只要用剪刀在信封右上角剪去一个小角,写上“稿件”或“投稿”两个字,就可以不用付费了。天长日久,乡村四周的人们都视下伸店的邮箱为不开口的朋友。凡要寄信的人,不再跑远路去小镇,他们会兴致勃勃地赶来下伸店,趁买东西时,买了邮票贴在信封上,然后把信件插入邮箱的上口缝隙中。而邮递员,总是在每天上午十一点左右到达,送来报刊和远方各地的来信,然后再开锁取信,他们把这个工作当作神圣和崇高的事业。而报刊和远方的来信,由下伸店店员抽空帮着插入编了号的村宅口袋里,村宅上有人来下伸店买东西,就会义务帮着带回,而且乐此不疲。
      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风霜雪雨,邮箱旁每天总有一个人准时来到这里,他就是那个受人尊敬的、身上穿着绿色工作服的乡村邮递员,因为他姓杜,大家爱唤他为小杜。说到那时通信,年轻人居多,他们乡间谈恋爱时不兴经常走动,大多是靠写信传递和表白各自的心情。处于情感萌动期的小伙或姑娘,对爱情有着独钟的美好和向往,他们一旦想起了对方,或者要互相倾诉衷曲,大多会来下伸店走一走,乘购买油盐酱醋时,顺便悄悄往邮箱寄一封信。然后就等待着心上人适时回复。接下来的每天,总有小年轻来下伸店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如果有了心上人来的信,她们就会红着脸急忙拆开,躲在树下看完了才回家。
      乡村邮递员在我和村宅人的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他们把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报纸杂志带回到村里,也把村里人的问候等,通过信件带往村外的亲朋好友。时间长了,大家和乡村邮员也就熟悉了。后来的日子,村里人在下地的路上,或在村口遇见乡村邮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经过,就会互相招招手,唤他小杜,还会问及有何信件之类的话题。邮递员到小村宅送挂号信或电报是最艰苦的,遇到刮风下雨,路上泥泞不能骑车,要穿着套鞋或者赤脚扛起车走一段路才能送到。邮递员就像是春天里的风一样,吹到哪儿都是无限的喜悦。某东村有位军属大娘常收到儿子寄自部队的信,因为大娘认不得几个字,眼睛又花,常常接过信拆了请乡邮员小杜念给她听听。有时念了一遍还要再念一遍,直到老人满意得点头,脸上笑得似花儿盛开……
      记得80年代末,海峡两岸逐渐实现了间接“三通”。就在这时候,台湾地区数十年没归家的亲人,便通过香港向大陆亲人邮寄信件,寻亲意愿强烈。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村宅的变化很大,一些从台湾寄来的信除了寄错地址,还会写错亲人的名字,成为了疑难信件。记得有一次,年轻的乡邮员为了送一封信,在投递过程中,发现当地同名同姓的有五个人,就挨家挨户地查找了三天。正值寒冬季节,其间东北风猛刮,满天大雪下了一天一夜。但年轻的邮递员不怕路艰,踏雪走了三个相同名字人家所在的六个村宅,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台胞亲人家属。当收信的主人家看到邮递员浑身都是雪的时候,深为邮递员小伙为民服务和吃苦的精神所感动。
       说到这里,还要穿插一个小故事。在我家的东宅,有一个姑娘叫秀薇,长得亭亭玉立,十人九赞。那年她二十一岁,父母为她获色了一个在镇上当医生的小伙子。小伙长相不错,论家庭条件,有房有钱。但姑娘始终不肯去见面,这是为什么呢?是缘份没有到还是什么?后来其母发现,女儿爱上了每天穿村走宅的乡邮员小杜,已处在热恋中,他们用写信的方式互相联系,几乎每周要写一至二封信,姑娘的枕头里,塞满了小杜写给她的信件。此事被当地乡人传为自由恋爱的典范。
      九十年代前夕,也是我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黄金时期,每天工作后回到家里,创作的灵感一来,常常会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故事通过文学形式写出来,手执钢笔,抒一份浓浓的情感,写在方格文稿纸上,然后再通过邮递员寄到一个属于我梦想发稿的报纸刊物。那时我年轻,创作精力旺盛,常常会写到天亮。所以,我几乎每三天中就有一件文稿要向市内外有关报纸杂志投稿。当我把糊了口的信交给邮递员,看着乡邮员打开绿色的邮包,把投稿信件认真装进包里,然后招招手离开的时候,我还会莫名地站在村口,目送着邮递员的背影,直到消失在乡间小路为止。是生怕稿件掉了吗?此种心绪怎么也说不清楚。真的,这对于不写作的人来说也许是不会体验到的。
      投稿后就会盼着编辑能够修改和录用,然后复信。那时我遇到的编辑很好,有文稿寄去必复。常常是这样,当我向编辑部投稿以后,报纸过十天半个月,杂志三个月后便会收到复信。当我在邮递员手中接过汇款单据。我就会激动得心跳;当我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从某编辑部寄来的信件,看着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报上印有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就会静静地一口气读完,从心底里升起一份悠悠的甜蜜。所以等候复信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每当在家休息时,我总是会在邮递员进村的这个时间,在场院的路口东张西望,看到绿色的自行车和听到车铃声,就会莫名的心动起来,盼望着某编辑部的来信就是录用稿件的好运。常常是这样,看到信件中的方格稿变成了铅印纸,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当然,许多时候看到邮递员在向我招手时,但看到他没停车,就会知道没有我的信件,觉得有一份小小的失落感。后来我不断告诫自己,创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这样一想,即使没有收到的回信,留下的不是失望,而是多了一份给自己加油的动力。
      到了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村村宅宅的面貌一新,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新时代来到。乡村的许多路开始改造成水泥路或柏油路。邮电部门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乡邮员的出行也大变样,他们出行的工具从骑自行车变为了骑摩托两用车,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多么神气的乡邮员啊,他们身穿绿色的工作服,骑着绿色摩托两用车穿行在乡村间。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啊!当邮递员走村串户送了报纸和其它邮件,又骑着摩托车唱着歌走了时,坐在阳光下的村里的退休老人们,他们停止了侃大山,摸出老花眼镜,翻读着订阅的报纸,闻着油墨香味,开始了幸福的阅读时刻……
      如今,乡村不少家庭有了电脑,网络也普及。人们在获取信息等方面,和人联系的方式等有了很大的改变。个人通信不再靠写信;读书报可以从电视,网络上便捷轻松地获得。与人联系时,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均为时尚,任你选择哪一类。写作和投稿,除了一些年长的作者写作时还坚守着爬方格文稿纸外,其余的作者大多是用电子稿发往对方的邮箱,也可以直接点击进入网络文学,放飞各自的灿烂梦想。乡村生活中许多原来靠乡邮员做的事,开始了大的变革。如今的乡村邮递员的工作,除了送极少的信件外,大多是给一些村宅和单位送送书报,给村里人送一些网上订购的物品什么的。但村里的许多人,特别是老年人,他们与乡村邮递员依然互打招呼,没有变淡。
      每当我回乡度假时,看到乡村邮递员的绿色摩托车从屋前的水泥路经过,就会想起当年那些难忘的创作岁月,放飞的梦想便会又一次变得飞翔起来。又后来,邮电在1999年初分了家,邮电所变成了邮政所和电信两家。邮政所内设邮政银行。那次我回到家乡,发现家乡那个邮电所因为征地搬到新镇的新街去了,原址上新建了一排住宅高楼。当我在新街找到那个我思念的邮电所。发现那里装潢得十分气派,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新面孔。
      触景生情,想起了那个乡村年轻的邮递员小杜,便去投递室打听。当我问及乡邮员小杜时,邮局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告诉我:自从你离开家乡去市内工作和居住,年轻的乡邮员小杜由于工作成绩斐然,被评为市级系统先进工作者,不久又当了投递负责人,三年后又被调到县城支局当了投递股长。一天,一邮员突然在上班途中生病,为不延误送信送报送杂志,小杜马上帮着去代班,在骑着两用摩托车帮送一份贵重物品时,在长江堤岸的桥畔遇到了一个持刀抢劫的小偷,为保护人民财产,他奋不顾身和小偷搏斗,最后人民的物品保护了,而他自己却因流血过多牺牲了……追悼会上,他被组织上追认为烈士,凡知道和认识他的人都来了,花圈排满了大厅和所有走道……他的妻子秀薇,就是当年通过写信自由恋爱的姑娘,用绿色的工作服包裹着丈夫的骨灰盒,而且执意要把他的骨灰盒接回家中,据陪同的亲戚说,她抱着小杜的骨灰盒,不断落泪地亲吻着,还轻轻地和他说话,一连抱了三天三夜……
      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民的邮递员啊!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淌。朦胧中,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乡村的一幕幕情景,看到了年轻的邮递员小杜骑着车穿梭在乡间,那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响起,一个亭亭玉立的乡村女孩的眼睛正望着他……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在市区的马路上看到邮递员开着摩托车一闪而过,我依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那个年轻的邮递员小杜,他骑着那辆绿色的自行车,驮负着对事业的爱和希望,穿梭在乡村的前前后后……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苏杭研学小花絮之十四:艺术可以写错字 下一篇:车站故事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