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爆竹声声
  • 管理
    作者:daiyan_415 发表时间:2020-04-09 15:39:2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燃放爆竹,如作者所说,在中国已经有上前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延伸,爆竹从单一的产品,衍生出众多的花样,如今连电子版的爆竹都有了。过春节放爆竹热闹,也正对了人们心思。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劳作,年末了放松一下,高兴一下,更何况是家人大团聚的日子。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文化产品的不断增加,也因为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追求欢乐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爆竹也必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爆竹的发明到使用,已经成了一种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彻底的毁灭,只是它的作用会慢慢减少,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谢谢作者赐文!安康!

    记得小时候,自从进了腊月,就扳着指头数日子,祈盼着年早点儿来到。因为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月里,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好吃好穿好玩的。
      岁末,随着春节的临近,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集镇上、村寨里,耍把戏的、扭秧歌的、舞狮子的、踩高跷的、唱大戏的,纷纷登场,热闹的很,博得乡邻们啧啧称赞,喝彩声阵阵,让人们暂时从生活的窘困与艰辛中走出来,舒展一下愁眉。而对于我们这些不识愁滋味的小孩子来说,最具诱惑力的还是那一串串红辣椒似的、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噼啪声响的爆竹。而最初关于爆竹的来历和传说,还是从我们村上一位躬腰驼背、鼻梁上架着一副酒瓶底般眼镜的老先生那里听来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竹竿做成火炬,燃烧时发出噼啪的炸裂声,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唐代有了火药后,有人把火药装进了竹筒里,点燃后可以发出巨响。到了宋代,爆竹才改为纸制。再后来,爆竹的外层都是用红纸包裹,燃放后,红纸屑铺满地面,称为满地红,取个吉利。只是老先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述,令我们这群小孩子见到他就远远跑开。老先生也不生气,只是嘴里依旧不停地喃喃自语:"女娃儿爱花,男娃儿爱炮……”的确,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老先生那文绉绉的、没完没了的唠叨,而是给我们枯躁的生活带来无比欢乐的爆竹。
      最难忘的还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在漆黑的夜里绽放出一片片耀眼的光亮。村寨里的孩童们早早吃过年夜饭,穿着新衣裳,打着火红的灯笼,三三两两相约在一起,若是听到谁家门口的鞭炮响,便鸟雀般欢叫着奔跑过去,捡拾地上那尚未燃爆的零碎鞭炮,那种兴奋劲儿就像捡到了宝贝似的。
      捡拾回来的爆竹,有引信的拴系在一起,然后蹲下身子,叉开两腿,缩着脖颈儿,伸长手臂,用燃着的麻秸杆点燃后,捂着耳朵转身迅速跑开,真是应了“小孩子放鞭炮——又想(响)又怕(啪)”这句老话;没有引信的,就把它一层层地剥开,将火药倒出来堆积在一起,点燃后耀眼的火花一闪,“噗哧”一声响,引来众伙伴们一阵欢呼雀跃,空气中霎时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燃放爆竹庆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十分重要的一种风俗习惯。小时候,尽管当时人们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但过年燃放爆竹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直从大年三十燃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想必不光是为了驱逐“恶鬼邪神”,更多的还是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祈求新年能有一个好收成好年景。只是那时的爆竹都是当地民间艺人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的,质量远不如现在的好,品种也不如现在的多。
      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在一些人口稠密的都市里,逢年过节放鞭炮已被明令禁止,只是没有了爆竹声声,节日的气氛无疑是要淡去了许多。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古月执忆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这个春天里的绿 下一篇:搁浅的鱼与失却的快乐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