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便学音乐,听多了,练多了,也便体味出这其中的种种意境。
先说说二胡吧,自小就学,最喜欢的便是《赛马》。每每听到,便仿佛神驰在千里草原上,欢腾的那达慕大会,少数民族的勇士们策马奔腾,耳边滑过不羁的风。铮铮的马蹄声,阵阵的呐喊声成为草原上空的欢乐乐章。乐曲中段的拔弦,更是振奋人心,令人热血沸腾,身心也随着乐曲而奔腾,曲毕,仍沉浸在那达慕大会上。
其次便是箏。最初接触是听他人弹奏的,古朴优雅的琴音如水般清澈,品香茗,观盛典,若置身于古代的亭台楼阁间,烟雨霏霏,河山大川尽收眼底。
《渔歌唱晚》便是其一。垂暮之时,渔人在江上泛舟而过,满载而归,人心欢喜,琴音婉转动听,心神愉悦。
自古以来,成为音乐大师或许是大多数乐者的梦想,但真正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追究其根本原因,便是你是否用心去悟。乐曲的精华与意蕴,是在千万遍的聆听与回味之后才了然于心间,不要只听其表意,注重的应是乐曲的本质与灵魂,当你的灵魂与乐曲的灵魂彼此交换渗透,那时才能说明你已听懂乐曲。
都说这最忧伤的乐器莫过于萧,初识萧,是看《秦时明月》雪女吹的。开始只觉箫音柔和不奢华,沉着中透着几分冷静与一缕淡淡的不易察觉忧伤,后来听得多了,也渐悟箫音中的悲凉,寂寞与无奈。
《白雪乐曲》便是最好的见证。初听,有几分像鬼调,让人不寒而颤。后来经老师指导,对萧的认识便更深了一步,从中听出的是覆盖在心中的最沉痛的悲伤。入夜,寒月如银,崖畔,瑟风阵阵,凝眸,思绪万千,垂首,凉音如水。
所谓是乐者无意,听者有心,乐曲本身单纯如镜,而演奏出的效果便是你内心所致,而他人聆听到你的音乐,只是优美或悲伤的乐律,而乐曲的内涵,只有乐者本身才清楚。
乐曲,是生活中寂寞之时的伴侣,入夜沉思,思绪便随乐曲飘向远方。
无论优雅也好,庸俗也罢,只有明白乐者的心,悟出乐曲的意,才叫真正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