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露天电影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4-25 20:08:3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组织电影队下乡,竖两根木杆子,挂一块白色屏幕布,就能露天放电影,那曾是乡村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也是当初民间文化活动并不普及时期唯一让人兴奋的聚会。傍晚时分,周边院落人群攢动,相临社队,男女老幼,以及村姑小媳妇们都争相结伴同行,甚至于有些时候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或者集会,晚上也会放映露天电影来促进人群效应,那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在中国农村普及用电的1979年以前,人们的照明主要就依靠煤油灯或者点蜡烛,特别是煤油还被称为“洋油”的时代,放露天电影的电源自然就只能依靠发电机。当夜幕降临,那些从嘈杂人声里透过来的发动机声音,单调且悠长,伴随着放映机旁昏黄的电灯泡,似乎那电影场外的世界显得特别的高深莫测。透过作者笔下的描述,露天放电影的回味,让上个世纪的乡村生活有了原滋原味的乡土气息,始终洋溢着一股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风貌;在今天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的无感中,或许人们更加怀念露天看电影的昨天;似乎那些影片更带有某种让人满足的时代感。推荐阅读! |
|||
|
现在人看电影,鲜有到电影院里,坐在家中从手机上、电脑上,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你想要看的电影,然而在五六十年代,能看到一场黑白电影,那真是眼福不浅了。 记得儿时,我上小学的时候,下午两节课后,老师突然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晚上在学校操场上放电影,学生们顿时欢呼跃雀,有的高兴得跳起来,那兴奋的样子溢于言表。放学后,有的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搬着凳子,早早排在操场上离银幕近的地方,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好位置。因为去晚了,也只能站在很远的地方,甚至到银幕后看“反电影”,即便这样,却也是笑语欢声一片。家乡人的戏语:只顾眼福,不顾肚福。 家乡是水网地区,放电影都是坐船巡回放映,家乡人叫“电影船”,船上可以凳发电机,因为当时的家乡还没有通电,同时放映员吃、宿都在船上。五六十年代,时堰、溱东、先烈三个公社就一个放映队,可想而知,要想看一场电影,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在那个文艺生活十分“饥渴”的年代,能看上一场电影,就是最奢侈的时光了。到了七十年代,溱东公社成立了电影队,这样家乡人看电影的频率较以前稍高了,看电影也是当时家乡人的精神食粮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到了八十年代初,公社有了电影院,但家乡人鲜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因为不仅路途远,交通不便,同时还要花钱,还不如在家看露天电影。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都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可以,一旦通知今天晚上有电影,对家乡人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傍晚的时候,一家几口成群结队,每人手里拿着椅子,夹着爬爬凳,从四面八方赶到场地。看露天电影必须等天色完全暗下来,于是在等待的这段时间,放映场上的空地上,又成了小孩嬉戏打闹的地方,孩子们四周乱窜,大人们互相问候,聊着家长里短,整个电影场地充满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场面十分和谐。终于,放映机射出一束强烈的光,一会儿,银幕上出现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电影开始了,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伴随着放映机轻微的沙沙声,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和动听的音乐伴奏声,透过空旷的村野,飘向远方。因为人们期盼着看一场电影,尽管白天繁重的农活特别辛苦特别累,但此时他们特别开心,被电影的情节所打动而忘记了疲劳。当看到“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白毛女”、“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随着电影情节的变化,人们或笑或哭,或惊呼或肃然起敬,亦或“提心吊胆”。儿时印象很深的是,当看到《国庆十点钟》,时针马上指到10点,眼看着定时炸弹就要爆炸,心中的弦绷得紧紧的,当看到抓到了特务,这才松了一口气,人群中爆发出欢呼的吼声。当看到《白毛女》喜儿被黄世仁逼债抢走,整个“剧场”都已泣不成声,突然有人高呼!打倒黄世仁,象利剑一样刺破长天。当看到“秘密图纸”中,有一位漂亮的女生,眼睛注视着前方,右手从背包里抽出半露的《南方日报》,那妩媚的眼神,顾盼生辉,述说梨花带雨,一举手,一投足,那叫一个温柔,当听到放映员讲解,这就是“23号”女特务时,连我们这些小朋友都由爱变成恨了。 看露天电影,主要看天时,有时中途起了大风,银幕随风鼓动,飘晃不定,画面就不清楚了,这时放映员都得几次抽紧幕绳,但还无济于事,人们一步一回头,极不情愿地离开“剧场”。有时中途遇到小雨,放映员撑起雨伞,遮住放映机,小雨在光束的照耀下显得是那么的细密,人们还是冒雨观看,生怕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电影。有时听说邻村有电影,有些青少年三五成群跑几里路去看电影,也不觉得累。由此可见,当时家乡人看电影的迫切心情。 场面最大的露天电影要算观看电影《红楼梦》了,八十年代初,古装电影解禁,听说今晚放越剧电影《红楼梦》,这对从来都没有看过古装电影的家乡人来说,那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为了安全起见,大队选择了一块能容纳千人的打谷场,并用石灰浆打成一排排、一纵纵的方阁,以生产队为单位一个方阁,共22个方阁,不准带凳椅等,一律席地而坐,中间纵横有人行道,方便人们解小便,四周都有民兵维持秩序,同时在庄内有民兵巡逻,防止小偷乘伙打击,使人们安心看电影。当一束光投向银幕,一扇红色的古香古色的大门渐渐打开,“红楼梦”三个篆书字映入眼帘,人们兴奋到极点,睁大眼睛紧紧盯着银幕,生怕错过每个细节,随着剧情的发展,越剧音乐让人陶醉其中,其悠扬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带给人们以极大的享受,“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人们已完全沉浸在剧情当中。当看到“黛玉焚稿”香消玉殒,“宝玉哭灵”撕心裂肺,原本鸦雀无声的剧场,听到的是阵阵抽泣声,人们眼眶中盈满了泪水,纷纷为“宝黛”二人缠绵悱恻的悲剧爱情而感到扼腕叹息……。 露天电影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初逐渐消失,它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我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交公粮 | 下一篇:七夕文化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