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美食无国界
  • 管理
    作者:温房酒窖 发表时间:2014-06-24 21:27:13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民族,中国人民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几朵普通的小菜也能做成可口的美食,作者高深博大的见解将此文书写的深奥,有美食想到文化这就是精髓,由小到大,无一不在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拜读佳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何时何地,为了生存,饮食总是第一位的;而“食以味为先”,尤其是在物质丰盛的富裕社会,人们不断地追求享受,自然是食不厌精。但当我们从人生阅历的角度来看时,也许还应该不论什么风味的饮食都应尝试,即所谓遍尝百味,因此或可再补充一句:味以多为胜。

      饮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单是中国,至少有八大菜系,如果算上各种分枝末节和少数民族的饮食,很难计算,而风味小吃,更是数不胜数。如果走出国门,世界上虽简单区分为三大菜系,以中餐为代表的亚洲菜,以法国餐为代表的西餐和以土耳其菜为代表的清真菜,但实际上的风味菜式和小吃真是无法计数,也许一个人可以不重样地吃一世。

      人们品尝食品时,会综合味道和口感以及嗅觉上的气味和视觉上的外观等来做出评判,爱极、喜欢或可接受,又或不喜、厌恶甚至难以下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饮食有同样深入的感受,有些人嗅觉味觉极为敏锐,再加上见多识广,又厨艺精湛,自然能成为食品的超级品尝家。在这些美食品尝鉴赏家眼里,菜肴的色、香、味、形、意以及营养健康等的统一才是一道美食的最高境界,而进食一道精致可口而又富有美学意味的菜肴,就是一场精彩无比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的第一享受。

      我在其他方面也许还算比较敏感,但味觉的敏感性似乎稍差,饮食的品尝水平和味觉的记忆能力很糟糕,曾参加过一些极为用心的宴席,常常当时觉得很好,过后却几乎完全描绘不出来,比如吃完佛跳墙,最后的印象也就是简单的“不错,挺好”而已。所以,我从来不太敢随便评价别人的厨艺。一般情况,我关心的只是吃时候的口感、味道以及过后的回味,至于菜品的原料食材、烹制方法等等,甚至菜式的名称,我从不关心,可能也是因此才总是易忘吧。

      好在这一点并没有遗传,儿子对美食的兴趣似乎挺大。以前凡是买来的食品,有包装袋的,他都要仔细察看上面的说明,各种成分、含量、营养、口味和烹调方法等一样不漏,并对所有没吃过的东西极有兴趣品尝。他母亲的厨艺当然很难满足要求,因此,他对外出就餐比较有兴趣。新西兰是个移民国家,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街上各种风味食品齐全。来此留学之后,他一个人在外,正好可以慢慢品尝,偶尔在聊天时也会给我们介绍一二。

      旅行就是人们常说的“行万里路”,其意义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认识世界,也发现自己,其中包括观赏山水风光、认识风土人情、了解历史人文和品尝美味饮食。而这几方面,又常常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民族的日常饮食总是各具特色,从中也能够窥见一个民族的性格,或细腻、精致而谨慎,或火热、奔放而冲动、或粗犷、豪放而率真等等;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甚至与自然风光特色有着某种暗合,进而又与其人文历史和地缘政治等相关联。因此,美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国内也可品尝到各国美食,但我总认为菜式风味一定不够地道,氛围也相差太远。因此,来到新西兰旅行期间,在儿子儿媳的带领下,我们一路观光,并按照他们的推荐一路吃喝。

      我自知对美食不敏感,味觉记忆差,一路上还特意尽量用手机拍摄下来作为记录。细数下来,我们吃过的各地美食真不少,其种类的分布也许与新西兰来自各地移民的构成情况相呼应吧。其中包括新西兰本地西餐,有颇具特色的奶油青口,当然也有英式菜必不可少的炸鱼薯条、牛排等等。还有意大利粉,偏僻乡村里的羊肉披萨和小牛排披萨,墨西哥烤肉烤鸡翅,比利时餐厅的风味食品就啤酒,日本的猪骨面、鱿鱼卷,韩国烤肉、泡菜、猪血汤、鱿鱼汤,马来西亚的大虾、蚝烙,越南的炒饭、春卷、生熟牛肉米粉,印度的多种咖喱饭、飞饼,说不出名称的多种高棉风味菜肴,以及快餐店中本土特色的汉堡等等。 

      此外,我们品尝过的美食还有,在奥克兰时朋友请的丰盛而正宗的中餐,其中有鲜嫩爽口的炸虾球;在儿子家里,亲家亲手做的青椒炒牛肉,儿媳做的红烧肉,儿子拿手的番茄炒蛋;也品尝了我们自己从海边挖回来的海贝,以及老妻临时超常发挥做出的很不错的红烧酱爆羊肉。而过后真正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竟然没有想到去品尝正宗的土著毛利人菜肴,尤其是热石焖土豆肉之类。下次有机会一定要补上这门“必修课”。

      我发现,因为占新西兰人口大多数是来自欧洲的白种人,新西兰的日常饮食显现出从欧洲带来的饮食传统和本地丰饶物产的结合,其中多有各种海产、牛羊肉加水果和葡萄酒,将传统的牧业与本地特色的渔业和果业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良好包容性特征的饮食。此外,本地人对户外烧烤派对的热衷,也是原生态绝美山水环境下的最佳选择。

      显然,各地有不同的饮食文化,首先是出于地域特征和气候环境所决定的原料和烹调方法的不同,并由此而导致口味和饮食习惯上的差异。这种有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历史形成的文化特征一同构成异彩纷呈的各种民族文化。正是这种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相一致的饮食多样化,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实际上,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不同民族饮食在接触和碰撞中的融合和发展,我们现在日常的餐饮实际上都已经吸收了许多的外来成分,或也因此,我们本来都具备接受来自各地域的饮食的潜质,尤其是那些对各种口味有极大包容性的美食家和所谓吃货们。

      不过,饮食的接受能力也确是因人而异。每当说起出外游玩,老妻总是首先想到要去吃当地的美食,尤其是街边小吃。在国内旅行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不过,她有一点却也非常特别,就是爱憎分明。凡是吃过之后,她感到好的,就会赞不绝口并一再重复品尝,而不喜欢的,便会贬得一无是处,再也不会尝试。这次也不例外,不知是什么原因,她对韩国的泡菜和冷面还有日本寿司之类都深恶痛绝,而对日本的面条、越南的炒饭、印度的咖哩饭则颇多美誉,都要求重复再去。与那些走到哪儿都可以很开心地大快朵颐的吃货相比,她显然不是那么好伺候,因此我觉得她有点像是叶公好龙,不过是个“伪吃货”。至于我,除了对家里的家常菜感到比较合口味外,其他各地的菜肴,都是以一种尝鲜和增加阅历的心态去品味,基本上都能接受,只要不是天天重复,我都会觉得“不错,还好。”

      按我的猜想,在生物学意义上绝大部分人的味觉应该是相同的,饮食偏好只不过是个人历史形成的习惯罢了。与思想观念价值观之类相比,人类应该更容易认同存在着普世皆准的、能为大部分人所喜欢的美味。美食家和所谓吃货们一定可以担任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先锋队,舌尖上的美食交流,可以是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前导。儿子儿媳来此十年,对各地美食如数家珍,确实幸不辱命,到哪儿都能很快地融入当地文化。当然,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就未必能那么乐观了。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凌霄星朔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塘埂上的石榴花 下一篇:我的乡下点点情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夏天的回忆阅1957次
    夏夜美感阅2003次
    下课阅7767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11599次浏览

    热门作品

    3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6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3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4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