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中秋文化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07 08:19:54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秋叶凝红,丹桂飘香;月圆中秋,尽是乡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农历八月十五夜赏月之余,人们一边咀嚼着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句月明诗歌,一边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行人。古人并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不知那天上宫阙是否有玉女对弈于水阁兰榭,或许还有仙翁畅饮于瑶池仙境。到了汉代,生于公元前179年的汉刘安在《览冥训》中写了一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于是那月亮就真的成了人们心中的仙境。随着道教文化独霸天下,道家视南天门为通往天界的门户,于是又多了一个八月十五开南天门的传说。还因为人们认为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间的吉凶祸福密切相关,因此就在八月十五开南天门那夜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祀月亮,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古老的历法上,八月十五为秋之一半,也就是仲秋;古人常用伯、仲、叔、季做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事物到了伯仲之间即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仲”被后世演变成“中”,即正当中,称那一夜为“中秋之夜”,即是人们现在庆团圆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夜,万众仰首时,一轮圆月高照,象征着团团圆圆。还因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创作出许多望月怀远的作品,月亮又被赋予了思念远方亲人的含义;并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同时还被赋予了更多宗教以及民俗的文化内涵。华夏民族所有的节日都有寄托与象征意义,中秋节自然也不例外。作者的文章让人想起来惯常度过的中秋节,月亮就像一个漂泊的游子,自远古流浪至今;今夜来到的身边,就如人在远方;今夜,不知道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重合这段别离。或许,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结果。推荐阅读! |
|||
|
中秋节,家乡人习惯叫“八月半”,秋季“孟、仲、季”中居中,在八月中居中,故又名“仲秋节”,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律假日。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朔月习俗的遗痕。因为月球离地球是最近的天体,且又大又圆,夜晚的星空中,众星捧月,上古人认为所谓的天上人间,就是指月球、地球。也因为月球是颗岩石星球,才有“女娲碎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否则按现代人所说的天是空的,何来“女娲补天”之一说。古人观察天象,又认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其实按照现在的天文学知识,月球上的一天等于地球上的27天,因为月球自转与绕地球公转是一致的,时间为27天。这也是古人的聪明之处,故认为天上一日,地上一月,以后的岁月中,在民间就逐渐流传出“天上方一日,地上是一年”,亦或夸张的说法,“天上方一日,地上一千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否则古人也不得“无影造西厢”。古人认为月球就是天,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而对“月神”就崇拜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们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远古时代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祭月呢?据考证,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以后的岁月中,祭月普及于汉朝,到唐朝初年,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宋朝以后,尔来几千年矣!另外从天象上看,中秋时节,秋高气爽,月桂飘香,银月光满,玉露初寒,民间俗语“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是因为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角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加之古时地球还处于原生态时期,环境污染微乎其微,因而星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又圆又亮,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月亮好像比现在明亮,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环境污染,大气浑浊,二是人老了,眼睛模糊不清,看月亮出现了“毛边”现象,故而出现了视角上的偏差。同时中秋又是收获的季节,今年又是丰收年,劳动的汗水,换来了秋天的硕果,为了向上天回报,中秋节晚就要祭月、拜月,祈求上天保佑,风柔、雨润、花好、月圆,来年再有更好的收成。记得儿时,当月亮从东方冉冉升起,皎洁的月光泻满大地,家家户户在天井里放一张杌子,摆上香炉烛台、月饼、糯米团饼、藕、瓜果菱角之类的食品,都体现出一个“圆”字,寓意着“团团圆圆”,孩子们“聪明伶(菱)俐”,然后家庭主妇点燃蜡烛,焚上香,银烛高照,香烟缭绕,对月当空祷拜,上天保佑五谷丰登,保佑家人及远方的亲人平平安安。一家人围坐在杌子周围,剥着菱角,吃吃月饼,笑语欢声,其乐融融,体现了亲情、友情、爱情,这就是家乡人八月半祭月、拜月的风俗习俗。听老人们说,自古民间有“女不祭灶,男不愿月”的说法,因为灶神是男的,月神是女的,可能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的影响,故主祭一般都是家中的女性长者。时代发展到现在,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可男可女,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据考证,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祭月、拜月活动,从唐朝开始,一直延至今天,现代中秋节祭月、拜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承古却不拘古,这也是现代人祭月、拜月应有的境界。 当十五的月亮悬浮在星空,人们仰头眺望,想起了古人的名篇佳作,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浮想联翩。月有“阴晴圆缺”,以现代人的认知,月亮是颗岩石星球,月面上有月海、月陆,受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呈现出明暗之分,由于古人的认知有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就杜撰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优美的神话故事。当夜阑人静的时候,你双目凝聚着月亮,脑海里似乎呈现出,象月上老人在锯树,再看看,又象白兔拿着玉杵在跪地捣药,又联想到暗处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嫦娥、玉兔、桂宫、婵娟、大玉盘等月亮的雅称、别称,多达几十种。每一个雅称里,都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神话、故事,积淀出月亮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中秋文化遗产。 中秋节积淀出多种民间文化、民间传说、民间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民俗中,月饼,象征着团圆,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传说中,中秋吃月饼的风俗起于元末,朱元璋率人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用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饼中,传递起义的信息,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从此流传开来。当然还有多种传说,总之都是围绕“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颜,道出了民间吃月饼的习俗。家乡人除了吃月饼,还要打粑(做粘饼),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中秋节又像是情人节,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女青年虽不像现在的“花前月下”,而是通过长辈们送“节礼”,有男方送女方的,有送牵线搭桥“月老”(媒人)的,通过媒人帮助“通话”(男女双方协商结婚事宜)······。总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尽管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主题都是围绕着中秋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承、发扬和改进中国文化传统,如:春节年夜饭、清明祭祖、端午节祭奠屈原、中秋节祭月、拜月等民俗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老鸦 | 下一篇:家乡的扁担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