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归隐花山
  • 管理
    作者:程庆昌 发表时间:2016-05-20 14:17:1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一座山会承载一座山的渊源,一座山会衍生一座山的故事,一座山自然会化育一座山的因果,一座山自然会际遇一座山的机缘。走进花山,就走进了幽静,感受山的空灵,涤荡心灵,也就找到了归隐的感觉。如若可能,放下手头的杂事,洒脱一回,亲近山水,愉悦心身。如若不能,那么就在尘世一角,在繁杂的红尘中寻得一处清幽之地,安放疲惫的心灵。文笔很好,拜读,荐阅共赏,遥祝夏安!

    走近花山,怦然心动。虽说在苏城生活了这么些年,也是第一次来拜谒,还得益于文联组织的活动,不然,只能说向往已久。

    跟随一群人踏入山门,内心的躁动,一下子没有踪影。山色次第展开,闲情油然而生,内心瞬间涌现的宁适,四肢百骸的通透,让整个人一下子变得透彻与空灵,如同一下子亲近生命的本原,或者说探寻到生命的本色,顿觉返璞归真。没有壅塞,没有侵扰,没有纠缠不清,更没有虚妄浮躁,生命的本真,就该如此。

    一条上山的青石小路,把人拉回到曾经久远的年代。斑驳林荫,如同轮回的光阴,又在眼前参差,来来往往的人,又在视线里影影绰绰,看不真切,却能感知他们的存在,无论是村夫野老,抑或高僧穷儒。花山,就这么一直矗立在时光里,就这样一直吸纳有缘人进入它的怀抱。

    临时为我们导游的,是花山景区的沈先生,为了花山,这些年他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入山之初,沈先生就说,漫步花山,就是亲近自然,要用心感受天人合一、自然交融的情趣与境界。花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清、幽、静、透,都需要用心感受、用心体验,慢不下脚步、静不下心来、摈除不了内心的浮躁,就不可能领略得到山风送琴瑟、流泉动弦筝的美妙与怡情。能不能这样浮想,尽管生活繁忙,静得下心来,读山读水,当是快意之事,山水之中蕴藏的静幽与清雅,都会因为尘埃律动与读山的人失之交臂。

    花山的摩崖石刻很多,年代久远的多已磨灭,现存的,出于明清两代。在“出尘关”前,沈先生跟我们说,在花山,凡世仙山,以此为界。也是,刚入山门,尘心未定,走上一程,被左右的花草林木、山石林泉所浸染,内心里的杂念渐无,五脏六腑也如同被山林的气息荡涤,不再有一星尘埃,到了这,不亚于羽化而登仙,自然就是两重天地、两种境界了。

    沈先生满肚子都是花山的掌故,每到一处,如数家珍,或繁或简,向我们说清楚来龙去脉。一座山,已经鲜活在他的内心。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倾心于山水。在沈先生的意念里,走进花山,品读花山,就是回归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一点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体验,当然更好。在当下的快节奏里,尤其无处不尘嚣甚上,能回归山林,回归田园,对于心灵的沉淀和吐故纳新,更为重要,更为珍贵。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更是难得了,居在苏城,能挤出点时间,静下心来,不管有没有故人相伴,走一走花山鸟道,听一听鸟语落泉,心绪跟山风往来,心灵伴林荫栖息,无嗔无妄,做一个透彻的人,拥抱片刻澄明的光阴,多好!

    走在林荫深处,气爽了,神清了,心静了,宛如换了一个人,不再是那具俗不可耐的皮囊。沿山而上,林荫愈浓,汗珠渐渐密匝,凉意倒是越发深沉,浸染周身。山溪曲折,叮咚而下,林柯交错,光影错落。不是桃源,无异桃源,真想在山中围出几尺见方,结庐而居,饥啖山蔬,渴饮山泉,不为尘嚣所动,也不为杂念纠缠,做一个简单的人,怀一颗澄澈之心,写不出心里文章,也不能辜负眼前山水,如果机缘巧合,会不会也修炼出道骨仙风?

    沈先生不顾劳累,每到一处,都会娓娓道来,饶有兴味,一字一句,满是感情,这座山,已经在他心里生根,看着这样的中年人,感触良多。热爱自然,热爱山林,热爱生命,甚至说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真的不需要大声呐喊,从眼神里、神情中,就能体会得到。回归山野,哪怕是面对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只虫子,都要有敬畏之心,所有这些,都是伙伴,都是朋友。

    一边走,沈先生还一边跟我们讲些他经历的小故事。这些年他常在花山,一条花蛇,一条遍体通红身长超过尺许的蜈蚣,在他眼里,都是灵异。无论哪一种动物,都有灵性。沈先生这样说,很自然,没有一点矫情。大概,这也是佛家所弘扬的向善吧。人生长路中,不管旷达或逼仄,能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善念,就算跌落红尘深处,也一定会少却许多的狷狂与虚妄。

    遇上三五明月之夜,登上莲花峰,举酒邀月,跟天地对话,听天地私语,石莲、山月、人影,参差斑斓一起,自然有说不尽的画意诗情。听沈先生说这样的体验,很是心动,巴不得夜宿花山,一壶酒,两三个友人,背依莲花峰,临风把盏、邀月共醉,不需问对影几人,只在乎畅快无边,清风满怀,星光漫天,眼前山色如洇,山下灯火隐约,胸襟大开,何其痛快!

    花山有“就隐山”之名,岚清雾净,林壑优美,恍若世外,恰似桃源。自东晋高僧支遁开山传法算起,已逾千七百年,弘法布道的高僧大德、道家典范,隐迹山林的宦吏墨客,数不胜数,儒、释、道相互融合,无量功德,绵延后世。

    一座山会承载一座山的渊源,一座山会衍生一座山的故事,一座山自然会化育一座山的因果,一座山自然会际遇一座山的机缘。站立于历史风烟之中,花山,风物化变,斑斓错落,千载传承,光阴日新,用心参悟,总是多些值得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点滴,山和人,徜徉在时间里,动静之间,似乎没有差异。

    “世人都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虽然刺耳,到底还是警醒了若干凡众,利禄功名,人皆向往,然本色内心,才是根基。回望尘烟,“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放旷之士,不在少数,择地而居,亦隐亦仙,自得其乐,人在江湖,又少了江湖俗气。

    尽管红尘男女也会说不羡鸳鸯不羡仙,事实未必,这是无奈的、扭曲人性的搪塞之言。仙这个字,得道成仙这种愿景,在中国文化体系里,或者说在文化根基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从远古时代至今,俗世人情、文章典故里,都是重彩浓墨、记述纷呈。何谓凡,何谓仙,俗世百家,各有见地。在花山,“仙”,就是人依靠在山上,有石刻为证,人跟山相偎相亲,不离不弃,自然就有了仙风道骨。

    这样的描绘,似乎要简单得多,简洁得多,仙,就是放下尘杂,跻身山林,与山风流泉为伴,跟山月林莽比邻,人在山中,人在山上,薄雾轻岚,流云浮岫,或者泉声轻吟,清风呼应,恍恍乎跳离三界,悦悦乎自在身心。

    且不说“上法界”在冥冥中的指引,也不说“五十三参”带来的百般滋味,在花山,三教的精髓,只要用心,都能有所体会。儒家主张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家崇尚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而佛家讲究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不由想到文人墨客的典范,东坡居士,既入世又出世,得意是入世,失意时出世,总是能把个人情结调整得恰到好处。

    沿山路蜿蜒而上,路两旁的众多石刻,很好的反映出这些思想,或者说,这样的精髓。五十三参参参见佛,心中有佛,处处是佛。道之道非常道,一个道字,依然包罗万象,胸有天地,才能岿然不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远观,可近赏,可出山,可入林,林内光影,岭外风物,有心,就不会错过,有情,就会有精彩万千。

    回归山林,皈依自然,随口一说颇是轻巧,对惯于都市生活的人而言,更是不易。不能只看表象,发现不了山水林泉的雅致,就不会有这份心情。舍不下红尘熙攘,就体会不出跻身山林之乐。阴阳五行里相生相克之说,涵盖了整个自然界。顺势而为,生生不息,逆时而动,处处掣肘,不需要举例子,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多。

    真想抛开所有羁绊,学一学王摩诘、孟襄阳,归隐花山,寄情山水,自在春秋,不问世间俗杂,只在意眼前风韵、胸中文章。然世皆俗人,清绝出尘者寥寥,更不消说似我身无长物之辈。回顾历朝历代,站在正史稗史中至今没有磨灭的,也就那么几个。不消质疑,有此心者一准是难计其数,但都没能冲破红尘世俗这张大网,想不为名利所累,总有些时候被简单的生活要求捆住手脚。

    即便如“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洋洋洒洒赋一篇《归去来兮辞》,洒脱归洒脱,终究也没能完全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王摩诘自在“人闲桂花落”、“天寒红叶稀”,孟襄阳快意“野旷天低树”、“高枕南山南”,远离市井,淡然红尘,隐身山水,但是,从他们应酬的诗作中观察,一样撇不开乡土情结、故人情怀,如此看来,归隐,或者皈依,从古到今,都煞是不易。

    现时的人,总是自制藩篱,把自己圈在里面,找不到出口,甚至没要去想找到这个出口,纠纠结结、绕绕缠缠,不知所以。世人皆为名利所左右,把自己湮没在莽莽红尘,捆绑于世俗因果。整日里忙忙碌碌,混混沌沌,细细一想,不清楚到底在忙碌什么,如此机关算尽,又说不上有何收获,被小小物什遮挡眼睛,看不见远水近山,只能是随波逐流,委屈了自己不说,还不明所以,就怕无端生出妄念,害了己,又害了人。

    在名利面前,相较于古人,时人更是偏执,一旦执念萌生,消退谈何容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不少古人愿意出入山林,寻访高山大川,在高山流水里寻找到心灵的寄慰,巍巍乎高山仰止,洋洋乎江河起落,心随山水,好不快活,眼前有白云蓝天、山花野鸟,心里是文思如泉、诗意丛生。今人只知利益,不见山水,就算附庸风雅一回,也是见山不知山的瘦硬丰腴,近水不知水的温婉连绵,更不要说山水真谛,万千风景里的光影韵致,就更不会品味得出。少了顿悟,少了融入,自然就谈不上山水人生、相得益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难以企及,总是叫人羡慕。如若可能,放下手头的杂事,洒脱一回,亲近山水,就能愉悦心身。就像这一次,走进花山,感受山石林泉的意蕴,哪怕时间短暂,放任山林气息在身体里穿突,一样会忘却许多纷扰,体验到不一般的生活情趣。

    注:“出尘关”、“仙”、“上法界”、“五十三参”、“花山鸟道”都是花山摩崖石刻。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紫烟幽梦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一曲“履霜” 弹给谁 下一篇:等待与离开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门楣与台阶阅1027次
    夏日大东北阅1042次
    母爱似海深阅1685次
    父亲的书柜阅1669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685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6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8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2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