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孔老夫子也骂人
  • 管理
    作者:冬季香雪 发表时间:2014-06-09 17:03:39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南怀瑾和季羡林是当代齐名的国学大师,在解读《宰予昼寝》中孔子说的话时作者不敢苟同,提出了批判意见,立论准确,论证有力,表达了作者对宰予为人的观点,反驳了南怀瑾的立论。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不过称南怀瑾是“所谓”大师和为“哗众取宠,赚取受众的眼球”编者不敢苟同,他和其他“假大师”在学识上有所不同,即便是一语之失也不可全盘否定。学术讨论本来就是学术界的见仁见智,只有通过不断地批判才能找出真理。文笔老辣,治学精神严谨,荐赏!问好!

      ——经典诵读之《论语》杂谈一

      近日,再读《论语》,又看到了那则《宰予昼寝》,不觉想到了前些日子从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这个故事的争论。这个争论,是由南怀瑾对《论语》的解读引起的。
      南怀瑾,被誉为台湾的国学大师,他在自己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认为,《宰予昼寝》中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一句,并不是孔子对宰予(也即下文中的宰我)的批评,而是对宰予的劝告。其理由是宰予体弱多病,又刻苦好学,于是,便忍不住白天睡觉,孔子看到了十分心疼,就劝他注意保重身体,不要过分劳累,否则,把身体搞垮了,弄得像那“朽木”和“粪土之墙”一样,就不能有所作为了。
      此观点一出,就有人纷纷撰文支持说,南大师的这种解释太好了,本来嘛,宰予白天睡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孔老夫子犯得着发那么大的火骂人吗?原来是孔子在担心自己学生的身体啊,看来,孔子真的是一位很体谅学生的好老师啊。
      的确,照南大师的这种解释,就维护了孔子的圣人形象,维护了孔子的师道尊严。但是,这种解释真的站得住脚吗?其可信度又有多少呢?宰予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流鼻涕,又见于那部史书呢?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孔子接下来的那句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又该怎样理解呢?
      也许人家是大师,总能旁征博引,自圆其说;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广大的普通受众来说,又该听命于哪个大师呢?
      近年来,总有那么几个所谓的“国学大师”“文化巨匠”站出来,搬出自己的一套看似新颖的理论哗众取宠,赚取受众的眼球,还自以为得意,岂不知,这样一来会让多少盲目崇拜权威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简直是贻害无穷!
      那么,宰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什么让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不顾师长形象,对宰予破口大骂呢?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宰予不认真听讲,上课睡觉吗?要弄清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将《论语》中有关宰予的章节弄明白了,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好在,这样的章节并不多,我们不妨整理在下面。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第三》)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第六》)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取火,期(音“几”)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通“汝”)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除以上四段外,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还有一则孔子对弟子进行各项素质考核的文字,原文如下: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如果我没有遗漏的话,以上就是《论语》中有关宰予的全部记载。
      那么,我们透过这几段并不详尽的文字,能够看出什么呢?里面有一句宰予勤奋好学、体弱多病的话吗?有一句孔子对宰予关怀备至的话吗?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有宰予对孔子学说乃至孔子本人的怀疑与不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平常人看来处处挑战老师权威的“顽劣”的学生!
      为了更明白地看清这一点,也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宰予昼寝》的本来意义,揭穿南怀瑾的“假大师”面目,我们不妨来对上面的文字逐一进行剖析。
      孔子在政治的态度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努力维护周朝的统治,为避免百姓起来反抗,他积极主张以“仁爱”治天下。可是,当鲁哀公问宰予应该用什么树木做神庙的牌位时,宰予却说,周朝用栗子树,意思是要让老百姓都感到战栗。
      宰予的矛头直指周天子,说他采取高压政策对付老百姓,实行的是假仁政,实际上不正是与拥护周天子的孔子针锋相对吗?不就是暗示自己老师的那套“仁爱”理论是虚假的吗?孔子听了这样的话当然就不高兴了,所以才有了“既往不咎”之说。
      “宰予问仁”一则,简直就是宰予向老师的“仁学”思想发出的最直接的挑战。如果井中有仁(一说“有人”),我们是不是就要跟着跳下去呢?这个问题相当尖锐。你想啊,如果孔子说跳下去,那不就是二百五吗?可是如果回答不跳下去,那是不是又说明自己的“仁学”思想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呢?跳?不跳?还真是个问题。好在,孔子毕竟是孔子,他怎么可能会上弟子的当呢?面对宰予的宣战,他没有进行正面回答,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你怎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谁都知道,井中怎么可能有“仁”呢?君子是不会被你这样的谎言迷惑的。至于跳还是不跳,那我就不管了。
      说到底,宰予之所以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孔子的“仁爱”学说持反对意见,而故意刁难他。
      孔子师徒关于“三年之丧”的辩论,也明显地表现出宰予对孔子“仁爱”学说的怀疑与反对。
      在宰予看来,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了,他认为只要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只服一年丧)你就吃米饭,穿锦缎,你觉得心安吗?”没想到,宰予回答得倒是十分干脆,只一个字“安。”这可把一直倡导孝道的孔子给气疯了,连着说了两遍:“如果你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这完全就是老师被学生顶撞得无言以对时的气话。意思就是,跟你这样的人讲“仁义”,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一直到宰予离开,孔子的气还没有消,一个人在那里发牢骚:“宰予这个家伙,真是没有仁义啊!”
      纵观宰予与孔子的这三次争辩,我们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宰予虽为孔子的弟子,但是,他并不赞同孔子以“仁爱”治天下的主张(关于这个问题,我后面还会用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因此,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难为老师,他与孔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又偏偏仗着自己的口才与老师辩论,让孔子下不来台。这样的学生,孔子喜欢他才怪,更不用说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了。
      有了以上这些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孔子见宰予公然在自己的课堂上睡觉,不听教导,从而生气、发火、骂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宰予大白天睡觉的行为,仅仅是孔子发火、骂人的导火索,其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孔子对宰予三番五次怀疑自己的学说,并且顶撞自己感到不满,是对宰予反对自己的主张,不给自己面子怀恨在心,从而借机存心非难宰予罢了(相信大家不会以为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再回到《宰予昼寝》这个故事上。孔子骂完宰予以后,后面又加了一句话:“开始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以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先看人的方法。”由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推知,在这次睡觉之前,宰予肯定曾经当着孔子的面夸下海口,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想到却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孔子焉能不生气?
      关于这一点,《韩非子·显学》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成为佐证:“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是说:“从子羽(也是孔子的弟子,据说长相丑陋)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只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这不也说明宰予就是一个能说会道,言而无信的人吗?
      至于孔子将宰予评为“言语”第一,也绝不是对宰予的赞赏,而仅仅是实事求是而已。因为孔子一向就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就是说,那些夸夸其谈、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义的。而宰予就正好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得到孔子的欢心?
      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也有一则关于宰予的故事,同样能够看出孔子对自己这个弟子的态度很不感冒。原文是:“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在孔子看来,宰予是一个无德、无仁之人,这样的人怎么配问五帝的德行呢?所以他没有回答宰予问话,而是略带嘲笑地说:“宰予啊,你不是问这个问题的人。”纵观《论语》,孔子直接拒绝回答弟子提问的情况,宰予大概是唯一一个吧。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个在孔子眼中最不吃香的弟子的结局了。还是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宰予凭着自己的巧言如簧,当上了齐国临淄的大夫,可是,他不满周朝的统治,与田常起兵作乱,结果被灭全族(这可以说是宰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击孔子“仁爱”哲学的最好注解了)。听到弟子宰予的死讯,孔子不但不悲痛,反而为自己教出了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耻辱。可见,直到宰予死去,他们师徒二人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
      孔子也是人,孔子也有感情,孔子也会生气。那么,面对白天上课睡觉,只会逞一时口舌之利,不听自己礼仪道德教诲,又处处跟自己作对的宰予,作为他的老师,孔子大光其火,开口骂人,又有何不可?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耕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恕己与恕人 下一篇:在灵魂里用文字跳舞的歌者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卑微的母亲阅3872次
    母亲的甜酒阅3874次
    故乡的树阅3873次
    夏天的回忆阅5859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15515次浏览

    热门作品

    3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6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36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6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