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松岭,炊烟袅袅
管理
作者:晓风残月歌 发表时间:2018-11-01 15:25:1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松岭,炊烟袅袅,文章的题目便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记忆中的松岭有着不得已讨生活的哀伤,如今的松岭却“如春草般葳蕤”、炊烟、红墙、黛瓦,树木,充满着浓浓的烟火味。松岭的人也通过办企业、种油茶、发展旅游,生活变得富裕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美好松岭的眷恋。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感谢老师! |
友人说,天柱山东麓余井镇有个叫做“松岭”的村子不错,是许多外乡人寻梦的驿站,宜居。 其实松岭之于我,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就来过。那时候,乡下人没什么奔头,学门手艺,是唯一出落的事,大家都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十来岁的我,跟着裁缝师傅学手艺,在余井的周遭东家西家挨着个儿讨生活。 记得那时候的松岭,是一条黄土的岗子,叫“松桠岭”,农田和住户就散落在岗子两边。虽说叫松桠岭,却是光秃秃的,矮矮的“禾秧子”上并没有多少像样的枝条。每天早上师傅照例叫我扛着他的那个用铁丝绑过多遍的老式缝纫机的脚架,沿着满是黄泥的小路,一步一步在村子里穿梭着。只是,我的手艺终没学成,松岭也就淡出了我的记忆。 一晃,旧时的村庄渐渐的老去。新的,一如春草般葳蕤,总让那些久居城里的人不可思议。许多的村庄被打开了,正如许多的山河,许多的隐蔽,被打开了一样,再回望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余井镇的街道分列在253省道的两旁,笔直的连接着市区,北边的商铺就落在了松岭的地皮上。 沿着通往天柱山东大门的余龙路口右拐,沿河的一条干道向纵深处漫延,约八九公里的长度贯穿了松岭村的全境,毗邻着张恨水的故居黄土岭,穿过程家祠堂接通到了老岭头。 漫野青翠的山峦,刚好把松岭村北面的辖域圈定,西边的留白,可以让人天天欣赏到天柱山的雄姿丽影,雾散雾收,白云出岫。 村子约摸有十五平方公里的范围,住着六千左右的居民,一千多烟灶,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该是很确切的。东边鹿角尖下的蓟河和西边的松岭河像两条银链子,绕着油坊岗下的松垭岭,流进皖河里。朱家冲和程家畈的部分便成了这幅画大致的轮廓。 若是站在最高处的“来云庵”放眼俯视,古宅、民居、别墅,红墙、黛瓦,错错落落地点染着山坳、道旁,极像个天成的大花园。只是早晨的鸡鸣和袅袅的炊烟,让你意识到,这确确实实是在烟火味很浓的乡间。 雨天,你可以随随便便地到处逛逛,恣意地吸着清凉湿润的空气,却不用担心路上有泥水弄脏你的鞋袜。硬化的路网,已然完整的连接着屋边、田头。 村部约有几十亩地的光景,密密高高的松树林围在四周,宽宽的水泥干道两旁的玉兰、茶花、石楠等四季绿植花卉把文化广场同村委会办公和服务场所隔开来。楼顶和下首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倒影,在景观塘里被游鱼搅动得明明暗暗的,异常夸张的样子很是有趣。 小会议室的墙上挂着满满的奖牌,一块由中共安徽省委颁发“村级五个好党组织标兵单位”的银色的牌子,显得有点鹤立的味道。 村书记是个约摸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短发,晒得有点微黑的脸上,泛着自信坚毅的光泽,她的语速很快,一付干练的样子,只有当她莞尔一笑时两颊现出浅浅的酒窝,才让你觉得她其实也是个倩巧的女子。 她说,村子里走出去的名流大咖不少,更不乏有知名的企业家,留在家里的多是些搞生态种养殖业的人们,基本是那些年轻的大学生回乡来经营的,他们人新知识也新,规模虽不是很大,效益却是很不错,产品通过网络销往了五湖四海的角角落落,因为是天然的生态产品,口碑好,也小有名气。村里那些老弱病残的,相对贫困一点的人们也跟着找到了合适可干的事儿,不用出门也能赚得钵满盆满的。近几年兴起的全域旅游,乡亲们办的农家乐,收益也很稳定,每年来果园采摘的游客,都说那口感和模样,烟岚一样淡雅,世味一般绵长。 北面蒋家山上的油茶,让靠山的几十户居民们致富的梦想落地生了根。西侧的土桥水库里,游人的钓杆上总有琳琳的光泽翻动。朱家冲的山水在这里汇集,泠泠流过的灵波滋润着村内的千亩良田。农田和河流是近几年经标准化改造过的,实用也格外的好看,收成自然也会更好。 《汉书·艺文志》有载: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於野乎!朴素的乡野中,因为缓慢而总是保留一份来自泥土的淳朴和幽远。 在松岭的王老屋、朱老屋那些依旧完整的明清时的画梁雕栋,总能让你勾起满满的思古的幽情。那些精美的砖雕的缝隙里尚未完全褪去的黄泥,让人们明白了是当年那些智慧的父辈,狡黠地让它们躲过了那些曾经的酷雨霜风。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见到有好几户农家木门上刻着这样的楹联,让人明白了那些从泥土中走出的莘莘学子们,是沉浸在浓厚的耕读文化氛围中的长大的。潜山市新学教育第一人,“潜山中学”首任校长,清末举人朱鸿磐就在这块土地上为教育奉献了毕生。如今的“松岭小学”,这样的村小里竟还有几百名学童在这里就读。这里,留住了乡情,也留住了向上的种子。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是乡亲们诗意的耕读情怀。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一个人的乌托邦,让人们臆想了千年。松岭的美好,却有着一群人的共有共享,他们的故事,伴着古道石桥,青瓦泥墙,如清晨袅袅的炊烟一样,飘得很远很远。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湖水柔波漾情怀 | 下一篇:秋游云龙谷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乡之念阅42次
袅袅炊烟,乡村记忆的..阅52次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62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47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84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85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89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91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