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青蒲簖蟹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10 08:27:50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文中的青蒲簖蟹,也称为溱湖簖蟹,是一种著名的中华绒螯蟹品种,产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溱湖地区。溱湖簖蟹以其独特的捕捞方式和优良的品质而闻名,“簖蟹”因溱湖插“簖”在河水里捕鱼而得名。簖者,吴越方言也,这个字能组成蟹簖、渔簖、鱼簖;是中国文字中专为溱湖而生的字。何为簖,其实就是用竹木或其它物质编织成栅栏,插在河水里的以便捕捉鱼、虾、螃蟹的渔业工具。将簖网设置在河流湖泊的狭窄处,通过阻挡鱼虾的自然游动路径,引导它们进入预先设置好的网具或陷阱中,就很容易捞到经过该水域所有活着的浮游生物。这种工具在中原及楚汉区域,则是将麻网梆在木杆上,立于河湖港汊为栅栏捕鱼,渔民被称其为迷魂阵,俗语也称之为“施籇子”,也就是人类设置的陷阱;那也是古文中描述的花篮、籇子、卡子、滚钩、鱼叉、麻罩等诸多小型渔具之一。近些年来,因为保护水生动物的相关法令,此种捕渔工具被列在环境保护法所禁止使用的范围内;原因是这种渔业工具残酷性,凡经过此区域鱼类几乎无一漏网,其捕捉并不分生物的大小而著名;如果任其继续使用,很可能危及一片区域內渔业物种的繁衍生息。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历来就是吃客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谈资,还因为溱湖簖蟹原本就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开,陆续孵化出世的蟹苗在长江入海口溯江而上,然后进入内河,寻找安家之所。待到溱湖,水流平缓,水质清纯,气候温和,草食丰茂,所以溱湖的螃蟹生长迅猛,肉质腴嫩。这时的螃蟹还不能叫“簖蟹”。中秋前后,客居溱湖的螃蟹又开始回游到长江入海口交配产卵。但这时候回游的螃蟹一碰上簖,便纷纷改道向两边高处爬去,翻过簖后就会一只只落在篾篓之中;能翻过簖的螃蟹才叫簖蟹。如果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根本无力爬上那高高的簖,所以簖蟹个个膘肥体壮,力大无穷,足有半斤。于是自古以来便有“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人称“南闸北簖”。读者如果没机会品尝到溱湖簖蟹这种名品,就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文字里寻找那一份名品的深邃。推荐阅读! |
|||
|
家乡的谚语:“东北风的毛鱼(鳗鱼),西北风的蟹”。秋风起,菊花黄,又到持螯醉酒好时光,深秋季节,西北风飕飕地吹,正是“膏肥黄满”之时,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螃蟹的名篇佳作,如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秋是蓬莱”;唐彦谦的:“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 家乡青蒲,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泰东河横卧在庄北面,由西向东绕青蒲而过,东西两条姜堰河环抱着青蒲,水网密布,河沟纵横。尤以庄北面近千亩大的“青蒲大白”,家乡人叫“后北滩”,与泰东河连成一体,波光粼粼,颇为壮观。大泊中一堆堆浅滩上,芦苇、青蒲,随风摆尾,水生杂草摇曳生姿,鱼虾穿行其中,野禽戏水,飞鸟捕食,是大小鱼虾、龟(圆)、鳖(扁)、蟹(无肠)的回游、觅食、休息、藏身的天堂。家乡人的说法:“后北滩,大鱼仓,取也取不光”。所以老人们说:青蒲人在后北滩打簖取鱼取蟹可能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蟹,水陆之珍,公蟹膏多(油多),母蟹黄多。可蒸煮蘸醋吃,味道鲜美极了,还可以熬蟹油、做菜吃……特别是别具一格的“溱东蟹黄包”,薄薄的晶莹皮儿里包裹着满满的一汪蟹黄汁,刚出笼,白里透黄,油汪汪的,口水都要流出来。 蟹,是十足目短尾次目的甲壳动物。其种类很多,家乡的蟹属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方蟹科。身体扁圆,全身青绿,背上有一个大大的壳,八条腿均匀分布在身体两边,顶部长有两个“螯”,象两只老虎钳,可开合,当心小孩不要被它夹到噢。因为“旁行”,故曰螃蟹,古来就有“螃蟹走路,横行霸道”的歇后语。喜掘穴而居,常匿居于江、河、湖、池的岸边,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河蟹虽是在淡水中长大,但出生在江海交汇之处,一到春天,处于幼蟹阶段,由于生理结构,喜欢逆水上游,顶风顶雨游动,随着潮水沿江回游至江湖河汊边生长。一到秋天,基本上膏肥黄满之时,顺东流水成群结队去江海交汇处产卵,繁殖下一代。蟹的向东性,实质上是具有向海性。 听老人们说,古当先,为了生计,家乡人纷纷在青蒲大泊中取鱼摸虾,有时用网拦载鱼虾时,发现蟹缠住网,难理易坏,于是乎就用竹箔拦蟹,在以后的逐步摸索中,发明了“打簖”。所谓“簖”,就是直立地插在水中的一排排竹箔,用以阻拦回游的鱼蟹,加以捕获的渔具。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每到春天,生产队组织有经验的渔民,开始准备打簖的材料用具,选择在没有轮船通过的且水能流动的河道里,一座完整的簖由簖箔、簖桩、簖笼等组成,簖箔是插在水中的,取长约3.5米,宽1.5公分的竹条编织而成,在上下两端各0.8米左右用毛竹板夹固,整个竹箔横向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或竹桩稳住,簖箔的宽度与河道相若,一般都在20米以上,河中间约4米宽的簖箔齐水锯平,叫“簖口”,其两旁簖箔高出水面约1.2米左右不等,夜里在簖口两边挂上马灯(标志),以便过船,竹条在水中更有柔韧性,船过“簖口”时,簖箔象巨大的竹梳,从船底梳过,嘎嘎有声,挂浆船远远看到马灯,可提浆离水面而过,这样不损坏簖箔,否则蟹、鱼、虾逃矣。簖口两旁,簖箔底按上簖笼,作为“陷阱”,笼口装有倒刺,鱼虾游弋在河中,遇到簖箔,本能的向旁寻找出路,误入笼中,有去无回,河簖在上半年基本上是取鱼虾。到了秋天,九(月)黄十(月)膏,是蟹成熟之时,看簖的人,在夜幕降临时,点亮簖口两旁的马灯,在河岸边点燃稍带湿的粗壮草葽子,因为“稍湿”,耐火且烟多。因为蟹的习性,一是有趋光性,二是有“烟瘾”,三是有攀爬性,这样一股焦香味伴着浓烟,四散在河道水面上,这时草丛中的蟹闻到这种味道,本能地向簖箔纷纷爬来,蟋蟋嗦嗦,看簖的人每隔半个时辰,坐上小船,拿着电筒,将爬上簖箔的蟹一一擒来,滑下去的蟹本能地沿着簖箔向两旁爬去,因为看簖的人早已在两岸靠水边按上一口尖底缸,缸旁挂上马灯,蟹见到灯光,争先恐后地向灯光方向爬去,落入“陷阱”,看簖的人就可以“守灯待蟹”了。到了十一月,西风乍起,俗语讲“西风起,蟹脚痒”,其实是成熟的蟹要到江海交汇处去产卵,一遇簖箔,都想攀援而过,有的被擒,有的落入“陷阱”,当然也有的从簖口或其它缝隙处逃之夭夭。 簖蟹味道更为鲜美,是原生态,经过反复攀爬,有劲,吃的是小鱼小虾、螺蛳、水草之类的水生物质,蟹壳坚硬,肉质丰满,膏黄充盈,故为美食也。六七十年代,青蒲簖蟹,远近闻名,当时用“蒲包”装蟹扎紧,销往外地,特别深受上海人的青睐。 家乡人原在青蒲大泊中打簖,后来利用泰东河水系,朔流而上,到青蒲西边的溱潼镇、玉溪公社等地的河道打簖,记得儿时,我所在的生产小队每年都打八至十张簖,小队长戏称为“蟹队长”。故在溱东、溱潼这一范围内,被称之为“青蒲簖蟹”或“溱湖簖蟹”。青蒲簖蟹一直沿至到一九八三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也是“簖蟹”的一段历史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所在地溱东镇,向水要发展。开始“提水养殖”,进行人工养蟹,全镇现有蟹塘30多个,总面积3千多亩,每亩年产蟹100-180斤不等,年产总量达5万斤,“青蒲牌中华绒螯蟹”在二零一五年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为什么现在溱东养殖的蟹叫“青蒲簖蟹”或“溱湖簖蟹”?“簖蟹”词组是“因溱东、溱潼一带用簖捕蟹而出名”,别的地方的蟹都直接叫“螃蟹”或者叫“大闸蟹”,只有溱东一带以溱湖水养育的蟹叫做“青蒲簖蟹”或“溱湖簖蟹”。每到金秋十月,“青蒲簖蟹”纷至上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买蟹的摊点,有的用精美的纸盒包装,随着现代化的快递,远销千里之外,在外地回家的亲友临走时总是买上几盒,回家与家人、朋友分享,每到十月以后,都有不少的食客慕名而来,都想尝尝刚出水的“青蒲簖蟹”,一饱口福。 溱东的壤土流淌着溱湖水,决定了“青蒲簖蟹”的品质,其味道鲜美,是人们的美味佳肴,溱东镇的致富产业。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莲湘 | 下一篇:家乡的老鸦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