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依然再次被其细节震撼;依然能被革命者们的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所感染;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就证明岁月并不会忘了那一段历史,共和国并没有忘记先烈们的献身精神。
许多读者就觉得小说《红岩》描写的精神世界离自己太远,同时时代跨度较大;觉得小说是否把个人情感写得太过渺小,甚至有年轻的读者对于这些革命者为革命献身的举动不太理解,是否有些塑造夸张的成分。
革命精神是小说《红岩》的主轴线,无论后来人如何地不理解革命先辈人的牺牲精神;但你只要其走进山城重庆,走近红岩广场外高耸的红色岩壁,就会发现火一样的红色依旧浸染着这座曾经充满血与火的山城。
今天山城红岩壁上,那些伸向寒风中遒枝,或许就是红岩魂的再生。那就象征着一种时代希望,也展示出一种为了理想而舍死忘生的红岩精神。就在这块土地上,无数的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怕掉头颅洒热血,不怕烈火梵身,就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
红色经典《红岩》,是一部反映重庆地下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翻身解放而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由现代作家罗广斌与杨益言二人合著,自1961年12月首版,就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声誉极高。
时光回眸,公元1948年,人民解放军即将把战线推进到大西南的山城重庆;在那个黎明前最黑暗时刻,惶惶不可终日的重庆国民党当局,企图用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来苟延残喘。为了配合重庆的工人运动,以工运书记许云峰为代表的重庆地下党,命令甫志高在沙坪坝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小说的主线由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直到甫志高被捕叛变投敌。小说重点描写了齐晓轩与许云峰以及江雪琴等共产党人,从被捕到领导狱中革命者进行斗争,直到重庆解放前夕英勇牺牲。充分显示出革命者们有坚定地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为人民翻身解放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小说开篇第一句就紧紧的抓住了读者的心。山雨欲来风满楼,可恶的叛徒,凶残的军警特务,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一群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作者用悲壮的笔调,描写了酷刑下坚贞不屈的江姐,豪门出身不畏生死的刘思扬等人,在共产主义熏陶下成长的成瑶以及渣滓洞与白公馆监狱里斗智斗勇“囚徒”。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小说中人物描写着重表现其错综复杂的监狱内部的被动斗争,和监狱外面的地下党在上级指示下,迎接解放重庆的活动。
《红岩》的创作过程,体现出共和国没有忘记那些峥嵘岁月里,一群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舍死忘我的牺牲者。全书三百多万字的稿子,创作过程中初稿三次,修改五六次之多,前前后后用时十年之久。从阅读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将文章分成三条轴线来描写斗争过程。第一条线,狱中斗争,反映出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第二条线上,在重庆地下党领导下,重庆的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场面。第三条线,把农村武装斗争与隐蔽的城市斗争结合起来,形成背景广阔,斗争份繁的局面。着重描写地下斗争的严酷,把在险恶复杂形势下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把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里的许多细节,对于塑造许云峰、江雪琴、成岗、华子良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烘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嘀嗒!”一滴水从头顶的岩石上滴下,落在刘思扬的额上,冷冰冰地,使他骤然感到这阴森的与世隔离的绝境,不知埋葬过多少战友的战斗岁月。)这是截取于《红岩》第30章的一个片段,狱中同志们发现了许云峰为争取越狱所做的努力。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革命者到了最后关头,并没有放弃继续斗争的脚步。当然,小说并不仅仅只有悲壮与惨烈,作者在结尾处,写了一段天将破晓的文字:“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一段文字,就是小说文字的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许多年以后,《红岩》小说的扉页写满了读者阅读后的思索与感慨,包括我自己曾经被摩挲得卷了角的线装本。
生长在现代和平环境下的读者,也许根本感受不到当年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舍身忘我的革命者那种必须奋斗到底的牺牲精神。今天,当我们的思绪离开红色经典,走近《红岩革命纪念馆》,走近原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外的岩壁,远远的就可以欣赏到怒放在苍松翠柏间的红梅。
歌曲《红梅赞》就取材小说《红岩》素材,同小说之所以以红岩命名一样,因为红岩就象征着革命者的坚韧不拔,象征着为共产主义奋斗者的品格与信念,她似乎就是屹立在嘉陵江边的一座历史丰碑。岁月的峥嵘,她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庞,在经历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在新时期的风雨中默默无闻地沉寂着,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她都不曾有些许媚俗和逢迎;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高洁与清雅,即使你顶着浮华的冠戴走过她的身边,她都无动于衷地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姿态。每每走过她的身旁,心里就会产生无穷的敬畏。
无数新时代的后来者,带着崇敬走近红岩,你就觉得有一种力量在促使你前行,鞭策你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就像那些冲锋的号角,向前进,沿着那些曾经为人们共和国的建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所走过的路途,奋进;有了这种精神鼓舞,即使现在需要你去赴汤蹈火,你也一定会在所不辞。
新的世纪,当你再次走近红岩,依然会看到高悬在山壁上的松柏依然遒健;那些枝枝丫丫就像从那些腥风血雨中伸出的臂膀,她有力地挥舞着,召唤着人们勇往直前;她呐喊着砸碎过一个旧的世界,同时她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在那些残酷革命斗争年代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走近红岩,当你看到那些你似曾熟悉而又令人景仰的英烈画像,你就会觉得心潮澎湃而不能自已。许云峰,车耀先,江竹荺,陈然等,为了理想中的新世界而长眠于这块他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土地上,他们也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还有当年领导着这座城市革命斗争的先辈如: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等革命先驱。纪念馆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与实物告诉读者,他们的身影就在眼前,你就如同走进了那些让你热血沸腾的火红年代;仿佛还能够听到一种声音,同志们,为了明天的胜利,团结起来,为了理想与目标,努力奋斗,前途是光明的,明天一定是一个艳阳天。
翻开小说的扉页,似乎就带着一种缅怀的心绪走近红岩;为那些追求真理而逝去的革命者自豪,也为先烈们的逝去而惋惜;你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已基本实现。诸君如若泉下有知,就一定会为新的社会,新的人民共和国江山之美而宽慰。今天,走在这条布满革命者足迹的红岩大地上,人们百感交集,深情地追忆难以抚平他们期待自由的渴望。人们想说你们为真理而献身的操守,是后来的人们笃定了坚守理想的信念。在那些腥风血雨的年代,无数有远大抱负的人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妻别子,走上了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也因此,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动人的故事。
如今的人们感慨万千地走过你们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走过安放着你们灵魂的土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我要用心地守护这一片充满着你们热望的蓝天沃土。为了明天更美好,我们会坚守住你们所秉持的理念,直到共和国的土地上生长出能让你们含笑九泉的花朵。如今神州大地就像你们当年期望的那样,已经是遍野春花遍地绿了,倘若九泉真的有知,诸君当可含笑凯歌还。
当冬天的阳光映照着红岩上的梅花,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在春天里,我们栽上迎春草,种上报春花,在春风轻拂里,嘉陵江的绿已把两岸晕染得不容你忽视;不管是顺流而下的小舟,还是溯江而上的帆船都用动的能量冲洗着红岩江畔的石壁,那是一种新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里是欢腾着的时代节奏。
人们从红岩石壁下沉重的回味里抬起头来,看看嘉陵江水带着摶击的力度滚滚向前,那一往无前里,有无数仁人志士们留给山城的希冀。时代把期待融入嘉陵江,汇入长江激流中,红岩精神的深邃就会与现代人美好的愿望融合在一起,那一定就是时代最美最动人的画卷。
阅读过《红岩》的读者,当你带着崇敬走近红岩,就如同走进了红岩的精神里。嘉陵江的波涛怒放着,那是前进的动力,没有哪一个浪头不是张扬着那种渴望新生活的激情。
岁月的风霜剥去了笼罩在红岩壁上的尘埃,红岩露出了她原本壮美遒劲的风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红岩精神正绽放出她新的动人的魅力。
《红岩》临近结尾,作者用一句:“啊!解放军!”告诉奔向光明的革命者,“华子良领着解放军来啦!”那声音,就如一声苍劲的呐喊。
《红岩》,你的精神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